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兴未艾的自传研究迫切需要几个理论的支点。作者通过界定自传事实来为自传叙述学研究确立一个出发点。用自传事实这个概念来衡量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虽然表现了丰富各异的自我 ,但它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从历时性和共时性 (纵横两方面 )来考虑 ,自传事实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展示自我生成的事实和经验化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书信体自传是以被研究者的大量信件为研究基础,传记编者的必要注解、翻译和编排为辅的一种新兴的传记体。西方对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中国的研究和写作更为贫乏。以两部经典书信体自传《亨利·詹姆斯书信节选研究》和《亨利·詹姆斯:信中的一生》为例,分析书信体传记的写作特点,力求证明书信体传记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传记体,应该受到中西方文学界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文本间性是传记的一大特性,传记的文本间性呈现出文本挪用的"同文"现象、传主与叙事者"同声"现象、相同事实不同叙事的"重构"现象、历史还原注重"文本事实"的现象。历史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文本事实却有很大的主观性,王世贞传呈现出的文本事实因书写者对传主历史事实理解的不同而彼此互异。从文本间性层面关注同一传主的不同传记文本,认知传记文本对传主的理解、想象和还原,可以加深对传主及其传记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以五十万言的文字真实而形象的再现了中国"五四"以来的社会历史。罗兰以个人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历史,融个人命运于时代变迁的社会洪流中。罗兰自传融文学、史料、图片为一体,堪称自传文学的范本。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对历史的记忆与追寻,表现文化寻根的认同与归位,融个人与社会历史为一体,实现了对传记文体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自传是在继承传统传记文学观念和借鉴外来传记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鲜明的主体性、多重的叙述话语、彰显个性的成长叙事和心理化叙事,以及与文学文本的互文等特征体现了中国自传这一文体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所说的"自传"基本上延续了以往史学界对"自传"的认识:"自传"主要指"书序式自传"。梁启超虽未突破传统史家对"自传"认识的局限性,却试图在自传写作实践以及理论上有所突破。在自传写作实践中,梁启超试图对传统"史家自序式自传"进行改造,将"自传"与"自序"分离开来,创立了新型自传模式——"??"自述;其既不同于以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为代表的"史家自序式自传",又不同于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为代表的"述志抒情式自传"。"??自述"型自传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单独成篇,但又保留了传统"史家自序式自传"中"自述生平"的内容以及特点。另外,在理论上,梁启超找到了最类似于西方自传的传记体例——"自传的年谱",并预示了中国自传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自传"到"自传的年谱"。  相似文献   

7.
书信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富兰克林的《自传》是世界享有盛名的伟人传记,本书所倡导的通过不懈努力取得非凡成功之奋斗精神,在美国和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变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富兰克林的《自传》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也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书信体自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学,有一个由书籍自序式自传至诗文自传、由附属于正史子书到诗赋自传独立状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魏晋时期得以完成。子书类自序式自传和自传诗充分体现这一点。前者自东汉起便以突出自我为中心,而至葛洪《自叙》标志着纯粹自传的成立。后者由场景诗演变而来,自魏至东晋逐步发展,从蔡琰、嵇康至陶渊明,终于发展为成熟的自传诗。自传性是陶渊明诗、文的本质特征,他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自传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学作家许钦文写于1934年的《钦文自传》,其在叙事方式上带有先锋性质的艺术探索,主要表现在:一是采用逆时序回溯的反编年体结构使对象陌生化,冲击传统传记接受的阅读惰性;二是把创造文本间的互文关系当成自我赋形的特殊手法,通过主文本与互文本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拓展自传的表现空间;三是把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自传文本的注脚,通过叙述空白召唤积极接受,实现还原特定历史情景的功能。这些充满叙事张力的传记写作新尝试,在诞生初期的中国现代自传文学格局中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数自传作者在撰写自传的同时,也在怀疑自传,自传作家对待自传的态度是极其暧昧的,其原因是书写自传时与自我的分裂相关。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被自我所纠缠,对自我不停地探索和拷问,她的所有作品都可看作是自传。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小心地将私人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文学的自我隔离开来,并努力地在作品中抹去传记的痕迹。这种分裂的自我斗争一直在她的日记、通信集和小说、自传体随笔中不断地出现。正是因为自我的分裂,使其认为自传的不可能。然而这种对自传可能性的质疑,并未影响其对自传的高度评价,她认为自传属于真正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几十年来是全国高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古代文学教材,但囿于时代等方面的原因,从作品的题解到文字的注释,今天看来,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就入选的《尚书·无逸》和《诗经》中的若干篇章的旨意和文字训诂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和纠正性的工作,以期对即将进行的全国古代文学教材的修正和统编工作,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结合连云港新东润港务有限公司企业党建工作的实际,探讨了新时期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创新。从创新思想理论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廉政惩防体系、群团组织体系、企业文化体系5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党建组织保障能力、党建执政监管能力、党建和谐发展以及进企业文化软实力新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章培恒先生从年轻时起就接受马克思主义,一生服膺鲁迅的文艺思想。从贾植芳先生学习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接受五四精神的熏陶和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从朱东润先生学习古代文学和怀疑精神;从蒋天枢先生接受古代文史的基础训练,学习不曲学阿世、不人云亦云的精神。后来又汲取了日本汉学研究的成果和长处,从而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人文科学领域里的一代大家,也成为复旦学术传统的优秀传人。  相似文献   

14.
从党的 80年历史和党建理论的结合上 ,阐明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无产阶级政党共性和中国共产党个性的统一 ,是党在政治上先进性的集中表现 ;认定了党的政治优势是由党的自身性质和宗旨所决定 ,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分析了新时期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8年珠三角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数据,运用Kaplan-Meier存活函数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等方法,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初次转工间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转工频繁,就业不稳定;初次转工间隔存在显著代际差异,"80后"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比"80前"老一代流动频率更高;两代外来务工群体分别遵循不同的转工流动路径。个人特征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因素对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初次转工风险率有显著影响,而组织性因素对老一代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韩孟诗派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诗歌流派,风格独特,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多集中于个体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从诗歌流派的角度对韩孟诗派进行整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本文从韩孟诗派整体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形成研究、思想研究、风格研究、题材研究、影响研究、专著研究等六个方面对近30年来韩孟诗派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分析,以便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阐释了伴随语境的概念,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言语例证,从情绪、关系、体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探讨其对红楼言语产生的影响,及其与言语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揭示了伴随语境等因素对言语交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由斯宾格勒首创,汤因比继之.这种西方史学的新说,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已有整整80年,它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回响.文化形态史观对40年代初战国策派的影响深刻,林同济与雷海宗接纳与改造了它,并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对战国策派学人在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上的地位应作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关注大学生文化思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括青年文化和大学生文化的内涵、关系 ,分析80 -90年代我国大学生文化思潮的特点和演变轨迹 ,兼谈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思潮的特殊性 ,呼吁文化教育界关注大学生文化思潮 ,掌握规律 ,精心引导 ,使大学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两首写到了“佳人”,但历来论者对其意蕴众说纷纭,且少有人触及这两首诗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阮籍《咏怀诗》十九中的“佳人”和《咏怀诗》八十中的“佳人”,在内在意蕴上是一致的,是阮籍根据魏晋人特有的审美标准构建出来的理想人物。她融和了庄、屈精神,体现了个人仪态形貌之美与内在才能、气质、人格之美的统一,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是,《咏怀诗》十九写的是这种理想的构建,《咏怀诗》八十写的是这种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