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批评以翻译标准为指导,应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然而,由于翻译标准并不统一,翻译批评原则的确立和选择往往带有批评者的个人主观色彩,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很大程度上无法使翻译批评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译文要帮助实现这一过程,译者在译文中就应隐身幕后,避免干扰、影响读者与原作者的交流。译者隐形这一指标比较具体,便于从功能性、分析性和对比性批评等角度对译文作分析、评价。译者隐形作为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个尺度,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从翻译批评的方法论尺度衡量,译者隐形这一指标可使翻译批评标准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翻译批评视角转变和翻译批评层次划分的讨论,来论证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由于翻译批评视角的转变,当前的翻译批评所观照的对象比传统翻译批评增多,其层次性也愈益明显。而随着翻译批评主客体的变化,翻译批评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动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商务英语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商业活动。任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都需要在交流时克服异国文化的障碍,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对于翻译标准的界定,提出科学的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商务英语的翻译应以此为基础,同时要把自身的特殊性与此相结合,把握翻译的多元性、延展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翻译界十分关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讲触及到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问题。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应当正视的客观现实,这种多元性至少涵盖三极:我国传统的翻译标准;新的或者从传统的翻译标准中发展出来的翻译标准;西方的翻译标准。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翻译实践的规模和范围有密切的关系,是翻译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内在关系呈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翻译标准的这种多元性有助于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吕俊的"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价值学视域下翻译批评标准问题探讨"为例,对价值认识论和共识性真理双重尺度下所进行的翻译批评提出质疑,提出翻译批评不应排除传统的以"翻译标准"为导向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一种尺度,古今中外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异彩纷呈,但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通过分析各种翻译标准发现,翻译标准难以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标准的本质特性,即: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检验作用。作为一项活动联系着理论的完善和翻译活动实践的展开,备受理论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反思,意义和价值深远重大。在此过程中把握做好翻译批评的"度"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翻译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译者)的关系;批评方法的把握和选用;评判标准设定等三个角度对此问题作一些讨论,以对翻译批评者在进行翻译批评活动中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翻译的标准,古今中外,各家各派众说纷纭,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翻译标准不确定性。由于文本意义开放性、译者主体差异性、译文价值复杂性、文化内涵多元性、翻译类别多样性,决定了翻译标准在理论上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翻译批评研究的哲学基础,论述翻译批评研究的范式嬗变,指出价值论观照下的翻译批评的评价标准以交往理性为指导,追求共识性真理,具有评价的多元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过程也是结果。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是"语境重构"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从翻译结果来看,翻译是产生同原文等效的译文。翻译过程研究催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动态研究,从狭义角度看,是翻译语境研究,即从译者视角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重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翻译策略及微观翻译方法的研究;从广义角度看,是从研究者视角进行包括翻译语境在内的源语语境、原文语境和译语语境、译文语境的翻译语境化研究。翻译结果研究产生以译文为中心,重视译文批评的翻译质量评估的静态研究,涉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和翻译质量评估参数的设定等。两种翻译途径殊途同归,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本质。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翻译与文化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典籍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是否起到与原文中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功能可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以《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意识形态的翻译为例,认为译者对源文本中意识形态的理解与翻译,在译文中表现为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如果译文在意识形态的翻译上没有达到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则译文与源文本的文化功能对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对文学价值的定义可使译者心系读者,处理好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它有关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论述可使译者针对不同的价值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风格。它就文学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的论述可拓宽译者的阐释视野,加深对作品价值的全面理解。它有关文学效果的论述可使译者注重译文文学效果的社会性。它有关批评是对作品意义阐释的观点可使译者顾及作品的多元意义和不同读者的多元阐释。它就批评的有效性与价值尺度的论述可使译者将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相融合,并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一定时代的精神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5.
缺省是科技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语言表义功能的不完备性。需要从科技翻译的语言结构缺省、语境关系缺省与动态性缺省等方面进行动态的整体的功能性综观,从而使原文与译文在动态的意义生成中获得最佳的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翻译批评主体以及各种批评标准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表现出三种明显的排他性,即翻译批评主体中的排他性、翻译批评标准中的排他性和翻译批评模式中的排他性.针对这一现象,并结合当代哲学交往实践转向的趋势,提出要真正实现翻译批评的多元共存,未来翻译批评的趋势应是走向交往实践的批评.这种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主-客-主的关系,要同时遵循知识客观性、阐释的合理性和表达的真诚性三大有效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适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为适应动态的文外和文内语境各要素的变量而不断选择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使目标文本的建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动态适应性.由于译者的意图及社会心智、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语文化环境等文外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文本类型风格各异,因而译文的评价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语用环境.翻译标准不是规定性的,语言结构对象与具体使用语境相关成分相互的动态适应使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并列还是从属:翻译质量评估与翻译批评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批评重在评论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美与丑,意在向世人推介佳作,抑制庸作泛滥,其性质是一项理论活动.翻译质量评估是依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并考量译文与原文之间在宏观与微观等层面的信度与效度,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进行主客观方面的价值与效果的判断,属于实证性研究,重在对原文与译作之间的分析和对比,以寻求两者之间信度与效度的最大关联.翻译批评与翻译质量评估在研究内容与标准、方法与手段、目的与作用等方面都有着差异,厘定两者的研究地位对译学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充满歧义性的过程,而"表达"是译者将自己对原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与作者意图、文本字面意义、翻译行为的价值进行权衡的结果,反映了译者的"理解观".翻译批评者需深入"表达"背后,检视译者的"理解",因而批评者关于"何为理解"和"如何理解"的认知,对于其批评方法和结论起着决定性作用.诠释学在其衍变...  相似文献   

20.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以"目的论"和"充分度"为标准的新的动态模式,使批评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分析制约译者翻译目的的因素,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结果。对《论语》林语堂英译本的批评就是个好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