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余英时先生是研究中国政治社会思想史的海外著名华裔学者,他通过思想发展变迁的"内在里路"范式,具体阐释了中国政治社会思想史的千年变迁路径。从余先生的"内向超越"文化类型的大前提出发,进而阐释余英时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价值理念的解读,即余先生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取向。通过对余先生的相关论著的研究,从"内向超越的整体文化价值取向"、"肯定个人价值的普遍平等取向"、"重视礼治的人伦秩序取向"、"‘道统’约束‘政统’的限制君权取向"和"‘智识主义’的理性传统取向"五个方面,展示了余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价值理念的解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余先生的学术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建,说到底都是民族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五四时期经历了以摧毁作为民族文化主流的儒家为前提的文化重建过程,这在世界文化史中是极为特殊的。五四文化先驱们不自觉地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激烈地批判了儒家传统,但没有阻止儒家传统以深层文化结构参与现代文化的重建过程。由于五四文化重建主体处于西方文化与民族传统的两难境地,使得文化重建的正负价值都很显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十七、八世纪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它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为科技发展的桎梏。新世纪的中国,新的科技与文化重构已经迫在眉睫,应当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理性重建,以发掘其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着重分析大众传媒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信息强化三个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群体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从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建.在大众传媒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建中,我们要积极发挥其明显的优势,努力减少其消极作用,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建不断深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民间文化,其蕴含的文化符号已渗入民众的血液,薪火相传,经久不息。但作为普通民众,有可能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文化拒斥的社会征象。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民间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文化重建,促进普通民众的文化认同,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精神与性灵、德行优先、德育模式、因材施教、礼乐陶冶、笃行精神等六个方面存在缺失。要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必须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探究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重视基础文科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衔接;注意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大力保护母语,爱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借鉴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改以往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深刻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能够解放思想,动员和发动群众推翻旧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重建.  相似文献   

9.
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对于重建当代医学人文精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主要从儒家的"仁"、佛家的"慈"和道家的"辩"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寻找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契合点,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融汇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文化流派 ,提出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但不能为传统文化所束缚 ;我们吸收西方文化 ,但不是西方化。中国现代民族文化应该是既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份 ,又超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文化观体现着强烈的现代意识 ,但它并非完全抹杀文化的民族性。正是出于对文化惰性的强烈意识 ,胡适主张以“全盘西化”的宣传坐收中西融合的效果 ,以实现中国的充分现代化。无论从自发的、还是从自觉的层次 ,胡适的文化重建思想及工作都受到了传统“文化惰性”的影响。他的文化观思想的得失启示我们 ,在当代中国特色文化的建构中 ,要正视传统文化不可抛却的事实 ,在中西文化的对比、对话和对治中 ,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3.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面临的发展困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边缘文化形态发展、激发发展活力与保持主导控制力、发展产品生产与占领研发高端三个方面的关系。要建立并完善构建国家思想文化理论和文化价值体系、政府引导、科技介入、文化政策和体制的综合创新、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边缘文化形态互动五大创新机制,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从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贺麟秉持"文化抗战"、"学术救国"的理念,遵循"儒化西学"、"华化西学"的思路,着眼文化创新,提出了文化上的古今中西"和谐化合"说。他凭借广博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以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是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为基本的思想养料与方法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强调从国家的软实力着手来御侮强国、振兴民族。  相似文献   

17.
试论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身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统一。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语境下的文化选择——鲁迅与宋玉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五四反传统战斗中的主将,鲁迅曾激烈地抨击过一大批传统文人。他对宋玉评价的背景和原因,他们文体特征背后所体现的审美特征,他们的文本中对秋的描写所蕴含的浓重的悲感和苍凉,表现了鲁迅与传统文化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国学"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几经跌宕,但不断升温。二十一世纪兴起的"国学热"与以前的"国学热"有相近起因,但更有不同之处,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国人复兴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