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身份、性别、阶级和政治等主题的书写契合了西方后学的批评理论范畴。黑人女性作家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相观照,她们为黑人文学分别注入了性别成分、种族成分和文化成分。黑人女性主义文本不仅彰显了黑人女性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进一步推动、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黑人女性主义将逆转黑人女性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颠覆和拆解黑人女性身份被客体化、被边缘化的命运结构。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戏剧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被边缘化到被认可的坎坷历程。这期间涌现了大批黑人女性剧作家,她们开辟了美国戏剧文学美学的新领域,丰富了女性主义戏剧作品。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与深刻的思想发出了女性曾经被主流文化压抑的声音,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很长时间里被排斥在以男性文学为中心的所谓主流文学之外,一直处于弱势话语的地位。在经历了以自我描述为主的早期文学阶段和寻找黑人妇女身份的文艺复兴阶段之后,黑人女性文学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迎来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期,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完美地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预示了21世纪黑人女性文学的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戏剧起步晚,发展缓慢,影响也远不如黑人小说、诗歌,但也有优秀的作品出现。二战前美国黑人戏剧处于起步阶段,萌生后慢慢地渗透到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去。虽然道路还很长远,但是那些戏剧作品也发出了自己微弱的声音,让人们开始注意到它们。无论是激进的反抗、寻根、寻求自我发展的黑人戏剧,还是相对妥协、缓和的黑人戏剧,其都有着鲜明的"黑文化"特点,都有着独特的文学世界的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建立伊始,就把建立一个有别于主流文学传统的黑人女性的文学传统作为它的宗旨。本文旨在探究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的文化及传统,从而建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从种族、阶级与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范式,并通过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表述方式、共同的文化隐喻,寻找黑人女性写作的文化根源,从而建构黑人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揭露了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及其对黑人家庭、黑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力图展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唤醒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黑人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平等,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批评理论所倡导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所创作的一部在黑人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它不但塑造了新的黑人形象,而且避开了种族压迫与歧视的主题,把视角转向了黑人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和斗争上,从而开创了黑人女性主义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文学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而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特不可融合的文学特色。黑人女性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则用自身的实践经验书写并丰富了西方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着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描写黑人女子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对本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对黑人女性心理的把握和描写,对种族问题的"大同"观念以及对性别歧视的非洲式化解方式无一不暗合艾丽斯·沃克对"妇女主义"的论述,建构出黑人女性写作的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1.
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四位主要黑人女性形象。她们祖、媳、孙三代女性对自身主体的认识是黑人女性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连续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直至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小说《宠儿》的发表使黑人女性文学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史上更加显著,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政治性,它再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过程。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13.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20世纪初美国新兴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新兴黑人知识分子从文艺方面对黑人解放道路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对美国黑人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作品从主题、背景到价值观都有了很大发展,冲破了题材禁区和人物模式,开始了民族的自我剖析和批判,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局面,为黑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黑人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不朽之作。书中不再反映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珍妮最初对于新形象的认识到之后的追寻新形象,以至最终实现了新的自我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为黑人女性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黑人不再为种族歧视而抗争,而是以"人"的身份过着自由的生活,这对今后的黑人女性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反映美国黑人的悲惨处境、揭露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和对种族平等的渴望与抗争,而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探索美国黑人的整体命运,开创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新天地.<所罗门之歌>是一部有关黑人男子奶娃的成长史.化解两性之间的对立、找到处理种族问题的办法、恢复传统中的生命活力正是莫里森创作<所罗门之歌>的初衷.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当代戏剧的进程中,奥古斯特·威尔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独具匠心地将历史、地域、音乐和宗教四大元素揉入自己的世纪之作,以此表达对黑人身份的认同。通过深入剖析他的系列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元素在凸显了戏剧主题的同时,还折射出了一种浓郁的美国黑人民族情结。而这种民族情结既是威尔逊的创作动力,又是帮助黑人群体在经历了黑白两种文化冲突后进行自我定位的精神标杆。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通过对黑人女性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从反抗到斗争,并积极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代表作《宠儿》从叙事视角和时序安排两方面着手,结合黑人文化传统和非裔黑人、黑人女性的历史现实,将形式与主题严密契合,挑战白人、男性的主体文化统治,建构出真正属于黑人种族和黑人女性身份的政治文本。  相似文献   

19.
作为黑人女性的辩护者和代言人,艾丽丝·沃克把宣传和继承黑人传统文化作为己任。沃克将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创造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比如缝被子、园艺、口述文学等。她还把黑人女性被遗忘、被忽视的美学表述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美学表述传统。沃克在追寻黑人女性美学表述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尽管黑人女性受到多重压迫,但仍旧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敢和非凡的创造力,去创造生活中的美。沃克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表达了极大的欣赏和赞美,同时她也找到了黑人女性创造精神的秘密和创造力的传统。这种创造力是先辈们留给她的珍贵遗产。黑人女性先辈们给了她去继承这种遗产的可能性,也给了她去传承和发扬它们的力量。沃克希望通过这种颠覆主流文学的话语系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去建构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她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必须在此。如果没有政治,就玷污了作品。因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以期展现被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扭曲、异化的黑人的生活。然而,莫里森并不满足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