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字在古今汉语中使用非常广,它兼跨几个词类和几种义训。 (1)名词,训“鼻”。许慎《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自古文自。”段玉裁注:“此以鼻训自,而又曰象鼻形。王部曰‘自读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为鼻子是。’然则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  相似文献   

2.
“该”字古今义的继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谈到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有一段话:“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只当‘完备’讲,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 “该”字在上古和中古是不是“只当完备讲”,这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许慎《说文·言部》:“该,军中约也,从言亥声。读若心中满该。”段玉裁注:“凡俗云‘当该’者,皆本此。”但《古代汉语》的编者否定了这一训释。理由是“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一书中有“省声”的体例。所谓“省声”,就是指形声字声符的笔画或某一部分的省略。关于省声问题,前人提出过不少怀疑的意见。清人段玉裁就说过:“许书言省声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载全字,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为豭省,‘哭’之为‘狱’省,皆不可信。”(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哭”字下)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通查《说文》全书对省声字的分析,体例是极为混乱的,例如,伤、觞、(?)、殇是古音同部、声符相同的几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后叙》自记其全书分篇分部之数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也。”检数今大徐本、段注本等,《说文》一书始一终亥,确实分作540部。这样看来,《说文》共分540部,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在这个问题上,自古至今都存在一些歧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林(?)《字源偏旁小说》增一部,《序》云:‘五百四十一字。’郭忠恕《与梦英书》云:‘见寄偏旁五百三十九字’。张美和撰吴均《增补复古编·序》:‘《说文》以五百四十二字为部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中正篆与读若字异部而段玉裁注音转者, 有正篆音转和读若字音转两种情况。上古音转会导致一字多音。在正篆与读若字构成的注音框架中, 要么是正篆音转, 读若字分注其不同的读音, 或只注出其中一音; 要么是读若字音转, 用转音给正篆作注。两种情况都是同音作注。在读若字注出转音或者用转音作注的情况下, 从古音系统归部的角度看, 正篆与读若字双方是异部的。  相似文献   

6.
释洞过水     
《释洞过水》曷为作也?为《记洞过水》而作也.《记》两收戴段二家之集,今先明作者,以理误编之惑;次释水名,以订俗说之诬.段玉裁《经韵楼集》(道光元年刊)卷七有《记洞过水》(代寿阳令龚导江),《戴东原集》卷六亦有《记洞过水》(己丑代),不云代谁;惟“从者应日昨雨盛”,段玉裁乾隆壬子《覆校札记》出校语“本作雨甚”,段集正作“雨甚”,以此为异,余文悉同.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公元一七六九年)下云:“是年作《记洞过水》一文,自注代寿阳令龚导江.”又谓《戴东原文集》亦有之,“一字不异,未知段作或戴作.”寻光绪壬辰张煦监修本《山西通志·山川考》“入汾四水·洞过水”未录龚导江《记洞过水》,注云:“案此记乃戴氏震作,见东原本集”,不云段作,亦无疑辞.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下不云作记,乃于“三十五年庚寅”下云;“是年有代寿阳令龚君(导江)《记洞过水》一篇”,与戴集注“己丑代”者有一年之差,今  相似文献   

7.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8.
字义行废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词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汉语的词是用汉字记录的,书面的形式是一个一个的方块汉字。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的关系一般是统一的,所以研究古汉语即以字为研究对象。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解的对象就是文字。这是一部“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见王念孙《说文解字序》)的书,说字形,明声音,解字义。解字义正是训诂工作。许书成于东汉,到清代段玉裁替它作注,中间相隔一千七百多年,社会发展了,语言文字也随着发展,字义自然也随着发生变化。许书以收小篆为主,所以说解字义是根据小篆,而所说皆本义。段玉裁作注,于字义部分多有阐发,值得注意的是他常常注出某义行某义废。行废之说,根于文字本身,也缘于社会发展。根据《说文》,本于文献,参照段注,字义的行废,可得数例,分说于后。 (一)字义未见或少见经传而废例有些字的本义不见文献语言,因而本义便自然地废而不行。殿《说文》:“殿,击声也。”段注:“此字本义未见。”殿训击声,文献未见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运用考据学、校勘学的方法和他的文字学语言的正确观点,参核两宋以前群书所引《说文》大徐本为底本,综考小徐本及其它本子,对《说文》进行了大量的、精审的增删改订的工作。以《说文解字注》“糸部”字为例,用数据统计的形式把段玉裁对《说文》研究的具体成果加以展示,以证段氏《说文》研究用力之勤,成果之巨。  相似文献   

10.
读了《教学与进修》一九八○年第一期刊登的《一条注释的商榷》后,有些不同看法.本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也来谈谈对于“间”字的解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统编教材对其中“间”字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一条没释的商榷》(下文简称《商榷》)一文认为此注不妥,认为联系上下文看,这个“间”字  相似文献   

11.
汉字释义二则杨时俊一、“名”字释“占有”义献疑“名”甲文作,金文作“名”。《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认为“D”即“夕”,《说文》:“夕,莫也,从月半见。”段玉裁注:“夕,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  相似文献   

12.
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在“每”字的义项说:“每,小者也。《逸周书·王会解》:‘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又词目说:“《每牛》小牛也。《逸周书·王会解》:‘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由于该词书对“每”字误训为“小”,其词目的“每牛”也就因之误训为“小牛”了。《辞源》修订本虽然在“每”字下面没有建立“小”的义项,但在词目中仍然将“每牛”释作“小牛”,与《中文大辞典》的观点并无二致。 《说文·(?)部》:“(山母),(?)盛上出也。”段玉裁注:“按每是(?)盛,引伸为凡盛。”  相似文献   

13.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有“止”字——九个,词义分为两个系列:用为本义“足”及其引申义的有六十一个,假借为“之”及其引申义的有五十六个。现具体叙述如下: 一、本义“足”及其引申义 (1)“止”的本义是人的脚,甲文作(?),金文或作(?)、(?),象人足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止即足字”。此义后用形声字“趾”来表示。《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汉书·食货志》引作“四之日举止”。可见,“趾”字《诗经》原本也写作  相似文献   

15.
《史记·李将军列传》“三人亡马步行”一句,一般选本皆忽略不注,有的选家虽有诠释,如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为“亡马步行,无马而徒步行走。亡通无。”(见《史记选》四四七页注三七)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注释为:“‘亡’通‘无’。言此三人并没有马,只是步行。”(见该书三五五页注四二)此说未必的当。“亡”在古音阳部,“无”在古音鱼部,两字同属微母,故为双声通假,这毫无疑问。但此处“亡”训作“无”,“亡  相似文献   

16.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17.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18.
《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羊、从儿,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人、焦侥从人,蓋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段玉裁于“此六种也”下注道:“上文只有四种,不得言六。或说当作‘有谓羌有六种’,《明堂位》、《尔雅》所云‘六戎’也。今按亦非文义,当云‘皆异种也’,以引下文从人、从大之字。”并谓“牧羊人”当作“羊种”,“各本作牧羊人,似取《风俗通》窜改”。  相似文献   

19.
评《说文注》得失探乾嘉学幽微———读《说文解字注研究》夏先培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语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是众多《说文解字》研究著作中的经典。乾嘉之学是汉民族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高峰,段玉裁是乾嘉之学的杰出代表,《段...  相似文献   

20.
汉人训诂所使用的术语“读曰,读为”,目前学术界都依段玉裁说,断为汉人用以释假借字时使用的术语。《说文解字》“读”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又《周礼汉读考·序》云:“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