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一般都认为是在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自上而下的监察现象则并不是在秦汉以后才开始出现。杨宽先生在《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一文①中提出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创始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在中央和地方设置监察官,御史等已带有监察性质;与此并行的还有视察地方的“巡行”、“行县”制度。而这种“巡行”、“行县”制度是把过去奴隶制时期的“巡狩”制度改革而成的。其中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失为一个有启示性的论点。此外,以往还有以《周礼》所载之“小宰”视为我国…  相似文献   

2.
王培友 《求是学刊》2012,(1):133-139
宋初百年台谏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对士人的文化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表现在此期诗格变迁的发展历程中。台谏制度对士人气节和士人文化风尚产生作用,是通过台谏人物的进谏主张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行而得以实施的。北宋诗格在五代备极萧衰之后呈现出勃起高涨的局面。此期士人特别关注文、道关系等历史现象,都与台谏制度影响下的士人文化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溯未及源     
名曰《辞源》,即为“词语源流”之意,要名实相副,则书证应为语源,倘难确指,亦应尽量提前其时代为佳。修订本《辞源》二册955页“巧立名色”条,以叙述体说明其含义,而未考语源,文末乃云:“清吏部对官吏考语,习用此语。见《六部成语注解·吏部》。”按:《元史·刑法志》卷三:“其有巧立名色,广取用钱,及多称金数,尅除火耗,为民害者,以监察御史廉访司纤之。”此书证较《六部成语注解》早三百余年,且可避去叙述烦琐而不确之  相似文献   

4.
“宰执”即宰相和执政官,是金代黑龙江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丰富的史料,从“宰执”的成分、构成、素质等问题入手,较全面地阐述了金代黑龙江地区女真人上层汉化的过程及其特点。指出,金代黑龙江“宰执”都出自女真族,以中原文化为主兼习女真、契丹文化而形成了具有金朝统治特点的“宰执”。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代的畜牧业,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女真族“旧俗无室庐,夏则出随水草以居,迁徙不常”(1),以畜牧为主;建国后又因“马者军旅所用”(2),畜牧业不断发展,牧政渐臻完备,大致渡过了原始游牧和定居游牧的两个阶段。金代的畜牧业,不仅是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对辽和南宋的战争以及交通驿道方面,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史书记载历史上北方民族,多为契丹的官民牧事;时人学者也往往认为女真族“多事农耕”或“牧政不修”。故拙文拟就史籍散见的记载,结合近年出土的文物,略述金代女真族畜牧业的发展和相关的一些牧政。 (一…  相似文献   

6.
1976年,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南40余里牡丹江畔的达连河公社晨兴六队,出土一颗金代的谋克印。印面篆书“哥扎宋哥屯谋克印”,印背左右凿字两行,左作“少府监造”,右作“大定十年正月”。铜印左侧刻有楷书边款,文作“系宋哥屯谋克下”。大定为金朝第五个皇帝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十年为公元1170年,上距阿骨打建金55年,下距蒙古灭金64年,这是一颗金代中期的官印。金代的官印一般由尚书礼部铸造颁发。少府监“掌邦国百工营造之事”,其下有尚方署,掌造金银器物。官印多由金、银、铜为之,故少府监间亦有铸造官印之事。传世的金代官印,有一部分是由少府监制造的。  相似文献   

