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会带来人的异化和教育的异化,技术并不必然向善的方向发展,技术从发明走向成熟都需要经历一个批判的过程。人工智能引发包括教育在内社会各领域的连锁反应,技术进步的已然性和社会适应的滞后性构成了社会系统平衡失调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对技术的伦理批判完成技术的社会化改造。把技术批判的场域由"工作场"转移到"学校场",对人工智能教育进行价值审视、公平性审视、人性审视、责任审视和终极目标的审视,目的在于防范人工智能异化的风险并促进人工智能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布洛克对传统的"艺术"概念从四个层面作了多角度的审视:艺术品是由人的特殊意图造成的;艺术品是对事物的非功利性审视的产物;"艺术惯例"与艺术创新并不矛盾;"艺术"概念具有开放性.布洛克的理论具有理论的包容性与整合力.  相似文献   

3.
"奥佩拉"项目结果所显示中微子超光速现象,激发"反例验证"和"理论审视"两方面工作。本文主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对"光速不变原理"相关概念含义进行审视,尝试从主客对应、概念指意、过程实现等角度揭示可能隐潜着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可能性的"切削"。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海外中国女性书写。这一方面体现了严歌苓对海外中国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另一方面她也以这些女性为视点,来返观和审视西方文化。严歌苓小说中的海外中国女性,艰难地生存于中西文化夹缝之中,处于"看"与"被看"的历史境地。她们在被动接受西方人救赎的同时不忘对其审视,在自立自强之中充满对自由的渴望。"救赎"与"自由"是严歌苓审视海外中国女性的两个基本视角。严歌苓颠覆了西方人自以为是的救赎神话,同时以自身的实际经验,探讨了海外中国女性追求自由的途径及其可能。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中西诗学(文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内在价值理路及其知识学进路三大环节的理解,以及时下"话语-模子研究"范式的方法论残缺及其"泛文化"危机倾向,提出将"异质性话语理解"、"诗性阐释"与"现代性审视"三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论新范式,粗略勾画并说明了这种"异质话语的诗性阐释及其现代性审视"方法论具体运作的三个内在环节.  相似文献   

6.
以《世说新语》等为资料,找出"文人相重"作为现象而存在的共同原因,并发现了魏晋时代所赋予这种现象的特殊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魏晋文人关系的"原状态".重视"文人相重"等构建性因素的存在价值离不开对"文人相轻"等否定因素的重新审视.通过重视与审视的双重作用,才能打破集体认同所形成的先入之见,才能有利于对文人问题的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关汉卿笔下"辣妹"群体进行审美观照,并从中反观关汉卿的创作心态,重新审视关汉卿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加拿大魁北克女同性恋文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轨迹进行了探讨,对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学"异类"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希望有助于对该类文学的直面审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包含着许多理论生长卢、和天才思想的萌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史价值。《草稿》对人及其历史发展所进行的哲学和经济学的审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研究人的存在的方法论特点。马克思对"人"的哲学审视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眼进行的:1.对人的存在的二重化的揭示;2.对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概括;3.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之目标的设定。他对"人"的经济学审视主要是围绕人的异化的历史生成和历史扬弃而展开的。他对人的历史发展的双重审视是互为条件、内在统一的。《草稿》中所体现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既是他的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视野相整合的前提,同时又是这种整合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双重视域下的红色记忆--寒山碧《还乡》阅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乡>采用"双重视域"的艺术手法再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的政治风潮.小说中同时存在两种评断是非的标准一种是爱憎分明的倾情投入,一种是太上忘情的冷静审视.从而既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又有超越私人恩怨的形上审视,突破了以往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记忆"书写时"非左即右"的简单模式和政治偏见,在还原历史现场和时代人心的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