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应从三个层次理解:一是要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文明观强调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要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包含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但又有新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美好的生态环境看作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三是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吸收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但又有其独特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人口、环境和资源现实的国情考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没有生态价值的明确表述,但其内在包含了生态价值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含了对生态价值目标的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包含着对生态价值选择的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蕴了对生态价值准则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夯实社会和谐的自然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呼唤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重视生态文明,确立生态和谐的理念,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人与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集聚,应包括自然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和人文生态文明三重形态,内含自然、社会和精神三重价值的和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构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成看,生态文明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人本是生态文明建构的方向,和谐是生态文明建构的实质,发展是生态文明建构的根本。面向生态文明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突出整合效应,也需要突出创新效应。当前,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农村人力资本,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弘扬和谐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新理念的提出,把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必须领悟生态文明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意蕴、唯物史观意蕴和科学发展观意蕴,要在切实研究和把握生态文明的理论蕴涵基础上,走出一条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是通过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探索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在内涵上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创建生态文明村正是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探索,也是农村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是建设社会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标之一,乡风文明建设是灵魂,是统摄,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环境支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的实际标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最终都以乡风文明体现出来。文明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综合体。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乡风文明建设为研究内容和旨趣,以生态学为视野,以要素系统分析为方法,尝试使乡风文明的诸因子从相对孤立和零散的现实状态走出来,整合构建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生态位、实体生态位和制度生态位系统,探寻一条融价值、实体和制度为一体的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反映并深层地折射出了人类整体和谐生存的目标与图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使工业文明生态化;其价值立场应当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基本准则;其价值追求是实现生态正义,防范因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少数个人或集团因追求私利而给整个人类带来生存环境危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1.
立足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入思考当前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低碳发展在当前社会文明建设中彰显的生态价值诉求,论述了低碳发展在当前思想文化建设中蕴涵的生态价值取向,探讨了低碳发展在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体现的生态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成篇集中论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低碳化的科技创新来支撑,科技创新低碳化内含着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科技创新低碳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在实践方面是互为支持的,而且在理论方面也有耦合关系。SST理论为科技创新低碳化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运用该理论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低碳化过程中的社会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培育绿色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出和成果获得的对等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影响的可控性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代际公平则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意义;绿色消费方式的确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整体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社会整体文明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整体文明系统的全面建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整体文明观,才能不断走向全面、协调和持久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的生态文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形态上,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解决好人类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历史难题。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更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公正与发展问题,这是生态文明的两个本质规定性。资本主义因其资本的趋利和扩张的本性而造成对人和自然的剥夺,引起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和生态危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增强了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因此,生态文明的时代将成为彰显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积极回应,更蕴含着丰富的世界意义。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等方面,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