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台湾原住民各族几乎都有洪水神话,而阿美族洪水神话与台湾其他族群有些不同,因为阿美族以洪水后兄妹婚神话母题为主。更值得讨论的关键是,阿美族洪水神话中,幸存的兄妹通常搭乘舂捣小米的船形木臼逃生,而木臼不只在外形上如同独木舟,更代表原住民的小米文化。換句话说,阿美族的洪水神话常与粟种起源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拜读了由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瑶族文化变迁>一书,觉得该书是一部充分反映瑶族文化研究新进展的力作.作者玉时阶教授是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带头人.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版过<白裤瑶社会>、<瑶族传统文化>(合著)等著作14部,在瑶族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瑶族文化变迁>是在作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积淀基础上问世的,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血.十年一剑,其影也彰.通读全书,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的价值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将<荆轲刺秦王>、<英雄>两部影片置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时空场域之中,旨在更为深入地解读并分析二者的故事情节与叙事方式,并力图探察"大一统"情结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意味深长的持续性及衍生性.认为中国国家起源的神话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富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实践并非总是政府意愿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神话研究,许多重要成就都被收录于马昌仪先生编选的<中国神话学论文选萃>①上册中. 如台湾神话学家王孝廉先生所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有五个:一是受了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在现实和传统的冲突中刺激了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的古史观念产生了再思考和再批判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蔡鸿生先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一书,由北京中华书局于1998年12月出版了.这本大陆学界研究粟特与突厥学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只有269个页码的纯学术专著,较之动辄三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可谓"单薄".但出版不久中华书局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印数已达5500册(第一次印刷2500册,第二次印刷3000册),说明了这本"单薄"著作倍受当今的学术界推崇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李烨 《中国藏学》2004,(1):110-111
李有义先生是仍然健在的我国最老的藏学家之一,<李有义与藏学研究>是为他90诞辰出版的纪念文集.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李有义先生的主要藏学论文,包括他的自传和11篇论文;中编是他的两部专著,一是著作<今日的西藏>,一是译著<西藏的宗教>;下编是李有义先生的同事、学生为本书写的论文和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7.
<正>一、希腊研究的历史心理学路径韦尔南于1965年出版了《希腊人的神话与思想——历史心理分析研究》一书。而在此书问世20年后再版之时,韦尔南在献给伊尼亚斯·梅耶松(Ignace Meyerson)的《1985年版导言》一文中,将自己的这本著作恰当地评价为法国古希腊研究领域"历史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②心理学家梅耶松是韦尔南的两位重要导师之一,另一位是希腊学家路易·热尔内(Louis Gernet),可以说韦尔南毕生的研究事业是在这两位导师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较为全面的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进行剖析.通过对野性的思维、结构主义神话学的时代背景、研究思路、关键概念的研究,把结构主义神话学总体特征表现出来;并通过对<神话学>的整体论述和对<生食与熟食>的方法论评析,将理论模式和具体分析统一起来.最后,在肯定结构主义神话学理论价值的同时,对其中某些方面提出了异议和批评.  相似文献   

9.
一 刘智的<天方性理>以<本经>肇其端,他在<本经>的注释中提到了七种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文献,其中有四种为波斯苏菲古典著作,一种为阿拉伯文的神学著作,另外两种文献不详①.<本经>相当简短仅约1600字.刘智在书中提供了80处参考文献,平均每20字就有一处注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神话学是晚清末年现代思潮即民族主义、平民意识以及西学东渐的产物.蒋观云于1903年发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提出"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的神话价值观,夏曾佑、鲁迅等继之,中国神话学发端.20~30年代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等各学派传入,给初建中的中国神话学以强大影响和推动.中国神话学有两大来源,即以非西方民族田野材料为根基的西方人类学神话学和以搜神述异为主导的本土传统神话理论.中国神话学从诞生之日起,将两种思潮融为一体,显示了反传统和现代性的特点.20年代,"古史辨"神话学、田野调查研究、文学研究并辔而行,神话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40年代,以大西南的学者群体为中心,把典籍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融为一体,开创了文本研究加综合研究的新阶段,是为第二个高潮.80~90年代,全面推动了从文本研究向田野研究的过渡与兼容,学术理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转换.20世纪初提出的"创造一个中国神话的系统"的学术理想,到世纪末已接近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性的力量,族群的政治认同因此具有层次性。香港、澳门回归前后,当地族群的国家认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国籍选择上,国籍选定成为港澳居民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标志。尽管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族属认同的边界有所相同,但在国家整体利益高于族群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又比较紧密。在香港、澳门《基本法》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下,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趋于合一。海峡两岸目前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前提下,两岸的政治对话应该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国家认同”。在“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的框架内,台湾族群可以与港澳地区在相似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也可以与大陆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港澳台三地之间的族群“和平跨居”,“跨越”的是“国家认同”(中国)下的不同行政地域边界;港澳台与大陆之间的“和平跨居”,“跨越”的是不同的行政地域边界和社会制度边界;而港澳台地区国内族群与国外族群的“和平跨居”,“跨越”的则是不同的国家疆界。港澳台地区的族群的“和平跨居”,将在全球经济交往和族群关系互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靠近渤海、黄海的海岱地区是古代东夷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与古代东夷人有着较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可能主要源自东夷.  相似文献   

13.
