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日常行为学派的理论推向高峰,而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他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角度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为解释言外之意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文章从言语行为的哲学渊源入手,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分类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误解作为言语交际中频繁发生的语用现象受到了语言学界持久的关注,语言学家试图从各种角度解释误解的形成原因。本文主要从言语层面、语用层面、心理层面对国内外误解成因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以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但又有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3个方面:哈贝马斯突破了奥斯汀与塞尔关于制度界限内的以言行事行为,提出了非制度界限内的言语行为,并研究了后者实现以言行事的效果必须要满足的语用前提;与奥斯汀和塞尔不同,哈贝马斯明确提出了3种不同的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在批判奥斯汀与塞尔对言语行为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言语行为的分类。  相似文献   

4.
从1975年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之后,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间接指令这种语言现象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识间接言语行为,如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认知模型之一--事件域认知模型出发,通过其模型的两个主要因素:行为和事体来分析并解释间接指令,并且兼顾动态行为以及静态行为,对于重新认识以及理解间接指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言语行为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非言语行有明显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等方面对非言语交际进行分析概述,并对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作了进一步探索,突出了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论认为文学借助语言符号虚构社会事件来描述世界,表达情感,因而具有虚指性。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则认为,说话就是做事,文学语言具有述行性,是一种社会行动。文学语言不仅描述事件,而且在与文学程式、规约、惯例、重复、读者等交互中通过虚构事件来参与社会行动,创造新的意义指涉,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文学语言的新特质,探究文学语言的述行性特征及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恢复语言与主体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对重新审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重新认识文学语言的内在属性和文学的社会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误解是常发生在冲突言语行为中的一个现象,误解和冲突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由误解引起的冲突是语用学的研究课题。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误解冲突的成因,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冲突言语的产生根源、误解的发生机制、冲突言语行为中的误解潜在性三个方面出发,探究了冲突言语行为与误解的关系,并运用顺应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冲突言语行为的产生是交际双方没有顺应彼此的语境而导致的,这也是误解潜在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这一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后由塞尔修正并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更加完善、系统的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对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及其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后行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为切入点,对电影《怪兽大学》当中的典型台词作分析,探讨这部经典动画电影中的言语行为现象,借此引起人们对交际中出现的言语行为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首先提出,后经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的继承和发展,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以普遍语用学为哲学基础,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进一步推动了语用学的发展.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及其局限性入手,探讨了交往行为理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交往行为理论的语用学意义,以及交往行为理论对以语言为媒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话语施效行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施事行为"与"话语施效行为"是奥斯汀及塞尔言语行为分类中的后两个类别。其中,"话语施事行为"是奥斯汀及塞尔最感兴趣的,而"话语施效行为"却被他们忽视了。影响言语行为施效的原因主要有:言语行为力量合适与否、方式与意向一致否、无效果———听者不是理想中的听者、"无意的效果"———好心办坏事等几个方面。提高话语施效概率的修辞策略有:(1)说者应讲究言语行为的方式;(2)说者应掌握言语行为的艺术———修辞;(3)说者要注意语境。  相似文献   

12.
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何莲珍约翰·塞尔(1932-)是70年代出名的美国分析哲学家,50年代就学于牛津,师从著名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和斯特劳森从事分析哲学研究。回到美国后执教于UCLABerkeley,1959年成为哲学教授,其主要贡献在于他的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是在人脑对语言符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意义,体现了说话人诠释意义。本文通过对langacker,Lakoff和Taylor学术演讲中功能性言语的讨论,解释在认知加工中形成的说话人心理空间及其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塞尔对传统的意向性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他用自然主义的观点,认为意向性在自然界有其地位,所以"不主张还原和化约"。同时认为意向性不是心理状态的独有特性,因为人之外的事物在象征和比喻、派生的意义上也具有意向性。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标志着新的哲学方向,那就是把言语行为放在心的背景中去考察,用语言来说明心的意向性,为之制定意向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视野下的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和听话人的推理行为共同作用下互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言语交际中的误解行为,需从说话人的明示行为以及听话人在认知语境这样一个心理结构体存在下的推理行为两方面,来看言语交际中的误解。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无意识的误解行为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语境分为言语语境和非言语语境,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而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词汇的意义并非是孤立的,一般取决于其在篇章中的具体环境即语境。学习者在阅读篇章时依靠语境附带习得大量有意义的词汇,因此语境是理解、解释词义以及有效产出词汇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在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一个言外之力的实施间接地通过另一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实现.后来语言学家们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问题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维索伦尔提出的顺应理论,从以下几方面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阐释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化大好形势下,汉文化的丰富语言亟待“以我为主”的本土化研究。“非真诚拒绝”作为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言语行为,从其定义、条件、特征,及间接性、适切条件和意向性等维度分析,都证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此类虚假性言语行为在奥斯汀、塞尔等处享有厚实的语言哲学根基,富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子》里的“遊”和“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里的“遊”和“藏”冯宽平传统哲学把表达思想或叙述事实视为语言的职能。50年代后期这种看法开始受到洁难。由奥斯汀首先提出,到60至80年代又经塞尔等人发展完善成为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各种言语行为,表达思想或叙述事实囊括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