7.
在黑龙江下游,恒滚河(今阿姆贡河)口对面的特林村北,有明代修建的永宁寺遗址,这是众所周知的。而特林之地。在古代历史上称作奴儿干,在元代文献中已经多次出现。《元一统志》和《明一统志》都说奴儿干城,“元废,城址犹存”,为“辽金之旧”。在元代之前的金代,特林既属其管辖之内,那么有没有当时的文化遗存呢?如果有的话,那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呢?本文,试图从金代文献中,为特林已发现和将来可能发现的金代佛教文化。考寻若干线索。一 1675年至1676年,曾作为俄国使节而到中国的斯帕法里,在其所著《中国记》(喀山,1910年版)一书中写道:“20年前,我国哥萨克曾在阿穆尔河沿岸及其河口处,同中国人打过仗。据他们所述,从阿穆尔河上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评价机制与系统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严惩学术不正之风,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术评价机制和系统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反思,建立一个可与世界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规范机制和学术评价系统,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用机制来制约。一、“阳光机制”与“暗箱机制”从来社会的各类评价存在两种评价机制,一种以公开监督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这种机制是建立在评价人“性恶论”而需要公开来监察以求得公平的机制,我们称其为“阳光机制”;一种是以保密减少干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建立在评价人“性善论”而需要保密以求得公平的机制,我们称其为“暗箱…  相似文献   

9.
徐洁 《学习与探索》2012,(2):158-160
原庙是在太庙之外另立的宗庙,它独立于太庙,是皇室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庙制度始于西汉,而至宋代趋于定型化。金代稽考汉礼,检视唐宋,使中国的原庙制度臻于完备。衍庆宫是金中都的原庙,而非太庙。当今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沿用一则错误史料,将衍庆宫误认为是金代太庙之名,进而将太庙与原庙相混淆。实则,两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皇家祭祖的宗庙体系,共同发挥着昭示正统、祈祖福佑、孝治天下的作用,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完整地论述了秦汉监察制度的渊源、作用和演变。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使其政治制度存在“自净”机制和调节作用,以保持封建社会的生命力。监察制度即其具体表现之一。汉武帝时期构建较完整、作用较显著的监察制度,是承继战国、秦代以来的监御史制度逐步完整和发展起来的,是封建经济形态阶级统治实际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汉代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只有在封建王朝的兴盛期,才能起到澄清吏治、巩固政权的作用。王朝颓势时,它本身也会变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阶段同步的。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党和国家以统筹“两个大局”推进各项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培育制度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培育制度自信是造就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是巩固和发展中国制度的内在规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坚定全党全社会的信仰、信念与信心。立足“两个大局”培育制度自信,具有理论、实践与价值层面的三重逻辑,其实践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五个“深刻认识”为主要内容,以分类培育为主要形式,以三个“相统一”为主要方法,构建“共识”“共情”“共信”的螺旋上升模式。从什么是培育制度自信,为何要立足、如何立足“两个大局”培育制度自信三个角度,对培育制度自信进行学理性思考,既有助于在理论层面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又有助于在实践层面上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相似文献   

12.
朱罡 《社会》1989,(10)
《天演论·导言十七·善群》说:“世治之最不幸,不在贤者之在下位而不能升,而在不贤者之在上位而无由降。”“不贤者之在上位”何以“无由降”呢?“门第、亲戚、援与、财贿、例故,与夫主治者之不明而自私,之数者皆其沮降之力也。”“譬诸重浊之物,傅(辅佐)以气脬(尿泡)木皮;又如不能游者,挟救生之环,此其所以为浮,而非其物之能溯洄凫没以自举而上也。”“使一日者,取所傅而去之、则本地亲下,必终归于其所。”那么,  相似文献   