当代台湾的“原住民”与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时远 《民族研究》2003,2(3):27-42
当代台湾少数民族和民族问题 ,是大陆民族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台湾少数民族“正名”运动为切入点 ,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就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诉求及其表现在民族问题话语中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揭露了“台独”势力利用“原住民”问题分裂祖国的图谋 ,认为台湾一些人对所谓“南岛民族”的炒作实质上就是要宣扬服务于“台独”目标的“泛南岛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4.
The struggl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parent state and claim independence often results in political unrest, terrorist activities and even ethnic cleansing.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secessionist movement does not only preserve national unity, but can also avoid conflict and violence, and maintain peace. Irredentist and secessionist advocators generally defend themselves in terms of common blood, race or culture. None of them regards the issue from the human agency theory, namely Weber-Thomas-Berger's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uses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hence the emergence of a nation. It argues that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eality originates from everyday life experience taken for granted during socialization. Individuals make sense of the external world. Experiences taken for granted become the actor's stock of knowledge. A common scheme of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community serves to differentiate in-group (nationals) and out-group (foreigner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us defines national identity and hence a nation. Unless people (both in-group and out-group) interact with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different stocks of knowledge taken for granted will create political conflict. This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Taiwan Strait conflict. People in Taiwan are searching for national identity, manifested in the processes of Sinicization and Taiwanization. The struggle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conflict within Taiwan an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growing tendency of Taiwanization and diminution of Sinicization in Taiwan render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 vulnerabl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ross-Strait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re-define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hence resulting in a peaceful political resolu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5.
国曦今 《民族学刊》2016,7(4):34-38,106-109
The Myth of the State is Ernst Cassirer’s last works. In this book, he reveals the myth of modern politics, and examines the genera-tion of totalitarianism. In Cassirer’s view, the myth and language of early times reflects intuitive human cognition, when humans and gods lived within the order of myth. When philosophy arose, the gods retreated, and people become the first principle. Although Plato created the concept of the ideal state, in the Middle Ages,God again replaced ra-tionality, and the secular state was under the di-vine order of God. After Machiavelli’s reforms, the secular state won independence from the divine or-der, and history’s replacement it with rationality became the first principle. Until Hegel’s objective idealism combined history and rationality, realistic countries became not only the care takers of abso-lute spirit, but also the ultimate form of history. Actual states were like living gods, because of no constraints, it finally was utilized by totalitarian ambitions. In his book, Cassirer reveals that cul-ture restricts the state’s power. However, he does not think that power could legislate itself. Instead, it is only the construction within the order of either culture, rationality or history, that states can con-firm their own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6.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是外来词增多;港台词语大量涌入并与普通词汇并存;术语增多并趋于普通化;新词语中出现词群现象。透过这些新词语,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95~1945年,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台湾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可歌可泣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在斗争中,台湾同胞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主义,始终认同祖国,这种强烈的祖国意识正是当今两岸人民反台独、反分裂、共促中华民族走向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嚼酒"民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嚼酒"是人类利用唾液发酵的原理来做酒,是最原始的做酒法之一.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只有魏晋南北朝时的勿吉族和自明代始台湾岛的原住民使用这种独特的造酒术.本文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嚼酒"民俗的产生、发展至湮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台湾的南岛语因歧义度高、保留古语特征多而备受学界瞩目。学术界对台湾南岛语的研究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以台湾本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大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多,虽然已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急需补充新的研究力量、拓宽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