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歌剧剧情在其展开的过程中、歌剧主题在被揭示的过程中,其诠释的方法有很多。歌剧大师们往往根据歌剧的戏剧情节和歌剧的音乐发展要求来选定给歌剧以具体的诠释方式。威尔第在他的歌剧《弄臣》中就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和主题的揭示要求,在揭示主人公黎戈莱托和公爵的矛盾冲突时就采用了一种“隔山打牛”的方式,把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诅咒,既矛盾、复杂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晰而又巧妙,为今天的歌剧艺术及其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歌剧主人公拉达梅斯为研究对象,以咏叹调《圣洁的阿依达》作为载体,从人物戏剧形象、曲式结构和音乐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入手,解析威尔第在歌剧《阿依达》中利用音乐元素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为演唱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咏叹调的内涵,举一反三,了解威尔第咏叹调的特点,更好地把握威尔第的其他作品,从中找到作为歌剧艺术在其创作和舞台演绎过程中的艺术通道,为今天的歌剧艺术提供更为有益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3.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剧艺术 ,它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歌剧的主题思想、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都是通过演员 (包括乐队 )的舞、演、唱 (奏 )艺术所塑造的音乐戏剧形象而展示出来的。歌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16世纪末歌剧诞生之初的"用音乐表演的戏剧"到如今"音乐戏剧",尽管表述不同,但歌剧与音乐始终紧密相连。那么,歌剧与音乐谁为主导?只有当戏剧冲突高潮与音乐高潮重叠在一起,两者才会同步进行,同时音乐对歌剧还有统帅全局的结构作用。因而,音乐必须始终处于歌剧的中心,但它又应该注意与其他戏剧因素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歌剧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有着无法抹去的荣光。当然,它也存在着不应回避的若干问题,特别是创作方面。2013年6月8日至10日,由中国歌剧研究会、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歌剧论坛",将其主题设立为"攻坚克难:开创中国歌剧创作新局面",并以"研究中国歌剧创作现状,提高中国歌剧创作质量"为其目标和任务,从本届论坛四大板块的主题发言(即理论探索、实时观察、创作实践、他山之石)和自由讨论中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歌剧创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偏离、题材立意受限、经典作品匮乏、形象塑造薄弱,以及歌剧思维弱化等问题,这与歌剧人对中国歌剧的热忱、厚望形成了某种反差与对比。歌剧创作是一种复杂、精妙、系统的艺术工程,其创作质量的提升有赖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就中国歌剧创作中的题材立意、形象塑造和形象立美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浪漫歌剧形成的时代起,歌剧序曲有着相对完整、独立性的结构,且具有预示剧种样式、显现音乐主题、提示人物形象、暗示剧情梗概四个功能。作为这一时期的歌剧杰出代表的威尔第,在这一领域内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从歌剧《弄臣》序曲中的音乐结构和艺术情感两个层面来分析,揭示了序曲中蕴涵的歌剧主人公黎戈莱托音乐主题“诅咒”的本质特性,从这一微小角度来显现这个主题在统筹全剧时的艺术魄力。  相似文献   

7.
瓦格纳对歌剧的考察主要是从革命的角度入手的,他批判了由享乐本质导致的歌剧的种种轻佻情状,希望改变当前歌剧萎缩的现状,用艺术的繁荣来改变社会的混乱状况。瓦格纳的种种戏剧理论的最终导向是他对"未来的戏剧"的构想,那是集音乐、诗歌、戏剧为一体的艺术。瓦格纳重视音乐与语言的一体化,真实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在歌剧的观念、乐队的功能、和声的作用、剧本的制作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戏剧实践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是普契尼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成功塑造了绣花女"咪咪"这一感人肺腑的悲剧性角色,其中《来到你身旁——咪咪的告别》这首咏叹调是女主角咪咪十分重要的唱段,充分表现了咪咪细腻而丰富的内心情感,十分感人!文章对这首咏叹调的艺术风格、音乐特点、戏剧情节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艺术分析,从而进一步挖掘其音乐的内涵,帮助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处理好这首作品,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现人物的歌剧形象。  相似文献   