13.
金代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处在承北宋而启元的一个重要阶段。据文献记载,当日的金源诗坛,也曾风光无限,“人文蔚起,制作炳然”。只是由于战乱、兵火、民族偏见等诸多方面原因,造成金代文献的大量毁灭和散佚。长期以来,金代文献研究整理工作未受到应有重视,而这种基础工程研究的滞后,无疑直接影响到理论研究的进展,影响到人们对金代文学、文化的正确认识。最近,令人欣喜的是,在金代文献整理研究领域里,薛瑞兆、郭明志潜心耕耘多年的学术成果《全金涛}),终于出版问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以相当…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话语:以“礼”为中心的儒家礼学体系在过去百余年的中国知识界一直处于比较难堪和尴尬的位置上。在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僵硬模式中,礼教(或名教)曾被作为儒家与现代最不相容的过时之物受到激烈的抨击,让人一说到“礼”就会联想到约束、控制、禁欲、等级和权势等一些消极因素。即使传统与现代被认为是彼此互动的转化关系,人们似乎也无可奈何地感到儒家的“礼”,特别是体现为复杂的仪式和礼节的那些东西,与我们现代生活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坦率地说,与古代社会结构和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复杂性的礼仪和礼节,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确实无法派上…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市郊区发现的‘使司’款金代银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银锭在我省发现不多,阿城县曾出土过四枚。一九七八年春,于哈尔滨市西南郊约四十里处的正红四屯又发现一枚银锭,形制同于前者,外观呈砝码形,束腰,边缘四周为水波纹。银锭长十四厘米,锭首宽八点五厘米,腰宽五点五厘米,厚二点五厘米。银锭上刻有“伍拾两”“行人唐公原”“□□称”的錾文,并加盖上“使司”“赵思义”及“?、?、?”等戳记符号。带有“使司”款的银锭,一九七四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出土的三十一枚金代银锭中,计有九枚,其中二枚也带“行人唐公原”、“唐公原”的錾文。可见,哈尔滨市郊区出土的这枚“使司”银锭,当为金代无疑。金代官署在铸造银锭时,为确保铸造质量、重量、成色等、在银锭上还錾出有关行人、称子的姓名和金银铺行的名称,这枚“使司”银锭上刻的是  相似文献   

16.
汉代封国食邑制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封国食邑制度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曾有过争论。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基本上有两种意见:其一是以谢忠梁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汉代的封国食邑制度是“披着国有制外衣的私有土地制度”①;其二是以韩连琪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汉代的封国食邑制度本身“并不能单独成为一种土地占有形态”,封君在其封邑内衣食的租税“只是一种优厚宗室大臣的变相的俸禄”。我基本上同意韩先生的看法。但韩先生又认为汉初的诸侯王“得受茅土之封”。“对土地确实存在着占有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西周分封制的再现”②,我认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试就汉代…  相似文献   

17.
两宋中央机构包括政务机构、监察机构和皇宫、京师禁卫侍奉机构三个部分。其中的政务机构,以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官制改革为界线,分北宋前期和元丰改制后两个阶段,兹分述如下: 一、北宋前期中央政务机构两府、三司制的建立北宋前期,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为中书门下,其治事之所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处。中书门下省称“中书”,与枢密院对掌行政、军事大政,号称“二府”。又有三司,掌国家财政。“二府”与“三司”构成了北宋前期中央  相似文献   

18.
金朝(公元一一一五年——一二三四年)。是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统治北半个中国。上京会宁府是金代初期(一一一五年——一一五三年)的都城,为五京之一,又是上京路的治所,旧址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诚。这里是金肇兴之地,有“金源”、“内地”之称,在整个金代始终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曾设上京行六部作为尚书省在当地的代行机构。今黑龙江省属上京路辖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金上京会宁府故城(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及其附近,先后出土了逾百面铜镜,其中绝大部分为金代遗物。一九六四年出土的大双鱼纹镜(图一),直径四十三厘米,重二十四斤八两,为国内所罕见。镜子主纹为栩栩如生的两条鲤鱼追逐嬉戏,底纹为激起的浪花与层层波纹,又与镜子周边的蔓草纹相映衬,构成完整画面,真切生动,朴素大方,工艺精湛,成为金代铜镜的杰出作品。一九六九年出土的童子缠枝纹镜(图二),描绘一幅四玩童攀登缠枝花,香飘四溢,引蝶竞飞的生动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镜面边缘有“上京警巡院”刻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观念研究杨铸“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一组相对而又相关的重要范畴。纵观历代诗论、画论,涉及“形”、“神”之处颇多。统而言之,其基点乃是将艺术对象区分为“形”与“神”两个不同层次,以“神”为重,以“形”为轻;其主旨则是在艺术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