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与传统国际关系中的硬实力相比软实力具有不同的特性。从文化吸引力、发展模式与和平外交政策三个维度看,中国拥有丰富的软实力资源。将软实力资源发展成为真正的软实力需特别注重: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核心创建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观;以“内形象”与“外形象”的统一塑造维护国际形象;在对外政策方面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外交。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国家”能维持多久?为了找到可以延长美国占优势时间的定律,美国外交政策的设计师们展开了一场如何正确平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争论。已由约瑟夫·奈(Joseph Nye)通俗化了的这些词汇意味着,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潜力有可能是强制性的,而美国的思想、价值观以及“有诱惑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潜力则可能是劝导型的。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崛起,在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于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的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应该处理好“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所谓"软实力",是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与"硬实力"相联系,构成国家的综合国力。设计艺术作为古代中国的软实力,曾经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表现为精神的感染力、文化价值的可增殖力。再造现代中国设计艺术的软实力,要对传统有正确的认知和作为;要更新设计理念,达到艺术品质和功能的双突破;要注重原创性,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以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为主逐步转移到更加注重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为重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现在各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主要部分,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提升海洋软实力是必由之路。海洋软实力,即一国在国际国内海洋事务中通过非强制的方式实现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一种能力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国的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海洋发展模式等所产生的吸引力、同化力,以及一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对国际机制和政治议题的创设力。海洋文化及价值观、海洋外交政策、海洋发展模式是海洋软实力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发展模式”为后发国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现代化新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大幅提升,对外文化与教育交流活动频繁,中华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经济外交、多边外交取得显著成就,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方略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吸引力;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的凝聚力、辐射力;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注重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广泛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推行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与合作机制,协调解决国际争端,构建世界发展愿景;积极塑造和平、友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文化软实力它是与经济、军事、科技力相对应的国家实力,它的核心要素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一国的文化和精神,对内所具有的凝聚力.创新力及其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等方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途径主要包括:复兴传统文化,吸纳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加强硬实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激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教育塑造功能;政治合法性功能;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兴旺、民族振兴和事业发展,不仅需要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为表现形式的硬实力,而且还要依靠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软实力.树立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约瑟夫·奈软实力学说再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少民  张祖兴 《国际论坛》2011,(5):49-55,80,81
本文首先探讨约瑟夫.奈对软实力内涵与来源的论述。具体而言,奈对软实力概念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但在后期,奈对软实力内涵的阐释越来越简约,即软实力就是吸引力。与此同时,虽然奈主要从"行为"的角度阐述软实力,但奈也注重从"资源"的层面界定软实力,而后者为该学说的解释力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随后,笔者通过对奈有关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关系的探讨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奈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论述在理论层面上越来越完善但具体到实践层面上则越来越模糊且难以操作。最后,本文阐述了奈软实力学说中的"价值预设"。在笔者看来,这种价值预设就是"美国中心论"或"美国意识形态优越论"。一言以蔽之,奈软实力学说的论述前提在于美国软实力资源所体现出的普世性价值观使之具有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事实上,正是因为海内外学者对此价值预设持不同立场才导致他们在看待中国软实力的前景时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奈曾说他的"软实力"概念遭到了较多的误用。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人们对该概念及其奈的软实力思想的误解与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解析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奈的软实力思想的内在缺陷性;另一方面源于人们无视软实力概念的国际政治属性,或忽视奈一再言明的软实力思想的核心观念,或在软实力价值判断上持二元取向。澄清国内研究中的一些误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中国软实力建设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提升软实力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中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不仅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以不断提高硬实力的同时,也需重视提高软实力.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逻辑指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有效手段.尽管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还存在一些局限,但是却为我们分析怎样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阈.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由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发展而来,它成为分析国际问题的视角之一。中国援助非洲的政策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诚"和"信"、革命文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平等思想、改革文化的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理念和经济先行的国家发展哲学等六个文化软实力因素。这些因素是中国在非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精髓,对于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15.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热议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政治软实力的启示和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力.全球化态势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在国际政治格局大变动中维护我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捍卫祖国统一;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安全;有利于在国际社会日益凸显政权合法性中保持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全球化竞争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着西方国家延续冷战思维、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我国硬实力支撑力量相对薄弱带来的挑战.全球化视野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确立符合人类共同利益要求的文化发展方向;创新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世界认同感;积极主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及影响力。因此,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要遵循由内而外的发展逻辑,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基层文化,夯实群众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内在动力;建设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优化外在环境;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软实力"理论,创新性提出了"流通软实力"的概念,对其性质、内涵、与硬实力的关系,以及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服务力、公信力、自调节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等多维表现进行了深刻阐述。作者认为,流通软实力理论是一个知识熵很高的边缘性理论,主张用宽广的视界和科学的方法,从系统论、生态论、信息论、文化论等角度进行研究;同时主张在研究重点上要紧密结合流通业发展现实,坚持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