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经”文字是一种阿拉伯字母体系拼音文字,它与穆斯林在华所使用的文字包括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元明时期波斯文有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为“小经”文字的出现造就了重要的语言文字背景,同时元末明初移入中原的穆斯林已本土化并学习和使用汉语,但未掌握汉文字,这也为该文字的出现创造了历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小经”文字于元末明初产生了,并在碑文、回回药方、“来文”等“小经”文献中有所反映。“小经”文字的产生对穆斯林文明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些年来,在陕西半坡、临潼姜寨,青海民和马厂沿、乐都柳湾,以及上海崧泽、马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些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这批资料的看法,最初有人认为:“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汉字起源的最初形态。如郭沫若先生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于省吾先生也说:“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六千年之久,这  相似文献   

3.
今天,由于我国境内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特别是“纳西东巴文、尔苏沙巴文”的发现和汉字研究的深入,使我们摆脱了比较文字学对文字产生前的时期只有零星片断了解、对文字只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有较深入研究的局限。我们认为,根据现有的新材料,比较文字学的某些观点是可以重新认识的,在此我们就文字和汉字起源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关于文字起源——与“目的说”商榷  相似文献   

4.
现存的中国古代有关文字崇拜的神话材料甚少,也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但是,它是中国古代拜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清理和总结。 中国古代的文字崇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文字崇拜,表现出文字“神束”思想:后期的文字崇拜,表现出文字“圣创神助”思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革命措施,破旧立新,大胆改革。其中“书同文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书同文字”,也叫“同书文字”、“书同文”或“同文书”,意思是要用同一样的文字来书写。任何文字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有的变化是自发的,有的变化是自觉的。只有自觉的变化才能称为文字改革。秦始皇的“书同文字”,制定了全国统用的小篆,并大力提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文字学 1.什么是文字学。在我国,“文字”这个名词是后起的。“文字”本叫“书”、“名”、“文”或“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①这里的“书”就是指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或曰:古曰名今曰  相似文献   

7.
[提要]记载西周初年史事的《何尊铭文》和《尚书?周书?梓材》,是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历史文献。文中所说的“中国”,并非仅仅指称天下中心的洛阳地区,还具有指称地理学意义上的京师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政权的意思,是一个具有多重涵义的概念。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还没有用来指称华夏和华夏文化的意思,它既不是一个仅仅指称华夏族的种族概念,也不是一个指称华夏文化的文化概念。西周初年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中国”,是在社会上早已流传有“中国”观念的基础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实际上,“中国”观念的产生,应该在西周初年以前。一些考古学者根据“中”和“地中”(地之中心)等观念的出现,或认为最早的“中国”出现于陶寺文化时期,或认为出现于庙底沟文化时期,或认为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等等。文章认为,借助文献对“中国”的追述,将“中国”观念最早出现的时间确定在夏王朝建立时期,应该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一、称“汉字”,还是称“华字” 笔者认为称“华字”较好,理由有二:一是现在所使用的方块字,已相当普及于我国众多民族中,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国民最通用的文字,而仍界定以为“汉字”,颇觉其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现实。二是这种方块字既是从我国的象形文字演化而来,那么,我国务古老民族均应是其创制的参与者;又在此后的年代中,我国历经了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对其文字发展和成型,各民族也是参与了的,限为“汉字”,稍觉偏狭。我们自称“中华”,外国也称我们为“华人”。如将“汉字”改称“华字”,名称既不违俗,含义亦较周延,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还有助于民族团结,利于普及。  相似文献   