9.
莫扎特歌剧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扎特的歌剧是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的艺术,它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并蕴含着人道主义主题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10.
歌剧的序曲和终曲音乐之优劣对一部歌剧的成功至关重要。《阿美姑娘》 剧序幕和终曲音乐使用了清晰、直观较完整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起到了概括全剧主题思想之作用, 奠定了全剧悲壮之风格基调: 而终曲音乐则又将戏剧主题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了众多探讨“以和为美”的戏曲理论文献,而以情与景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来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一直是古代戏曲导演领域历久弥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是柴科夫斯基根据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改编创作而成,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深刻剖析了歌剧《奥涅金》的内容结构,通过悲剧性、抒情性、民族性三个层面对歌剧的主题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并且对代表人物奥涅金、塔姬雅娜、连斯基等人的价值意义做出了评价。歌剧《奥涅金》的音乐,浓厚、炽热、震撼人心,展示出一种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毁灭的悲剧。对柴科夫斯基的个人生活和丰富情感进行了十分必要的联系,反映出柴科夫斯基个人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布依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演剧目。文章围绕题材、内容、人物等维度对布依戏剧目的审美蕴涵予以深入诠解,指出布依戏剧目均紧紧围绕布依族人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而敷演,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人性复归”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实为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上篇第十四至十七章和下篇第十八至二十章的合并。这一合并用"诚"予以连贯,以"诚"为枢纽,蕴含了朱熹的为政以诚思想。《中庸章句·哀公问政》以"真实无妄"释"诚",从天道与人道统一的层面来界定"诚",认为"诚"要比"五达道"、"三达德"以及"九经"之法更为根本,体现了比"为政以德"更进一步的为政以诚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浅析《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的两种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者对作品意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文学能力”(literarycompetence)。不同“文学能力”的读者会从不同的阅读视点来理解作品 ,从而会使作品中的同一意象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意象意义同样可以用来解读文本的整体意义。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具有点题作用 ,对该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试从两个阅读视点分析狮子意象所负载的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以求解析《老人与海》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6.
齐如山在近代京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应被忽视,而经由他改造之后的梅兰芳京剧艺术的美学本质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遭到鲁迅辛辣讽刺的梅兰芳艺术在西方世界受到普遍赞美,这使国人从此因自豪而无法看清梅兰芳艺术的本质,也因此无法深入地评估齐如山戏曲实践的得失。齐如山的戏曲实践主要是为皮黄戏设计舞蹈和服装。为了给他的“戏曲舞蹈化”实践寻求存在的合理性,齐如山引用了大量汉魏以来的舞蹈文献,但其实他的舞蹈设计的灵感主要来自他对皮黄戏舞台的熟悉。由于舞蹈化的程式动作占据了剧作的主体,梅兰芳艺术成了一种追求形式美的艺术,人文关怀的主题也就被淡化了。  相似文献   

17.
吉普赛民族一直以来都是在人们心中充满着神秘气息,梅里美的《卡门》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桀骜不驯的吉普赛女郎的经典形象,充分体现了吉普赛民族骨子里对自由和信念的极度看重,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可以付出生命代价的品格,宁折颈不折腰。而比才的著名歌剧《卡门》更是对卡门形象的二度创作,用音乐的形式让卡门女郎的经典形象更为丰满传神,也让歌剧《卡门》成为了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话剧<胆剑篇>和评剧<钟离剑>都是描写春秋战国时吴越之战和卧薪尝胆故事的,但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性质和面目也就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可从人物性格、剧情结构、语言特色三方面对两剧的典型形象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南方女性的成长是凯瑟琳·安·波特中短篇小说中的一大主题.选取<旧秩序>小说集中的几个中短篇,运用成长心理学,分析南方女性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成长历程从自发反叛压抑人性的旧秩序,到奋力挣脱强加于女性身上的"他者"形象;从彻底与旧秩序决裂,到离家远行,寻找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