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近代镇江经济衰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陆交通便利的要津,经济、战略位置均十分重要。鸦片战争前,镇江已是南来北往客商云集之地,1861年5月,西方殖民者武力胁迫镇江开埠。开埠后镇江开始了近代史上商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镇江口岸地位下降。导致镇江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1)地理优势的丧失是镇江经济衰退的首要原因。(2)本地区工农业均不发达,缺乏支柱型的产业。(3)帝国主义殖民经济的压迫蹂躏。再加上连年的战乱、天灾人祸和整个民族经济衰败的影响,近代镇江经济的衰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近代化的历程,镇江近代教育经历了从镇江开埠到抗日战争爆发前7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镇江近代教育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公私、中西教育齐头并进、女子教育发展迅速、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特色明显、社会非正规教育也非常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镇江自古为长江下游的重要都市,历史上人文荟萃,教育比较发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胁迫下,镇江被逼开埠通商,商贸经济迅速发展,新兴的社会群体开始出现,镇江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镇江近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近代镇江私塾改良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晚清末年到抗战前,近代镇江私塾经历了初步改良、取缔和改为代用小学补充义务教育等三次大改良的过程,展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私塾改良循序渐进的认识,以及镇江在改良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特别是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的严重矛盾,由此表明近代中国以私塾改良补充初等教育是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同时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对镇江近代产业产生背景和发展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建筑学和设计艺术学的交叉视角,对镇江近代产业建筑的分布、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到建筑造型特征,再到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新发展,对镇江近代产业建筑进行多角度的认知研究。并针对目前镇江近代产业建筑遗产的生存现状,提出价值认知和保护手段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镇江因运河长江之利,交通地理优势突出,商业向来繁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逼开埠通商,成为长江流域继上海之后的又一通商口岸。开埠后,江海大轮开通,各地客商纷纷来镇设庄设号,收购米麦杂粮,逐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粮食市场。1866年,镇江米业公所成立,米市形成。镇江米市对近代镇江经济影响甚巨,柳诒徵先生说:“镇江故有米市,广潮商人及钓卫、沙网各帮,均萃于镇,轮帆迭运,为商业之大宗”.  相似文献   

7.
陆小波先生作为江苏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也是主张“实业救国”的公益人物之一。他一生创办了百余个企业,数十所学校,为镇江近代工业的兴起、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因而他与冷御秋、严惠宇一起被镇江人民尊称为“镇江三老”。  相似文献   

8.
近代经济中心的转移及其所引起的城市衰落现象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当代城市格局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经济中心城市苏州、广州和澳门在近代的衰落为例,分析了地理区位条件、腹地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城市经济发展变因在近代区域经济竞争中的消长变化,探讨了近代经济中心转移与传统商业城市衰落隐含的深层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镇江因长江、运河之利,商业向来发达.明清时期,镇江地处江南两大经济中心--苏杭和南京之间,商业发展受到发达的江南商品经济的辐射和影响,镇江发展成为"舟车络绎之冲,四方商贾群萃而错处"的区域中心市场.中转贸易、米粮业、丝绸业、木材业和水上客运业是明清时镇江商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中心市场,明清时期的镇江商业在江南商业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转贸易的特殊性、本地商品生产水平和手工业水平的限制,与苏杭、南京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商业都市相比,镇江商业水平逊色不少,影响了近现代镇江商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代苏州的发展可以1900年前后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传统的自然经济占主体,战争、交通、上海崛起等外部因素导致苏州突发性衰落,也是一种绝对衰落。1900年之后,随着近代工业化的推进,苏州逐渐恢复并不断发展,但相对于邻近的上海、无锡等城市来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是一种相对衰落。近代苏州发展滞后的内部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僵化和失调。首先,主导产业衰落,棉布业一蹶不振,丝织业中养蚕、缫丝、织绸三个环节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其次,工商业结构失调,商业畸形繁荣,而工业发展的滞慢又无法吸收商业积累的资本,两者难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11.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们开办的教会学校把欧美先进的教育体制输入中国,其先进的办学方式、崭新的课程设置、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冲击了衰朽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充分显示出先进文明的魅力。教会学校实际成为中国近代化学校教育的模版,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美国传教士对中国学校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人格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 ,也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人格的时代意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人格的培养、人格现代化的实现都是教育的重大课题。在我国实现人格现代化的具体对策应是 :进行现代化人格的设计 ,把现代化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创设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环境、线索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一门正在开拓的崭新学科,是辛亥革命以来关于经济现代化的观点、理论与学说的总和。概括其基本线索、环境特征、研究方法是该学科研究的基本要求。任何新学科的确立都必须科学设计并确定其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基本线索与研究方法。对于这些要求及其内容的阐述、概括与评论则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所谓现代大学就是指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教育、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大学以及大学教育。经济以及教育、文化的全球化,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教育、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大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的教育,在全球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我们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对现代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几个观念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近代教育出版(特别是教科书的出版)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近代中国最早成立的民营出版机构和最大的教育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掌舵长达25年的著名教育出版家王云五,一生从未停止过对商务印书馆的教育出版活动及事业的反思与总结,并在一系列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这一集大成之作。《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试图从教育出版的独特视角来展现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的互动关系,其突出特点是始终不忘强调近代出版业自身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出版家的主体意识,也为后人考察和认识出版与教育的内在关联及其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典型而生动的个案。  相似文献   

16.
现代镇江的方言自公元4世纪开始因移民的不断植入,而从吴方言演变为北方方言;又因为地理和经济的原因,在镇江一线形成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过渡带。在过渡带呈现出一系列相应的语言特征,其发展趋势是江淮方言成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应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而广泛地运用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从而对教育结构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念呼应,其发展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取向。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已初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对完整的结构格局,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为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努力建立与西部经济社会相协调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模式,才能达到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有一些模糊认识。要弄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西方教育对它的影响,首先必须解决"三个如何"的问题,即如何界定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如何划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界限;如何认识教育交流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探讨问题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发展 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本文根据美国AECT组织1994年提出的定义分析了教育技术的内涵;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对高师院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