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学风变古中的《诗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诗》有四家,《毛诗》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后则众说争矣”。《诗经》的研究到了宋代,的确出现了一个颇为热闹的新局面。这个新局面的标志之一是:有关《诗经》研究的论著骤然剧增。《汉书·艺文志》经部诗类14部416卷,《补续汉书艺文志》诗类13部,《隋书·经籍志》诗类(合亡佚书目)计76部683卷,《旧唐书·经籍志》诗类30部313卷,其中除孔颖达《毛诗正义》外,均属前代遗书。《新唐书·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溃”字下“溃溃”词条第2个义项“怒貌”后有这些内容:“《诗邶风·谷风》‘有(?)有溃’毛传:‘溃溃,怒也……《韩诗》云:溃溃,不善貌。’”查《十三经注疏》,从“《韩诗》云”起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解释,不是《毛传》的注释。原文是“《韩诗》云:溃溃,不善之貌”。《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在《十三经注疏》中是用小“○”与《毛传》、《郑笺》隔开  相似文献   

3.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4.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5.
六、灵台《毛诗·大雅·灵台》五章章四句.第一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第二章:“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第三章:“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第四章:虚“虞业维(?),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痈”.第五章:“于论鼓钟,于乐辟痈,(?)鼓逢逢,矇瞍奏公”.《小序》云:“《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按:小序立说极谬,非此诗之旨.  相似文献   

6.
《雨雅·释诂》:“蠠没,勉也。” 郝懿行《义疏》云:“蠠没者,《释文》:‘蠠,彌毕反,又亡忍反。本或作蠠。’引《说文》曰:‘蠠,古密字。’是蠠无正文,借声为之。蠠没声转为蠠勉(书证略,下同)。又转为密勿。又没重文作没没,转为勿勿。……是皆古方俗之语,音转字变而其义俱通者也”。 “蠠没”,双声关联成词,表示一个统一的意义,是一种双音节单纯词,即传统所谓联绵字。双音节单纯词,是汉语复音词中出现较早的一种词型,汉魏六朝注家早就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汉魏六朝注家解经,多取单字注音、释义并推求本字的作法,起到过沟通古今的重大作用。但由于对联绵字的语音结构形式认识模糊,有时也分释上下两字,以单字求解,  相似文献   

7.
《春秋左氏传》庄二十三年:“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颖达注:“‘斗谷於菟’,令尹子文也。‘谷’双走反。楚人谓乳曰‘谷。’汉书作彀,音同。‘於’,音邬,菟音兔。”孔颖达把“斗”当作姓,只注了“谷”字。近人编《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这个人时,也就照这个注的传统解释在“斗”和“谷於菟”之间加上点。这个加法,好像很有根据,因为除了“斗·谷於菟”之外,还有“斗·伯比”,“斗·椒”等。  相似文献   

8.
一、河洲《周南·关雎》“在河之洲”,《毛诗》传、笺“河”字元说.朱熹《诗集传》:“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实误.西汉以前,“河”仅为黄河之专名,不作通名用.“黄河”两字始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二》谓史表本无“黄”字,此“黄”字亦为后人所加,“不知西汉之前,无谓河为黄河者.”故“河”由专名变为河道之通名,最早也当在西汉以后.虽如此,后世以“河“作为黄河之专名者仍多  相似文献   

9.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正> 《诗·大雅·思齐》首章载:“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汉·毛氏旧注:“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则众妾宜百子也。”郑笺:“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会。”唐·孔氏疏:“大任以有德之故,为大姒所慕而嗣续行其美教之音,思贤不妬,进叙众妾,则能生百数之此男。”(见《毛诗注疏》) 近代注释家恫城吴闓生关于以上两句,只释“‘徽’,美也”,而总论中称:“先言大任之德,而大姒能嗣之。”(见《诗经会通》)  相似文献   

11.
北京人民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注》上册注云:“苦秦,即‘苦于秦’,受秦统治之苦。”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注云:“苦秦,以秦为苦,即在秦的统治下深感痛苦。”这两种解释,均值得商榷。按“苦”的本义是一种野菜,味苦,也叫“荼”。如《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毛诗正义》云:“此荼也。”引申为味道苦。如《诗经·邶风·谷风》:  相似文献   

12.
语言女学~大I、I、年“场次,是复合盘词吗?···“·……汪磊(1.32)“无以,、“有以.新解·~····一田雨泽(1 .34)艺术媒介: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王向峰宋炜(1,36)司马迁作《史记》未采《战国策》说 ‘’“‘’“’‘·…’‘·················……徐克文Q.41)杜甫与农民起义关系求是······……朱明抢(1。47)应该重视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胡国瑞(l。51)莫泊桑与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比较 ’‘’‘””””.”二’……’·‘······……王森(1。貂)娜拉和林道静···…  相似文献   

13.
一、关系重大的小问题我国现行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 “皋陶作士,即兼负制裁外部的‘蛮夷猾夏’和内部的‘寇贼奸宄’双重任务。《诗·泮水》虎臣献馘与皋陶献囚,相提并论。春秋时鲁国臧文仲有‘大刑用甲兵’的话。直到东汉班氏写《汉书》,也还把兵事放在《刑法志》之中。这些都可以说明古时兵刑不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刊载了我写的《“凌云志”一解》,对毛主席的光辉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中“久有凌云志”一句的解释,提出了我的看法。这里,对于我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述。 “凌云”一词,原意为高举超出尘世。如《汉书·杨雄传》:“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因此,“凌云”一词后来多用于表示人的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和非凡抱负等等。如《后汉书·冯衍传》:“不求苟  相似文献   

15.
东 皇 太 一 盍将把兮琼芳 王逸曰:"盍,何不也。把,持也。琼,玉枝也。言已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镇,灵巫何不持乎?把玉枝以为香”。戴震曰:“盍,合也。”刘梦鹏曰:“将,进也”。 剑薰按;盍,戴震释合、是。合,当也。将,当训请。《诗·郑风》:“将仲子兮,勿窬我墙”。毛长《传》:“将,请也。”又《卫风·氓》:“将子勿怒,秋以为期”。亦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17.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18.
《诗·小雅·十月之交》,《毛诗》、《郑笺》便有分歧。本文辨析“艳妻”、“皇父”二词,寻史实外证,绎诗辞内证,辨疑皇父为共伯和。复审辞气,疑此诗为两诗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9.
释“屋漏”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近听有人把“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中的“屋漏”讲成是“屋子漏雨”,实为不妥。 《辞海》释“屋漏”一词说:“古代室内西北隅设小帐的地方。语出《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  相似文献   

20.
一、《绸缪》新义 绸缪 毛曰:“缪绸,犹缠绵也。”《广雅》:“绸缪,犹缠绵也。”义本《毛传》。绸缪,叠韵连词。王逸《楚辞·九叹》注:“绸缪,束也。”引诗“绸缪束楚”。 束薪 马瑞辰曰:“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汉广》‘翘翘错薪’,以兴‘之子于归’。《南山》‘析薪如之何’,以喻娶妻。此诗束薪,束刍,束楚,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