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留学生在最初学习汉语"被"字句时,教师和教材强调最多的就是"‘被’字句中动词后面的其它成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其它成分,句子就不完整"。然而,光杆动词"被"字句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只不过其出现的条件是受到限制的。光杆动词"被"字句的存活条件受到动词、结构、句式和语篇,这四个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交互动词在汉语中使用很频繁,但受母语的影响,维族学生在使用交互动词时却屡屡出错,以此从语言迁移、两种语言信号系统之间转换不熟练、试误理论不足等三方面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从强调交互动词的语义特征及语用规律;加强汉维对比研究,提高学生纠正和避免偏误的主观能动性;适时使用偏误预治策略;展现大量例句,提高学生对真假句式的辨别能力等方面提出避免偏误产生的方法,以期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3.
程度副词"非常"的有关偏误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外国学生在运用程度副词"非常"时所出现的病句为例,归纳出五种常见的偏误类型并分析、论证了其偏误成因即"非常"对动词、形容词的兼容选择及偏误成因;"非常"与程度副词的共现及偏误成因;"非常"与否定副词的连用及连用后对形容词、动词的选择及偏误成因;"非常"对"比"字句的选择及偏误成因;"非常"的静态程度定性与动态性的不相容及偏误成因.  相似文献   

4.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存在句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有"字句、"是"字句、"在"字句及静态的"V着"字句时出现的主要偏误有三类:介词冗余、语序颠倒以及回避。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各有不同,有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有汉语内部的语内干扰,也有目的语语法规则泛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分析由于动词自身的重要性和它在使用时与其他单位的复杂的句法语义关系,维吾尔族汉语学习者在动词学习中经常出现一些偏误,论文对最近15年来维吾尔族学习者学习汉语动词偏误的研究做出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被动句习得偏误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维吾尔语和汉语在语言类型学特点方面的不同,两个民族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加之汉语“被”字句本身的限制条件,少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时常出现偏误。文章详细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出现的偏误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疆民族学生汉语习得中的动词句配价偏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配价语法理论为依据 ,以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汉语中带有偏误的动词句为研究对象 ,分析使用动词的偏误及使用动元的偏误 ,并找出使用动词句配价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动词重叠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语法形式,本文通过对比研究,阐述了不同重叠形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不同,分析了学生在使用时容易造成的偏误,着力为外国人在运用这一语法形式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把字句处置作用的不理解和母语主-宾-谓结构对于汉语的负迁移,以及应用上的冗余或错序,造成了学生把字句习得上产生遗漏、缺失等偏误。教师应采取恰当策略。外化语义关系,以便学习模仿,减少偏误。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果补语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语属粘着语 ,而汉语属词根语 ,两者差距较大。汉语的补语较为复杂 ,又是哈萨克语所没有的语法范畴 ,因此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补语困难较多 ,偏误也较多。本文从汉语述语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的语义联系的角度 ,对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果补语时产生偏误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以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步骤和策略 ,从而对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把汉语的"得"字补语句分成三段,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段总结泰国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并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总结偏误成因,发现泰语的负迁移是造成泰国学生的汉语"得"字补语句偏误的一个重要成因,因泰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达到了43.5%.从汉泰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主要运用"难度等级模式"理论并结合偏误统计分析总结出了泰国学生习得"得"字补语句的难点,这一研究结论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加快学生习得汉语"得"字补语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对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例句及从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提取到的例句的整理,在综合分析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中出现的偏误和非偏误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对比手段,深入探讨其成因。本文认为,现代汉语离合词与介宾短语的搭配使用,离合词在扩展形式中需要插入时量成份,这是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时两个比较难掌握的语法项目,需要教学者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汉语动词被动化理论对"被"字句的生成进行新的探索,认为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汉语"被"字句中的其他典型结构可以解释为,以初级收敛为前提,由动词进行功能"再造"后而产生的VP重新参与被动化。  相似文献   

14.
汉语母语使用者和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使用频率和语用条件两方面,对"被"字句的选择有所不同:留学生使用"被"字句的频率远低于母语者,使用的语用环境也有所差别。留学生"被"字产出句的错误类型以使用错误为主,主要由语用错误造成的当用不用和不当用而用也占相当比例。留学生在高级阶段使用被字句的难点主要是对语用条件的不熟悉,从学习"被"字句的初始阶段就应让学生注意语用条件,高级阶段应重点强化语用条件和篇章连贯。  相似文献   

15.
沁阳话的"拿"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和助词,作介词时可表处置;沁阳话表处置意义的"拿"字句对应于普通话的处置式"把"字句,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动词后面的宾语和补语,是汉语习得的两大难点。宾语和补语排序规律繁复、多变,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瓶颈。为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了偏误的分布情况,并对宾语、补语的偏误类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提出了针对宾语、补语偏误的指导策略,以期对汉语语序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偏误性质把它们分为成分遗漏、当用而不用、不当用而用、语序错误四类.并以这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把"字句偏误现象从正反两方面例证进行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是卫星框架语言,韩语是动词框架语言。通过分析韩国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表达偏误,发现母语是动词框架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卫星框架语言时,母语的概念认知模式会迁移到目的语中,从而造成系统的偏误。  相似文献   

19.
"在"的偏误在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介词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从汉语介词"在"的用法出发,分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和错序偏误四个方面分析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在"的使用偏误,并力求找到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问卷调查分析显示:(1)处于汉语中、高级学习阶段的哈萨克族学生在使用汉语否定结构时,会出现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偏误;(2)母语负迁移所造成的偏误很少出现,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造成的偏误已经占优势;(3)学生对汉语否定结构的掌握程度与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4)学生正逐渐形成汉语否定结构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