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伟韬  金秋  高玉侠 《理论界》2008,(3):166-167
辽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内容丰富,是多种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复合体。辽河流域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挤压、融和,进行着不断的历史选择。古往今来,辽河的历史主角换了一批又一批,每一批都创造出别具风貌的文化形态,推出高水平的文化成果,其卓越的独创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使辽河流域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具备了打造辽宁历史文化品牌的强大优势,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化,"板鞋舞"不仅丰富了壮乡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担负起弘扬壮族文化、繁荣壮族经济的重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效果。它用历史的缩影展示了壮族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英勇善战的形象,激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和民族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板鞋舞"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坚定了人们创造未来和建设美好明天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壮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相邻的族群发生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与他族文化上的交融成为民间艺术的共时生态,在横向上深刻影响了壮族民间文艺的形式与风格.壮剧是在汉族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直接影响下而陆续形成、发展的,在剧目、音乐、表演、技法、乐器等方面,壮剧都大量地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艺术滋养,并与本民族传统艺术融为一体,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从早已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及其他文化遗迹可以断定,壮族先民在几万年以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壮族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息、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对壮族审美意识及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壮族审美的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以便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一直在岭南这块古老而富绕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生存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璀璨的精神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使壮族传统文化的模式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点,如壮族世代聚居的岭南地区,东北面五岭横亘,西北面峰峦叠嶂,南面绝于大海,阻隔了与外域的交通。壮族初民长期处于这一封闭的空间里劳动生活,使其传统文化起源的一元性和延续伸展的连贯性。即便是岭南地区,其间亦山重水复,千(山弄)万峒相隔,交通也很闭塞,因此而造成壮族传统文化总体构成的涣散性、局部的封闭性和地方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壮族地区东北与湘楚襟连,西北与滇黔毗邻,南通东南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超越地域活动能力的提高及其范围的不断扩展,阻隔交通的地理藩篱逐渐被冲破。这样,壮族文化又不断受到来自邻域民族先进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倚歌择配”是壮族的一种传统习俗 ,是将音乐与民俗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 ,它蕴含着壮文化的深刻内涵。“倚歌择配”萌芽于蒙昧时代 ,属人类共生的文化事象。自壮民族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范畴以来 ,其内容与形式不断发展演变 ,它已成为今天壮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杨新玉 《兰州学刊》2003,(5):164-165
冷战结束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样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备受各国关注 ,特别是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民族化关系 ,即如何既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化 ,又使自己的文化与国际文化、世界文化相融合 ,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根据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文化的发展基本趋势可以说是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 ,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立足于本国民族文化 ,又面向世界 ,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一、世界各国在文化的交融中共同进步文化交融使得各国文化相…  相似文献   

8.
双轨制政治文化机制是辽代民族融合的特色.辽代民族交融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契丹居民与汉族居民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辽代史学则是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探讨辽代民族交融与史学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客观地叙述多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结历史经验,并推动对辽代史学演进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21世纪不争的事实与主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升级,中华文化何以在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以适应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与前沿问题。一、共生:文化全球化际遇下的民族文化应然抉择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上看,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一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强势  相似文献   

10.
(一) 在关于“岭南文派”的讨论中,反对这一提法的一方认为,提倡“岭南文派”之不可取,在于它与文艺的现代化趋势不合,信息社会的全方位开放,必将导致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高度交融,文化越来越向无国界、无地域发展,复提地方“文派”实为“划地为牢”。这种看法,确是一种新颖的见解,其持论亦不无一定根据。我们认为,它之可取处,在于持论者将“文派”的讨论扩大到“文派”与现时代的广大背景之中,看到了信息时代,各民族、各地方文化信息(文艺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信息)的相互交融的新趋向,否定了  相似文献   

11.
花山文化是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它应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品牌.开发花山壮族民俗文化资源应该注意其民族文化的真正裁体,应该确保民族文化的正确展示及其真实性.花山文化品牌具有产业和事业的两重性,应该组建成花山文化产业集团,并以集团产业化方式运作文化艺术旅游,逐步提升节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发展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应该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民族审美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民族审美活动及其成果为核心的,以及包容于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成果之中的,具有审特性和价值的民族文化观念和。物质产品。壮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造就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审美文化。但目前尚无从民族审文化范畴角度对壮族审美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问题。一、壮族审美文化特征在我们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之前,不能不对与其密切联系的壮族文化特征进行一番探讨。有关壮族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科学研究成果表明…  相似文献   

13.
北朝时期,东北诸民族经过重组、发展与交融,其分布格局以及民族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东北诸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自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首先,东北诸民族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促成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其次,东北诸民族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得农耕、渔猎及游牧各民族在经济上形成相依与互补的关系;再次,军事征讨与合作使得东北地区诸民族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利益驱使导致军事行动与政治依附成为东北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最后,多元文化的双向发展使东北诸民族的文化向心力不断增强,持续推动东北诸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4.
滇藏茶马古道维系了历史上滇藏川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滇藏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文章以历史上茶马古道上各族文化交流基本情况的梳理为基础,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当下保护和利用茶马古道文化意义,新形势下推进古道沿线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儒释道三教文化汇融的文化事项,其洞经文本、曲谱、谈演乐器中存在的古代中原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融,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理念.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相互促进,在发展与提高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聚集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用"多元一体"来概括其特征,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试论壮族的"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信 《学术论坛》2005,(8):170-172
在历史上,壮族的"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与"蛮"等连用具体指称壮族人.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小社会."峒"浓缩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壮族多姿多彩农耕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试论壮族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壮族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业方式和以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是由岭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的。大约在新石器时代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采集劳动过程中 ,发明了稻作农业 ,标志着壮族源远流长的那文化的形成。随着稻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它对其他文化事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干栏文化、铜鼓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师公文化等等 ,都带有浓厚的那文化色彩 ,都与岭南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壮族在对自然界长期的适应、利用和改造过程中 ,形成了崇尚和师法自然 ,与大自然相亲和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态观 ,并通过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 ,用之得法 ,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禁忌及习惯法规等 ,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下的民族交融指涉多元一体族群交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阐述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以时空情境和价值图景现实表征的视角,审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的归旨契合,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利益一致的关系形态特质,而且投影了中华文化承认、归属与自觉的本源指征。以民族交融的时空情境管窥其内部次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凝聚特点,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族群在其文化交融态势中共演着区域空间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意指。从历时与共时并蓄的交融情境出发,聚焦次生多元空间场域中民族交融的何以可能;从多元与一体共演的文化构成出发,揆褚多元族群交融关系中的文化认同价值;从多元场域中民族交融的认同指向出发,诠释族群文化交融境遇下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语境与社会情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壮族麽经运用神话思维来记录本族群文化的起源,其中主要包含四种起源神话:火种起源神话、稻种起源神话、家畜起源神话和文字历书起源神话。这四种起源神话记录了早期壮族先民对农业生产及耕作技术的改良过程,蕴涵了丰富的远古社会文化信息,体现了壮族先民由渔猎经济发展为农耕稻作经济的历史发展足迹,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一种肯定与赞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