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亚杰关于主客体问题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从个体发生的角度表述主客体的关系,阐明认识始于主客体的分化,“活动”在主客体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客体是由主体建构成的,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个体认识发生以及主体能动性的微观机制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论,从全息论的视度来看人的认识问题,可以得出许多新的结论。认识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全息重演的演化过程。其理论的基点或理论预设是认识主、客体的同源、同构性,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的主客体具有相同的信息源且二者全息统一,故而彼此可以实现认识。认识的过程即是信息的双向交流或全息共振。认识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全息重演进化来完成的。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形成,既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认识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最终确立,正是自然界长期重演进化的结果。认识的重演发生也就是认识论意义上认识本体向认识主客体的分化过程,是认识本体全部信息的有序化展开。  相似文献   

3.
符号的创制是人类智慧的突出体现。符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它使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从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得以分化 ,从而使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得以确立 ;②它使主体作用于对象的外部活动内化为头脑中的运演操作 ;③它使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成为可能 ;④它使人类对事物对象的研究更精细 ,更准确 ,更具创造性 ;⑤它使社会性的认识活动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我意识是人类主体对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劳动是人类自我意识发生的基本动因。主体和客体在意识中的分化,个体自我意识与集体自我意识的分化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重要两步,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符号的创制是人类智慧的突出体现。符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它使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从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得以分化,从而使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得以确立;③它使主体作用于对象的外部活动内化为头脑中的运演操作;③它使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成为可能;④它使人类对事物对象的研究更新细,更准确,更具创造性;③它使社会性的认识活动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智慧医疗情境下主体之间沟通关系的结构表现为智慧医疗初级阶段的“地位主导的家长式”医疗结构,以及成熟阶段的“以新型人类医生为主导、以智能数字医生为辅、数字病人参与”的医疗结构。现代医疗专业分工细化,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输入、输出的过程黑洞,以及智能数字医生的情感匮乏让智慧医疗情境的信任风险更为复杂化。智慧医疗情境下,医疗主体沟通和信任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主体沟通信任的建构遵循从认知信任到情感信任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符号作为人们约定、制造的中介物使人的认识独立于物质实践,使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方法有了区别。其次,符号意义超越其物质形式,故有了信息概括能力、这些都为主客体分化刨造了条件。人类的劳动工具也必须符号化才能成为经常的社会现象。在语言符号基础上,人类认识发生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分化,但它们又以实践的主客体统一为归宿。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主客体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关系和客观特征。历史规律作为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相对于某一确定的认识结构而言的,认识的非同一性和人类社会的极其复杂,导致了历史规律中模糊性因素的存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哲学界一直把历史规律理解为历史发展的一种独一无二、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对历史规律基本属性的研究也主要集  相似文献   

