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具有凸显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需要和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特点,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要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注意内容的多元性、整体性、系统性,使用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的德育方法,并有合理的评价方法。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实施关键是德育教师,实施中要做到整合资源,将德育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新问题,认为德育生活化的新目标须遵循德育与生活相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德育教育双主体性原则;提出了建构教师主体、提升教师师德形象,建构学生主体、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以及建构校园环境、创设优良文化氛围等途径以增强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高校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区具有多民族共同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特殊性,战略地位重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疆高校大学生德育体系,对于推进和谐新疆建设和未来地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高校大学生德育应和而不同、独具特色,具有多维的德育目标体系、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德育内容体系、规范方法与文化互动的德育范式。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定位为德育终极目标,按学生的成长需要实施德育内容,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德育首要原则,把尊重学生主体性作为德育实施的有效方法,让高校德育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要达到运用虚拟道德情境的目的,必须设计出科学的虚拟道德情境和科学运行虚拟道德情境。科学设计虚拟道德情境,要遵循德育基本规律,要顺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坚持情境背景、架构体系和情境内容的科学性。虚拟道德情境运行的科学性,要坚持每一个步骤的科学运行与整体步骤的科学运行。  相似文献   

6.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思想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知行合一原则;要坚持三个统一: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统一,理论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统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德育在高等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基础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要求.在高校德育中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努力更新德育工作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德育工作目标,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完善机制,建设专业化的德育教师队伍;创造健康德育氛围,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 ,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变革德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重视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校德育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本质要求,也是着眼于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的发展和主体性德育目标的确立,对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的主体性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高校德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现阶段高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根本性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迫切需求。直面德育方法呆板、内容陈旧、主体性缺位、目标抽象等诸大原因,高校德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于,充分调动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树立大德育思想和构建大德育体系、正确定位德育课、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情结的启动,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形成的三个高潮,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德育关系的探讨,到德育地位与功能的探索,再到国外德育思想的引进与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德育实效、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热点问题的关照以及对德育制度的建设等嬗变轨迹过程。形成了德育研究逐步摆脱政治的附庸,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现代化,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德育模式由知性德育模式走向知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对话、选择与建构等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从根本上说是非人文的。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和原子式个人主义的立论基础三方面来看,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在于以伦理为内容教化个体,祛除个体的自然的质朴性和主观特异性,使之获得实体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道德本质重新诠释、对其他道德教育目的论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实践目的论的提出凸显了个体道德生成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特征;并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计划--强调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并且是为了实践的教育计划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主客体管理的道德与破窗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破窗现象源于从众心理和制度,是人性—道德—教育—制度—法规链,在管理上矛盾的一种表现,并有其发展和演化规律。治理或修补破窗是管理主体日常的重要职责。必须用制度、法规、道德规范和教育等多管齐下治理破窗。管理破窗永远存在,正视破窗,不断革新管理,加强道德建设,才能减少破窗,但不可能消灭破窗o  相似文献   

15.
意义世界的缺失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意义世界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本体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它包括伦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为中介完成自在的伦理向自为道德的转化。由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偏倚,伦理向道德转化的链条断裂,伦理退隐、道德虚无,社会失序、个体自戕。拯救意义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义世界的路径:首先,回归传统并借鉴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类的"爱"为出发点,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种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性。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的大学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根本问题在于德育主体价值的丧失。德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德育主体 ,这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德育创新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着重唤醒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7.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的实施应有助于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在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必须注意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强化,道德成为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道德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彰显。本文从道德教育中主客体的关系入手,着重论述了强化道德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探讨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要求。围绕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结构转换方面作用的核心观点,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要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德育课程体系来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并对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模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