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庾信以其“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的诗歌成就和文学史地位以及“绮艳清新”的诗风成为杨慎论述六朝诗学观的典型个案。杨慎在前七子宗汉魏、盛唐诗歌的复古诗学思潮中对庾信诗歌亲睐有加,倡导“尊唐”而不可“卑六代”,从诗歌声律、诗歌内容的承接和发展以及诗歌美学风格多方面建构六朝诗学观,将六朝诗歌的审美特质和诗歌史地位提高到了新的水准,显示出杨慎六朝诗学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庾信后期诗赋等情性之作主旨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决定庾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是他后期情性之作,而情性之作的主旨不是“乡关之思”,而是复杂的节操意识。真正造成他晚期诗赋取得极大成就,造成赋境大变,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的主要原因是他执着于“节操意识”的艺术外化。  相似文献   

3.
宋人言诗之风大盛,两宋诗话中有逾30种诗话论及庾信及其诗赋,代表了宋人对庾信诗赋的接受程度。宋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赋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探讨庾信诗赋的写作技法、比较论析庾信与其他诗人的写作优劣:二、考察唐以来诗家接受庾信的表现、摘赏庾信诗歌佳句,推溯“徐庾体”的渊源流变及评鸷庾信诗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历代学者因对"宫体"持有偏见和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形成对庾信赋贬前褒后的评价传统。这种评价传统忽略了庾信前期赋的过人之处,即在内容层面注重现实、在技巧层面注重对偶、在体制层面将诗赋交融发展到顶峰。庾信后期赋乃至后世中国文学对其前期赋多有继承、借鉴和拟作,因而需要对庾信前期赋重新认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庾信研究是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从时间上来看,可以1949年、1978年为界分为较为明显的三期,经历了由承传新创到曲折演进再到深入拓展的嬗变历程。从表征来看,庾信研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热点:庾信年谱考订、作品系年校正和文集整理评介;以《哀江南赋》为焦点的庾信赋文研究及争鸣;以《拟咏怀诗》为核心的庾信诗歌研究及论争;以"文风"为主导的庾信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研究;庾信"人格"评价、文学史地位及影响史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历来对于庾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他的诗赋作品的评价以及关于庾信本人行迹的考辨等方面。事实上,庾信的辞赋观念在赋学批评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庾信前后期的辞赋创作,分析了庾信的辞赋观念,指出:庾信前期的赋学观念,依然没有彻底摆脱汉赋作家曲终奏雅的套路,对辞赋的讽喻功能尚有一定的体认。而他后期提出的“雕虫篆刻,其体三变”说,则体现了他对往代文体的清醒反思。“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反映了向诗之现实主义、骚之发愤抒情传统回归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学诸文体中,赋这种文体最特别。说它是散文,它偏偏多有协韵,句式较为整齐;说它是诗,它偏偏还有些不协韵的散句。古代的研究者,一般把赋归人“文”的范畴来研究它。古代诗歌不讲分行,而讲究多少韵、多少字,这种传统,六朝时就已形成,例如梁武帝经常饮宴赋诗,令臣下赋个二十韵、三十韵,自己也曾作《觉意诗五百字》。因为中国古代诗歌除了少数七古和杂言诗外,句式都很整齐,押韵也很规范。假如我们不是用古代诗歌的概念(无论是近体或是古体),而是按新文学或今人关于诗歌的概念来看待赋体的话,我们会惊叹道:原来中国古代的赋说它是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葛克成(William·Granham,jr)英译庾信《哀江南赋》时将赋分行排列,以下是赋序前数行: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庾信作品的流传进行了梳理,然后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根据庾信诗歌的风格、内容或是否有同题之作,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对庾信《山斋》、《忽见槟榔》、《咏镜》等十余首诗歌的创作时期进行了考辨,以求进一步梳理庾信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赋四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谢惠连《雪赋》盖作于彭城,假托历史人物的对话结构全篇,铺陈描写。透露出世族子弟对家族衰落的哀伤与无奈。《憨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太守任上所作,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后半部分都是整齐的五言句,而且隔旬押韵.中间换韵。兼有诗歌和赋的双重特征。实为南朝诗赋互渗的代表作。庾信《灯赋》带有一定的宫体的特色,全篇骈四俪六。具有明显的诗赋互渗的特点。《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的作品。题目似咏物赋。其实是咏怀.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  相似文献   