9.
《唐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是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思认为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是超群的小说家。”恩格斯也称赞他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长篇小说《唐吉诃德》是他的代表作,它自十七世纪初问世以来,已被译成一百种以上的文字,现在世界各国读者都知道“愁容骑士”唐吉诃德的名字。《唐吉诃德》也早已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知。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于1959、1978年出版了傅东华、杨绛先生的译本,其中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著名段落已被选入普通中学语文课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年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的《古文孝经孔传》,其间有大量“古文”奇字,曾被近时学人用来论证日传《古文孝经》“系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证据。本文通过考察北宋字形类工具书《汗简》、《古文四声韵》保存唐宋时期所传“古孝经”字形情况,证明日传“古文”与唐宋“古文”在文字上缺少同一性,不是同一传承系统,看不出系“由我国隋唐之际传入”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字又称拉丁化新文字。吴玉章同志1941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成立一周年大会上说:“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只有到了1931年10月,中国新文字出现,才算是走上了中国文字革命的道路。从此以后,中国进步人士都极力企图推行新文字,但也只有到了去年,在我们延安才真正的正式试用新文字,在乡村的广大群众中作了扫除文盲工作。”诚然,抗日战争时期,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与抗日救亡运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文字的性质和定义,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是: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也就是说文字是“符号的符号”、“工具的工具”。虽然也可以说“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但这只是从形式上说的,说到实质,“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表现前者”。因此,可以称这种观点为“从属论”。这种观点属于“比较文字学”体系,是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它建立在对印欧语言文字及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等当时欧洲人所知道的古今文字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相对说是正确的。但即使在当时,这一理论也并非无懈可击、无人非议。今天,随着对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多种助忆记事方法和“纳西东巴文”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文字性质及其定义问题已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常把“古代”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历史时代,即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二是考古时代和传说时代,即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中国从黄帝、炎帝到舜禹时期,是我国几个古老的部族大融合时期,有炎帝部族、黄帝部族、三苗部族、少皞部族、百越部族、西戎部族和北狄部族等。这一时期这些古老的部族逐步趋向统一和融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集团逐渐地向以地域为基础的部落联盟转变,并且开始了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进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加剧,贫富差别也产生了,阶级初见端(日兒),国家雏形也开始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国际间关于语言的研究,大家有些同一的看法,譬如文字部分,都承认从“表形”发展为“表意”,再发展为“表音”。汉字的发展,并不例外,我别有文论之但在“表形”文字的前段,似乎必然有一个“绘画文字”时期,这在国内学术界,很少人注意,偶然说到,也不成系统,现就个人见解所及,略为疏证,当亦研究汉语者所不废。绘画文字的先驱从近世考古发掘的资料看来,早在旧石器时代的五六十万年前北中国久已有猿人存在;即名震全球的周口店中国猿人。Sinanthropus这是一九二一年发掘北京西南房山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字改革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曾经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革,出现过几次文字改革的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了一些热心文字改革的人物,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回顾一下我国文字改革的历史,总结一下这些方面的经验,对进一步统一文字改革的认识,推动文字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当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言语、文字的  相似文献   

16.
胡文焕《格致丛书》所载《新刻助语辞》有如下六行文字(见书影)。在这六行文字之中,“岂”字、“乃”字和“焉”字分别提行并低一格。通观全书,凡提行低一格的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属于词条字头,一是属于解释性的文字。“岂”字是词条,这是没有问题的。“乃”字一行属于解释性的文字,这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焉”字这一行:“焉也”和“曾”是不是词条?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一词,包括广狭二义.广义的“先秦”,一般指的秦朝统一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阶段.狭义的“先秦”,指秦代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心理学史源远流长,从有文字和地下文物的记载,也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远在春秋战国之前已有文献可考了.所以我们研究先秦中国心理学思想不应限制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8.
突厥如尼文《苏吉碑》译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维吾尔族人民早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汗国”时期曾经使用过古代突厥如尼文。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八四○年)西迁之后逐渐废弃了这种文字而代之以回鹘文。古代突厥如尼文因字形酷似古日尔曼的“如尼”(die Rune)字母,并用以书写古代突厥语而得名。因用这种文字镌刻的碑铭多发现于鄂尔浑河和叶尼赛河流域,所以亦称之为“鄂  相似文献   

19.
王念孙、王引之是我国传统小学的集大成者,在校勘古籍、疏通词义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集中阐释了“形音义互求”的治学理念和训诂方法.其中,“综合音义,证发文字”是“即形得音,因声求义”的相反施行,但在综合音义、订正文字和综合音义、辨别文字的过程中,父子二人的汉语言文字系统观同样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缪篆" 考论     
确定“缪篆”一词产生的时代,是正确揭示“缪篆”性质的起点。“缪篆”和“摹印”功用一样,但风格有异,“摹印”与“缪篆”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缪篆”指的不是有谬误的篆文,也不是笔画屈曲缠绕的字体,而是指汉武帝太初至王莽居摄时期臻于成熟的汉印文字,其特点是笔画饱满、结体方正、风格整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