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伴随“低碳绿色”校园活动的兴起,基于“低碳绿色”校园的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成为当下高校完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后勤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要围绕高校后勤低碳绿色“服务网络化”的构建要求,确定创新的方向,并以“管理精细化”的理念和“运行智能化”手段找到创新的方法和路径,从而设计出创新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绿色教育是为适应全球环境保护形势需要以及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出来的重要举措之一。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可以通过建立“绿色”教师队伍,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包括课堂与课外的全方位绿色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绿色意识”、具备“绿色”素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绿色”人才。  相似文献   

3.
施农 《金陵瞭望》2006,(13):53-53
把南京建设成为“东部城市绿色中心”是南京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的“五大中心”之一。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东部城市绿色中心”的要求,由市农林局牵头的“东部城市绿色中心”调研课题组经过3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论证,现已初步完成调研任务。6月20日,调研课题组向市委书记罗志军汇报了“东部城市绿色中心”建设调研情况。  相似文献   

4.
1997年10月17日,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一个以维护生态环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宗旨的民间社团——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悄然成立。当时,“生态环保”还远未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0多年过去了,如今“绿色沙龙”连获“福特汽车环保奖”、“全国母亲河五年成就奖”、“地球奖”等众多国内国际环保荣誉,并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环保社团之一。  相似文献   

5.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又称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笔者将影响产品周期长短的因素分为“硬”因素和“软”因素,“硬”因素指产品的材料、加工工艺等。文章从非典型角度——给我们以触动的史实及设计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的“软”因素,并将“软”因素归纳为设计师的道德及其设计哲学、社会的流行文化以及大众的情感需求三点,以期引起人们对绿色设计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因此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去营造宜人的水景,如何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水景,成为摆在设计师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文章试图在中国古代园林理水理念的基础上,从环境艺术学的角度探讨,并结合城市水景的设计原则,分析当前城市水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营造出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水景。  相似文献   

7.
由于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演化必然落脚于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绿色技术就成为高职教育在公司履行绿色社会责任的国际浪潮中的时代话语。高职教育要立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三大功能”,通过“两大抓手”实现其绿色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石文 《21世纪》2000,(6):26-27
2000年10月,上海市第一百货举办了“绿色家园推广月”。醒目的招贴画:“为了我们的地球,请把绿色带回家”,吸引众多的行人驻足——使推销者和消费者达到了默契和共识。有声有色的活动,使人流连忘返。滚滚商机,人气十足,成交额倍增,买的卖的都放心。“把绿色带回家”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倡导绿色需要人人关心和参与。21世纪,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旅游、绿色医疗的绿色环保产品将成为消费主流,但是传统的商业似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随着新型商业零售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百货零售业受到了挑战,竞争力也有所减弱。上海第一百货…  相似文献   

9.
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数字化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当今电脑正在以指数速度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相关信息产品的升级和淘汰问题,给“绿色设计”带来挑战和机遇,文章着重探讨了数字时代绿色设计的原则和新方法,如:模块化设计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对绿色设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钱琦 《社区》2014,(24):55-55
如今,社区居民都喜欢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用保温箱、花盆等大大小小的器皿,种些蔬菜,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有绿色的回报。下面的小窍门将助您成为“种菜达人”,把自家阳台变成“绿色菜园”。  相似文献   

11.
《词源》论词不惟主张"清空",还兼及"意趣"之说。所谓"意趣",与传统诗学批评中有"兴趣"、"情趣"等概念的内涵大抵相近而略有区别。《词源》独创"清空"论词,而以"意趣"做补充阐发,借鉴了诗论中相近的审美范畴来进一步发明词作的"清空"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2.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3.
《乐记》在孔子之前和孔子及儒家的"中和"之美思想基础之上,多层次论述了乐的基本审美评价准则——"和",将"平和"之美作为乐的最高审美价值取向。但是《乐记》所追求的平和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不是纯粹的美学意义上的价值取向,而是与礼密切相联,具有深厚的礼的意义。本文试探讨《乐记》追求平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代散曲"诗乐一体",其中的"三句对"又名"鼎足对",或称"三句鼎足对",体现出绘画美、音韵美、意象美的审美意蕴。马致远、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以赋、比、兴的手法写景寓情,以鲜美而易逝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景,再配置优美而又充满活力的声韵,从而体现出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及隐逸情调,实现了对自由旷达人格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红色经典”中的红色更多地与特定历史语境关系深密,而经典一词则须观照文本美学的各项指标,经典决定了红色的特定质素,而红色也因其特殊称谓及其负载的意识形态信息宰制着经典的生产空间。只有在“历史的”和“美学的”双重理论视角下考察“红色经典”的命名,才能在学理层面上廓清“红色经典”的经典性品质及其经典化线路。  相似文献   

16.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7.
"小词"与"词小"不属同一范畴。"小词"属形式美学范畴,"词小"属道德美学范畴。"小词"依词体短小而生出,注重的是形式,成为词体文学的专有名词,极少含有贬意;"词小"由词的内容而论,注重的是伦理道德,是时人对词体文学蔑视的表现。二者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气韵"一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和文艺鉴赏术语,也是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颇具民族特色的重要审美范畴和我国古代美术品评的特有标准、美学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纵向研究了这一重要的审美范畴,从"气韵"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产生源头入手,按照时代脉络梳理出"气韵"理论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整个过程,阐明了"气韵"在不同朝代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围绕"惊异"进行具体而全面的分析,探求"惊异"所到之处的境界。认为惊异澄显和唤醒了哲学思考,而审美惊异确是"此在"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契机,对于艺术来说,惊异又是创新的内驱力和来源,让诗的审美达到灵魂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编程。“样板戏”根据“文革”意识形态逻辑,在戏剧结构、音乐形式、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是在政治权力指令下的自上而下的文艺生产制造出来的一种畸形的艺术。在庞大的意识形态神话破产之后,那些从意识形态躯壳上脱落下来的若干艺术残片,却仍散发出几丝迷人的美学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