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胡塞尔《逻辑研究》为主要文本依据,在纯粹现象学视域下对意识行为理论进行了探讨。所有的意识行为之间都具有奠基和被奠基关系,所有高层次的和复杂的行为都奠基于原初的和简单的基本行为之中。所有的意识行为可以分为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非客体化行为奠基于客体化行为之上,客体化行为奠基于表象行为之上,表象行为奠基于直观行为之上,直观行为奠基于感知行为之上,感知行为是最终奠基性的意识行为。  相似文献   

2.
行为美论纲     
行为美是以行为善为前提的,但行为美又区别于行为善;行为美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功能性,这与善有联系;行为美是人的一种文化性反应,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成果;行为美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是社会行为美;行为美还表现为直接的善,具有直接的功利性;行为善转化为行为美需具有典型性、超常性和直觉性,具有美的特征;人们对行为美的欣赏具有滞后性。非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英雄行为,职业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专家行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君子行为。  相似文献   

3.
王云才 《东方论坛》2000,(1):24-28,F003
农户行为和农村社区行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机制。农村社区行为更是农户行为长期发展的结果,农户行为体系中带有共必的不可持续因素必然导致农村社区行为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建立农户可持续行为体系是促进农村社区行为可持续的必然途径;农村社区所表现出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交易行为体系和技术与现代化生产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创新行为是人地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农户行为体系中的共同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实行行为可分为以事实行为为基础的实行行为与纯规范性的实行行为。由于行为构造的差异,不同形态犯罪的实行行为理论应不尽相同。在利用他人的行为及结果而部分实行即已造成法益侵害时,应适用不完整的实行行为理论认定为既遂。在确定实行行为时应注意犯罪性质及不法程度,注意区分规定在同一罪状中的实行行为和预备行为。  相似文献   

5.
论言后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是“说话即做事” ,“话语即行为”。同时 ,奥斯汀在这个理论中设想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话语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其中言后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涉及得最少的研究课题。本文讨论言后行为的两个方面 :说话者目的 ,实际效果 ,以及言后行为中的非言语手段等 ,并指出本研究对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农户行为和农村社区行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机制。农村社区行为更是农户行为长期发展的结果 ,农户行为体系中带有共性的不可持续因素必然导致农村社区行为的不可持续性。因此 ,建立农户可持续行为体系是促进农村社区行为可持续的必然途径 ;农村社区所表现出的生产行为 (经营投入行为、种植选择行为 )、消费行为、交易行为体系和技术应用与现代化生产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创新行为是人地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农户行为体系中的共同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体现在农村社区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并延伸到市场交易和消费环节 ,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因素  相似文献   

7.
行为公司财务中的管理者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能够很好 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这些异常行为的产生,或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 者的非理性行为的影响,或是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文章从管理者行为的角度 ,阐述了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尚无法律意义上的商行为概念,而商行为的概念直接涉及商行为的性质、商行为的范围,并影响商行为的判断。商行为是具有商行为能力的主体从事的营利性行为。营利性是商行为概念的法律界定的实质性要素,是某种行为是否构成商行为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商行为属于推定法律行为,在立法技术上适用法律推定规则。  相似文献   

9.
衡量一种爱国主义行为是否为理性爱国主义行为,需要从行为目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三个方面去分析。只有当爱国主义行为的目的是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建设祖国和富强祖国,爱国主义行为的方式是合时代性、从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爱国主义行为的结果实现合目的性,三者同时实现时,爱国主义行为才能称为是理性爱国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0.
言后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合理界定和分类不仅可以解决其概念争议,还有利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完善。鉴于此,在简要评述言后行为的分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言后行为的分类必须以言后行为概念的合理界定为前提。接着在剖析"言语即行为"的观点内涵的基础上,将言后行为定义为说话人通过含有言外之意的言内行为对交际语境的影响和改变。最后在重新梳理言内行为三分法的基础上,把言后行为相应分类为发音言后行为、发语言后行为和发言言后行为,并进行必要的例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