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生活在“天下祸纂怨恨”四起的春秋战国之交,他企图利用“天道福善祸谣”的传统观念,假“天之威”,以推行其中央集权的仁政理想。但因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虽“非儒”而“仍称于孔子”,并且肯定孔子之学“是亦当而不可易者”。因此,墨学与儒学之间的媾通亦必然可见。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总结、甄别春秋战国“百家之学”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学说,批判孔子及墨家学说,以“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为核心和标志,对“道德”和“善”作出了独特的解释与界定。以此为“内圣之道”,庄子提出了卫生全德、养形养神的修养要求和“真人”“圣人”的人格理想;以此为“外王之道”,他提出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基本原则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在方法论上,他从“自适其适”出发,主张亦此亦彼,无可不可,齐一是非,不主故常。在承认是非相对性的基础上,肯定、强调无为适性是天下最大的道德善,庄子学说是百家之学中最完美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屈原有崇高的人格 ,并因此而有伟大的创作。他上下求索 ,又九死不悔。“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而这些与他在政治上遭受的迁谪打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摘屈原作品中,其“美政”理想是一条贯通始终的红线。以“美”为政与以“美”为荣欲至“美”,从“善”如流和从“善”而居欲至“善”,“美”“善”之合流欲成“政”境之可达之途。诗人的知、情、言、行都紧紧围绕“美政”理想而展开,在诸多作品中屈原心中的“美政”大道成为了彰显个性、发抒情感,诉求旨归的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5.
“不时御神”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不时御神”的“时” ,旧释为“善”。据《诗经》语法 ,认为“时 ,善也”之“善”乃“嘉善”之义 ,“不时御神”的“时” ,当为“识”的音误  相似文献   

6.
四“泽准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雉”,野鸡。十步方得一啄食,百步方得一饮水,此写共求生之难也;然虽求生之难,不求入于樊中。“樊”,李顾云:“藩也,所以宪雉也”(t释文,)。“神虽王,不善也。”“王”读为旺。此句歧解甚多。郭往日:“夫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也。雉心神长王,志气盈豫,而自放于清旷之地,忽然不觉善之为善也。”成流据此日:“欲明至适志适,至善志善。”这是将神之王视为在草泽之中。吕惠卿则反是:“不曹言拨,神王不善,制…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基于对当时希腊雅典社会政治的观察,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端,为了挽救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危机,柏拉图提出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他提出治国者掌握治国的最高知识---“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在《理想国》第六、第七卷中得到了具体的阐述,柏拉图将太阳比喻为最高的“善”,太阳是世界万物的光明之源,从而“善”的理念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也是人类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在“善的理念”的指引之下,公民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为建立一个“正义城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工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9.
《周易》哲学的中心论是人生论。在探讨人生问题时,它就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也作出了回答君子是现实中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理想人格,具备“元、亨、利、贞”四德;人性源自天道、本质为善,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此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可能;教育的作用在于“蒙以养正”,即顺乎自然本质之道赋予之善,依循并长养扩充之,以成就君子之道。  相似文献   

10.
阎朝隐作为科举晋升的文辞之士,其诗歌存世虽少,但以“性奇诡”“善构奇”而著称于世,屡屡捉刀代笔,甚至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这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需要密不可分。在武则天与唐中宗时代的政治高压、粉饰太平和个人晋升的条件下,阎朝隐在诗歌之中借鉴了东方朔的“染迹朝隐,和而不同”来展示其存世之道,借助宴饮应制诗的“丽色靓妆,观者忘忧”来诉求其晋升之由。这也为中国古代文人在仕宦浮沉中找到了一条“光明”之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经筵讲义》是朱熹为引导宋宁宗成君德立圣治,建构其理想的帝王之学而作。为此,他紧扣《大学》三纲领,以“天理”所赋之“明德”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诠释了尧舜可学而至的理论依据及工夫进路,从而将帝王纳入了“天理”所规范的范围,要求他与普通人一样按照理学的标准修身,成就盛德至善的圣王功业,寄寓了朱熹以学术影响政治,以理学建构帝学,致君尧舜的理想,客观上促进了理学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冯桂芬与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王韬虽未见过冯桂芬,但对他十分尊重,表示愿“修弟子之仪”,并曾校印重刻他的《校邠庐抗议》,称之为“深明世故,洞烛物情,补偏救弊”之作,认为他“知西学之可行,不惜仿效,知中法之已敝,不惮变更”。可见王韬深受冯桂芬的影响。冯桂芬的思想是“不泥于先法,不胶于成见,准古酌今,舍短取长”。“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看到当时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四句教是阳明良知学说的核心宗旨,而良知学乃是建立在天理良知这一宇宙本体上的。这一宇宙本体有一个生发的过程。当其未发之时,未发已发一体,皆为虚灵自然本然,此即为“无善无恶心之体”;当其已发之后,未发已发亦然一体,此一体之自然本然即为善,而为物所滞产生过与不及即为恶,此即为“有善有恶意之动”。  相似文献   

15.
人格美是人的美的灵魂。传统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观片面求“善” ,道家思想的理想人格观片面求“自由” ,二者都没有完全体现出人格美的真正内涵。人格美应以“善”为立足点 ,以自由即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善”与“自由”的内涵需要重新界定 ,“善”应最终有利于个体自由 ,“自由”也应当体现“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留给明天     
明天对世界来说,永远是一个奇迹。——柏拉图明天是门外的世界,是天外的宇宙,是淙淙溪流转过下一个河湾所历的奇景,是翩翩飞鸟掠过另一座山峰所见的天空,永远充满想象,写满神话。明天会怎样?莎士比亚说过:“明天是未知的,它取决于你为他留下点什么。”“你将把什么留给明天?”一个声音曾在梦中追问我,而我将用一生为之寻找答案。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  相似文献   

18.
另一种善,他者的善;没有他者,不可能有公平正义;善在此岸而非彼岸,传统的善不是超越而是出越,存在胜过非存在。西方哲学没有他者,绝对先在性的“他者”哲学的提出,为哲学之思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对他者的责任就是善,伦理超出存在,无论“我”与“你”,都是为“他者”存在的,这就是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古文运动中,苏舜钦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主张“为文章”要“报柢于道”,诗歌创作必须“原于古,致于用”。在庆历新政的改革中,他的这些主张付诸实践,其诗文创作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清人徐惇复曾很有见地的指出:“夫子美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观其所为诗文及论时事札子,虽未见诸实事,然其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杜稷生民之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矣。”苏舜钦不只是一个文学家,可以说他首先是一个力主改革的政治家,其慷慨大志、抱负理想溢为诗文:诗歌则“磊落自喜”、“其体豪放”;文章则“雄健负奇气,如其为  相似文献   

20.
恕人责己     
罗日荣 《社区》2017,(29):14-14
范纯仁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二儿子,虽文学才华不如其父,但为人处世却为当世之人称颂、后世之人仰慕。范纯仁有一段名言,可以概括他为人的宗旨:“吾平生所学,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他在告诫子弟时也曾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