9.
历史认识就其本质而言是相对的,而且,这种认识在所有人类认识中是最具相对性的。这种相对性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的特性以及主客体关系所决定的。历史认识对象比较其他认识对象更具有突出的自主选择性、非重复性和非直观性;历史认识的主体则又受制于其价值观和一定的史学规范,受制于自己所依凭的条件和认知能力。因而历史认识的结果具有相对性。历史认识的相对性要求历史学工作者始终把追求客观作为历史认识的基本目的,避免把历史认识的结论绝对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现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关于人类认识与思维发生研究的全方位评析,勾画出现代思维发生学研究的基本趋向,并进而提出了“认识系统发生论”的观点,试图在认识的“类发生”和“个体发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当代哲学认识论中确立“认识系统发生论”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认识构架"是人在认识中连接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认知结构。最初社会认识构架的形成,是人们劳动实践的原始操作提炼为动作的结构形式,再与语言相连接,逐渐转化为形式化的逻辑结构的过程。社会认识构架形成之后,在人类实践的推动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与人体认识构架的发展阶段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的规律。从社会认识构架的历史进化中,充分表现出它的结构与功能、个体的与社会的,以及发展的内在机制等关系和规律。同时,社会认识构架又不断地进行内向和外向的"双向运动",这种运动深刻表现出人类实践与认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2.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主席梳理近百年世界发展动态的演化逻辑,透析国际发展不平衡规律,比对今昔变化的冲击程度、波及幅度及影响力度等所作出的重要论断。明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及具体表现是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方向、制定“中国之治”“全球之治”良方的基本根据。为应对当前面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和难题,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开创更加开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局面,要突破老传统,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治理模式;打造新动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活力;进入新阶段,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历史必然性;掌握真本领,把握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方法论;增强新效能,发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优势。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与实证主义的抗争从未停息过。当下的“社会建构论运动”正是反实证主义传统在后现代境况中的继续。因此,与其说“社会建构论”是一场运动,不如说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在这一大的前提下,又存在有许多不同的主张。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某些代表观点在社会科学中的发生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可以探讨语言(或话语)与心灵实在间的内在逻辑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亦可以此来认识为什么社会建构论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话语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合法主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范畴研究的目的与重心在于清理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脉络 ,从而建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系。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系统中 ,意境是代表中国艺术根本精神的重要范畴 ,“一画”是到达此境界的基本大法 ,形与神是古代艺术家对创作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虚静”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审美态度 ,笔墨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前现代文化处于未分化状态,现代文化走向了分化,后现代的文化则显示了去分化的趋势.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论.虽然在局部、细节中可能会有例外和偶然,但其主流、概况却不出这一基本框架.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三个分别标示这三个历史阶段文化状况的关键词,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存在断裂,既是一种否定又是一种接续,犹如“蛇咬尾巴”,构成了正、反、合的逻辑圆圈:前现代突出的关键词是“是”,现代盛行的关键词是“非”,后现代流行的关键词是“去”.  相似文献   

16.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鲜明特质,这种现代化的基本设置及其运作诉求,在于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盘剥自然、贫富分化、扩张攫取以及文明冲突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现代性后果。依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扬弃“掠夺生态”“控制自然”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在”的生态文明类型超越;二是扬弃“剥削劳动”“贫富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结构,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制度形态超越;三是扬弃“暴力掠夺”“霸权崛起”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逻辑,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多赢共赢”的全球化格局超越;四是扬弃“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资本主义社会丛林法则,实现人类社会“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文化理念超越。  相似文献   

17.
认识活动中的必然性因素,直接关系到人类认识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本文简述了自休谟、康德等古典哲学家直至罗素、艾耶尔、奎因、克里普克等现代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及其进展。哲学家们的特点是越来越把这一问题局限于逻辑形式中,而发生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必然性因素存在于主客体的联系中介,因而他从这一联系中介中去探索主体认知结构的发生,从动态中把握必然性问题。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客体的联系环节——实践活动中去认识必然性问题,得出了全面、深刻而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是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要求我们把二者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结合起来作完整的理解。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主要是指思维的逻辑与客观现实的历史及思维的历史相一致,二者也存在着非一致性。时代呼唤辩证的思维,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现代逻辑的长足进步,要求我们对逻辑和历史的方向关系进行反思,以期完成新时期逻辑结构转换的历史任务,取得逻辑和历史在更高阶段上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从时间到他者--论梅洛-庞蒂历史观的现象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时间到他者可以看作梅洛-庞蒂历史观的一条现象学逻辑。他由时间的超验性问题开始发问,进而引入他者与“我”的时间结构关系,而对这一关系的反思,又引入了在作为“肉”的世界中主体间的相互“交织”关系,最后,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以由言语借肉体所实现的再现来达到对历史的理解。这是一个不断剥离现象学中的唯我论倾向、与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划清界限、并试图最大程度地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在实践中完成对历史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把握历史主动是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主客体向度统一原理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原因。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从规律与目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考察,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是三重逻辑的内在要求和规定性使然。就理论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掌握时代的基本方式;就历史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自觉;就实践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发扬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肩负起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持续伟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