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将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可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保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对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正确认识和谐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内涵,把握和谐文化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理念,对于发展社会经济、振兴中华民族,再创"中国奇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的资源分布,主要存在着区域差异、院校差异、学科差异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社会需求导向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影响;各种利益导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等因素。由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推出针对西部高校的专项计划;完善"教学名师"交流机制,加强文史类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欧盟及其成员国的能源和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社会的目标。欧盟能源法律政策的重心也从着重稳定而充足的能源安全供应到注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会",实现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双赢。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必须学习借鉴欧盟低碳能源的法律政策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对科学规划首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北京商业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商业发展应当围绕"品质"与"引擎"这两个主题词规划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作为汇集和培养人才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从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改革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具体从人才的聘用、职责设定、培训开发以及科技运用这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谈谈我国高等院校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在现代高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指出了当今我国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今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的国情,就高等院校实验室提出了若干发展策略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接班人和发展科技文化的重任。随着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改革全方位的推进,高等院校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社会上急需大量懂技术懂业务的外语人才,尤其需要能阅读更能听说的英语人才。作为高等院校,必须围绕社会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听说技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凸显,亟待改革.通过研究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经验,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提出我国地方高校改革的建设思路:打破传统、扭转观念,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划分方向,突出特色,灵活考核,学分置换.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长株潭区域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现实基础,以实现长株潭区域社会快速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总体目标,构建了以竞合性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两翼("一体两翼")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并阐述了模型的运行机制,最后,给出了长株潭区域两型社会建设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自觉地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这就内在地要求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必由之路。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立足和服务于这一深刻的社会转型目标。这就需要防止和克服"伦理社会主义"和"经济社会主义"两种倾向。在宏观上辩证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建构出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它通过教学、科技两个中心环节在不断向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同时,也直接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一所高质量的大学,  相似文献   

12.
“重组”条件下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大力实施以科技实践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文中对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资源重组"的思想,通过"优化师生资源"、"借助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初探孔斌高等院校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院校在为四化建设培养...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李佛生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之国际社会对"二战"以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深入,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和以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我国学术界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社会生活多样性的特点,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师德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形势的发展要求师德建设因势而变,持续创新改革。文章探究了医学高等院校师德建设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以及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经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套服务支撑体系的建立都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高校应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理顺关系,不断创新,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要想在21世纪崛起,首先就要实现科技振兴。"科技立国"是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尽管中国和日本两国基本国情不同,日本科技立国与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日本的一些做法对我国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高等院校科技生产力是社会科技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以其学科特长和智力技术密集等综合优势在我国高新科技领域、实现产业化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科技进步中处于战略层次上。大多数院校其发展从以教学为中心的单一功能转变到以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双重功能,再向以教学、科研、产业立体功能转变,这种转变使得高校的社会功能得以增强和扩大,这种转变促进了教育、科技与经济的更加紧密的结合。高校的科技产业大多数是在旧有的校办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校办企业的功能是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学生实验、实习等),其主要特点是一般不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也不讲究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教育、科技与经济相互结合的日益紧密,校办科技产业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主要特征,其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社会网络型创业经济演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三种创业经济演化的形态特征,并逐一进行比较。揭示了"衍生经济"借助资源共享嫁接于"原生经济"的演化机理;通过对区域共生性企业社会网络的研究,剖析了社会网络型创业经济由"草根经济"向"榕树经济"的演化机理;认为创业企业借助密切的共生性企业集群社会网络关系,从而达到规避市场风险、谋求长期发展的目的,论述了社会网络型创业经济由"短头经济"向"长尾经济"演变的机理。由此构建了创业经济和社会网络的理论框架及演变机理,对区域性网络型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和总结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效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内外融合等适合我国国情和高等院校发展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对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