10.
《枯树赋》是庾信的一篇很具个性的咏物抒情小赋。但是,《枯树赋》究竟写于何时?它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历来很少人进行深究。因而对于此赋的主题和寄托,自给《庾子山集》作注的清人倪璠认为是“乡关之思所为作也”,并引唐人张鷟一段话进行说明后,不再有人执异议或进行新的补充研究。倪璠引张鷟《朝野佥载》云:  相似文献   

11.
在庾信的诗歌创作当中,"示现"辞格构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修辞运用现象.与唐诗中的同类现象相比,庾信的运用已很纯熟.在"示现"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轨迹中,应该注意到庾信的独特贡献.这也可为理解唐诗语言如何借鉴、发展六朝诗歌语言提供一个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12.
鲍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强烈创新品质的诗人,他不仅把文人乐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还奠定了七言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鲍照同时又是诗赋兼工的南朝文学大家,他以赋法写诗,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技巧。本文主要从诗体流变、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鲍照诗歌的赋化问题,为鲍照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领域 ,诗歌的艺术至境也是多元的。中国传统诗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对诗歌创作体式的影响十分具体 ,借用“典型”一词来概括赋体诗之艺术至境 ,可以充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本文梳理了苏轼以赋为诗的主要表现,认为苏轼受赋家之心与作赋之法的影响,既能用独特的体物视角来创造美妙的诗歌意象,并据以组织篇章,形成圆融通透的艺术特色;又能抓住常人不曾注意的物象、物情来抒情说理,增加了诗歌的兴象美,从而以破体之法行尊体之实,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5.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在南朝时期创作了大量宫体诗歌,是宫体诗人的代表。庚信仕西魏后,诗风为之一新,熔南朝的华美绮艳和北朝的刚健老成为一炉,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由于史料缺乏和年代的久远,庾信的诗句在流传中讹误甚多,众说纷纭。本文在比勘众说的基础上,对庾信有关诗歌佚句进行了细致地考证与辨析。  相似文献   

16.
“徐庾体”是诗文并指的文体概念,它一定程度地促进和激励了庾信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客观上奠定了庾信“集六朝之大成”之文学史地位的基础。“徐庾体”的创作规范养成了庾信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当庾信的生活环境、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时,他才能创作出撼动江关的暮年之作,才能成功地将北方的文学风格融入自己原有的南朝文学风格中,使它们相得益彰,从而创造出使后代人推崇备至、影响深远的作品。这样,庾信则又由于“徐庾体”奠基之功,使他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造成超越“徐庾体”的事实:集六朝之大成,启唐人之先鞭。  相似文献   

17.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亡国之使”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给他的作品增添了几许忧愁。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内容丰富、情感多样,具有思念故国的惆怅、贰臣身份的惭愧、物是人非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壮志未酬的失意、故国将灭的忧虑等多元主题。庾信对隋唐诗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期的赋坛,在创作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赋与模拟之作已漸少,抒个人情感之作成为主流;赋受诗歌的影响,出现了诗化的痕迹;道家思想在创作中有明显的反映。把握这一阶段赋的发展特征,对于我们认识汉赋的全貌是不可或缺的,也有助于认识汉赋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同时,酒被称为"百礼之首",也出现在大量的诗、词、赋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其中的雅、颂两大部分中有大量的与酒相关的诗句,从这些酒诗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的酒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骈赋起源于先秦散文和楚辞。赋作为一种文体定型于汉代,这时作家辈出,宏篇巨制蔚为大观。发展到六朝时期已日臻成熟阶段,抒情小赋风靡整个文坛,典范之作的技巧运用达到高峰,最能表现骈文声律、文采、对偶、用事等形式美的是梁代诗人庾信。原因是前辈诗人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注重声律,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庾信早期在梁朝为迎合帝王趣味的作品虽然绮艳轻靡,然而积累了形式上追求创新的经验。于是,当他后期羁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