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其实质上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资本权力下对抗性的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将“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实现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财富观与幸福观对改变当今社会人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终其一生的研究与革命实践中,"虚幻共同体"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核心思想内容。马克思指认资本主义国家是虚幻共同体,是资产阶级实现统治的方式,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普遍利益,也实现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其虚幻性的体现。研究"虚幻共同体"批判视域下的马克思资本主义国家观,对全面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减轻或者摆脱国家这种共同体对人类的掌控,有益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可以自主活动的时间称之为自由时间,拥有自由时间的人才是自由人。自由时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在资本的刺激下得以飞速发展,但资本又造成多数人创造的自由时间为少数人占有的结果。理想的社会是人人都可拥有自由时间,现有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是阻碍人们走向理想社会的困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利用和限制资本方面做好统筹兼顾,才能更多更好地创造和分配自由时间,为理想社会的实现做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现象出发,分析和探究了自由和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的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基础,表现在交换价值层面的自由和平等掩饰了其虚假性。马克思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价值的局限性,从而科学地指出实现正确的、美好的制度和美好生活、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哲学价值的必要性和消灭资本主义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之一,唯物史观本身即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普遍异化状况,批判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抽象人本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性人本理念。主要表现为:以现实的人生存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场原则,以现实的人的不断发展的生产实践活动为根本途径,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闲暇的悖论     
闲暇作为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发展自己丰富个性的前提条件,对于人的生活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逻辑的控制,表面上现代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闲暇时间,然而这种闲暇带给我们更多的却是束缚和压抑,闲暇又一次与自由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5 7- 185 8年经济学手稿》中论述了资本的文明作用 ,它表现为由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产生的剩余劳动 ,由交换的扩大而形成的世界市场 ,以及由缩短劳动时间而出现的自由时间 ,这些因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资本文明作用的理论 ,对于正确认识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特别是对于加快我国社会的发展 ,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时间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长期为人们所关注。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理解时间,将其看作是人的积极存在、发展空间和生命尺度,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时间的剥削本性。在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背景下,人的积极存在发生了新的异化,模糊劳动与闲暇的界限进一步压缩了人的发展空间,片面强调当下的消费观则消解着生命尺度,反映出数字资本主义的时间剥削事实上在进一步加重。为了应对数字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必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克服数字异化,努力转变主体的时间观念以建构生命的尺度,从而超越资本时间剥削的逻辑,使自由时间复归于民。  相似文献   

9.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与灵魂,是马克思对人类发展远景的科学规划。这一体现对人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注相统一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可以通过该思想与“现实的个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考察中得到证实。马克思所指称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植根于社会现实,需要具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以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0.
劳动与闲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只有同时主宰自己的劳动和闲暇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原始社会,劳动、闲暇与教育融为一体;阶级社会,劳动与闲暇的分离与对立,造成了教育的异化。现代社会人们重新认识闲暇对于人类生存的本源意义,并在与劳动和教育的融合中寻求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提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并以“自由时间的支配”为依据。要想让劳动成为“生活的乐趣”,劳动者必须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必须按劳动者对社会价值的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必须提升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现实,对贫困根源进行挖掘,对反贫困的途径和现实指向进行了探寻和阐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工人的异化劳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阶级的差别和压迫都是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原因,而究其根本,贫困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要通过无产阶级武装斗争的革命实践来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在生产力、物质财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和历史的生成中,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实现对贫困的消除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以及阶级差别下的贫困问题,他的反贫困理论具有突出的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也是对资产阶级反贫困理论的超越。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把时空问题纳入到社会生活领域。马克思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社会运动密切相关并在社会运动中互相转化,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的增加既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也与生产关系相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以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感既要增加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又要增加劳动者的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4.
休闲是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休闲思想的论述富含了深刻的生态意蕴,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休闲样态。其中,生产力高度发展下自由时间的积极利用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首要条件,“人类同自身和解”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解”相统一基础上的劳动和休闲的统一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必要条件,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最终旨归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共产主义生态休闲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生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从实证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分工理论,从而发掘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的物质基础。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化和畸形,使得人被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马克思的目的则是实现个人的全面的发展,实现劳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推动现代科技和文化价值观念建立方面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它在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变革方面的二重性给予了鞭辟人里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趋势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分析和预言。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正确规划和把握人类社会的未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马克思和批判理论的观点,把意识形态规定为任何阻碍人们重新认识、理解现实的意识.意识形态批判的目的,就是使人获得自由和解放.文章指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具理性日益膨胀,价值理论日趋萎缩,人类的命运逐渐走向“专家而无精神,感官而无心灵”的悲剧困境.资本主义社会科技越是精密越显出文化生命的枯竭,生活世界表现出严重的“世俗化趋向”.这种世俗化恰恰是笼罩资本主义的病态.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代表体人民的利益,人的利益的根本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个性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人的人全面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人的发展的第三大形态"自由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发达生产力、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和大量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共享的讨论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开始的。其立论的前提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新社会,这也是马克思整个理论大厦的逻辑归宿。马克思不是就共享论共享,而是从“现实的人”的发展逻辑出发,从生产力发展和制度的构建出发,从生产关系讨论分配关系,这是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基本逻辑。只有从批判“异化劳动”出发,才能切中资本主义“私享”的要害。马克思的共享思想正是从建构共产主义新社会出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建构出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理想样态,解决“谁来享”“享什么”“如何享”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共享发展”理论的建构中,马克思的共享思想担当着为现实生活提供规范的理论指导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王璐在《经济学家》2006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谋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根本。但马克思并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是把这一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演变统一起来。其中的媒介,就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达到时间节约与整个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