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开设区域性特色课程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如何选择区域性特色资源进行课程开设、课程开设的基本思路以及课程的具体设置是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笔者对其讲授的《东盟法专题》课程的具体介绍,回答了前述几个问题,希望能为区域性特设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西方文明史》课程在外语专业开设,不仅发挥着文化交流、语言交流的"工具性",还具有通识教育的人文意义,是以上目标的具体体现。《西方文明史》与外语专业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在于科学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和专题、改革现行教材。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测评方法是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于1957年下半年开设了"文学艺术讲座",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三讲.分别由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林默涵同志,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陈荒煤同志,北大西语系主任冯至同志主讲.林默涵同志的"当前文艺界思想斗争"的讲演,全面、深刻地叙述和分析了文艺界当前思想斗争的情况.讲演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情况.在这部分,林默涵同志分析了文艺界出现许多右派分子的原因,并指出文艺界反右派斗争中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文艺界右派分子中,老党员、老干部和解放后由党  相似文献   

4.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自2015年至今对所开设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革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的教学新任务和新要求;细致地整理了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编制了专题;尝试采用了专题这一新的形式组织教学;探索了研讨、设计、课外阅读与实践和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和推进了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效果,形成了本课程教学的新特色,为今后教学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测量技术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际工程建设中的测量技术为主导思想.文章主要结合"工程测量学"课程建设情况,探讨了工程测量学开设实践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实践课程的开设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背景下,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对高师历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历史教学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主要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专题课程、在通史课程中增加乡土史的内容、指导学生尝试进行中学乡土校本课程的编写、指导毕业生在教学实习中灵活运用乡土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4+2“专业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实施了"4+2"培养模式。即制定了本科生-研究生拉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块化,开设工程力学专题,改革毕业论文等。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模式深化了专业改革,加速了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使工程力学生源好转,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太原师范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浓厚,但基础不一,具备分级施教的条件;学生对学习的方式及课程的设置要求多样化,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及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来弥补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教改,应把内容分为两级,供不同基础学生学习;改变原有单一的课程结构,开设专题课程以弥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基本知识的不足;改革上课制度以解决基础不一的问题;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采用"项目驱动"及"网络互动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1927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三),王观堂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王先生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当时我在清华大学一年级学习。研究院所开的课程,大学部和留美预备部同学同样可以选读,和研究院同学一同上课。梁任公先生主讲“儒家哲学”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两门课程,我都选读了。王先生没有公开课,只是指导研究生和作专题讲演。我听过他几次关于古代史方面的专题讲演和在清华史学会中的几次发言。当时王先生还留着辫发,以清室遗老自居,清华师生们谁也不以为怪。他的学术地位和梁任公、陈寅恪、赵元任几位导师同样被尊敬为泰山北斗。这时王先生的家庭和周围环境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故,为什么突然自沉呢?全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的变化,必然要反映到课程的建设上,因此要适应社会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开设《工业自动化专题》就是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作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研究其和谐校园建设具有标本性意义。以多学科的视角,从提高大学办学过程中相关主体的主体意识出发,认为大学不和谐的症结是主体意识的缺失和不成熟,主体意识是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使命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培育和保护相关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关系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育环境建设三方面来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纠正教育思想意识偏差,乃是当前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必须从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抓起,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实践教学应用,以及采取相应的发展信息化的有效措施,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视唱练耳课作为基本乐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技术性。这门课学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地影响学习者的音乐基本素质和修养。高师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与时代接轨,开辟新的教学思路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方法。问题教学法强调探索和解决问题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问题教学法应注重以下环节:确立综合性教学目标,遵循问题逻辑构建问题系统,教师要在问题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是服装构成、服装成衣制版、服装制作技术三者合一的聚焦点,是服装设计从初步的设计稿样经版型到具体工艺合成与生产实践有密切联系的一门实用学科。本文拟对服装工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思路、内容、设施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是对偶然性(自然、历史、自我)的驯服,或者说,对偶然性的驯服是现代性进程的精神特质。反顾这一驯服偶然性的现代性进程,我们发现,它表现为一种虚无化过程:从对自然的虚无化到对历史的虚无化、再到对主体自身的虚无化。这种虚无化的现身形态就是晚期现代哲学家或后现代哲学家们所说的虚无主义。通过与前科学世界的对比和对现代世界和后现代世界中的偶然性作一种专题性的考察,我们对偶然性、现代性和虚无主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清理,展示了虚无主义进程的内在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8.
如何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原本蕴含通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现代化使教育脱离了通识教育本质。当前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以为通识是被给定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无关,拟像在通识教育中一直是"在场"的"不在场"等等。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的理论假设是:人类文化是一个混沌现象,人是在自我选择中发展的,科学分化具有合理性,拟像时代与工业时代的教育是有本质差别的。为此,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的策略是:"培植土壤"比"种植树木"重要、"呈现经典"比"固定教材"重要、"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比"学科之间的联结课程"重要、"主动利用拟像"比"被动遭受拟像"重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需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减少体育实践课中的基础课,普及选项课,开设选修课,同时要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娱乐、休闲的体育活动项目,高校体育教学要符合学生自己的专业特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发挥与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和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一个虚实相间的契机,如何抓住契机,更自觉更有成效地建设中国文论成为最富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文章认为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预设了一个积极主动地进入全球化过程,并在其中互动地展示或确立中国文论自主性或主体性的目的,它推动了中国文论价值体系的调整和文论建设意识的改变。同时,文章对中国文论建设的全球化的操作意识提出了如下要点:普遍性研究、特殊性研究、方法论研究、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