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广西西部和福建惠安县东部地区,至今为止都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婚俗——妇女婚后“不落夫家”习俗。广西西部地区流行这一习俗的是壮族,福建惠安沿海七个乡镇流行此俗的居民则是汉族及个别回族。虽然闽桂两地相隔较远,民族文化生活风情等方面也各有差异,但是两地这一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中却还包涵着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东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广西壮族居民“不落夫家”习俗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较早。目前一些研究者多以明代邝露《赤雅》及有关方志古籍记载为凭,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本世纪50年代起,人类学和民族学家先后调查发现,在我国很多民族中,过去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风俗,即男女结婚后新娘不落夫家,返归娘家长住若干年,待她怀孕或生育孩子之后,始到夫家居住。对此,有的民族叫“不落夫家”,有的又称“长住娘家”或“坐家”。1962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发表《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一文,以福建汉族惠安女的婚俗材料为重点进行了论证。此后,陈国强、蒋炳钊、宋兆麟教授等均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著述。然而,迄今为止,尚未看到将我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全  相似文献   

3.
<正> 卜拉概述卜拉,是侗语“bux ladx”(侗文,下同)的音译,意为“父与子”,在翻译成汉语时人们习惯称为“房族”。和卜拉有关的风俗习惯,人称“卜拉”文化。卜拉的称谓,各地又有所不同。莫虚光、陈维刚、陈衣在《桂北侗族的社会民俗》中说,三江称之为“jaix nungx”(结浓),意为“兄弟”;龙胜又有称之为“goux naeml”(苟腩)的,意为“乌米饭”。按当地习俗,新娘回娘家时,夫家要随送一担糯米蒸饭(喜  相似文献   

4.
从"产翁制"、"不落夫家"、"审新娘"等民俗以及舅权的产生、姓氏的演变几方面阐明了男女两性围绕血统之争曾经经历了一场持久而激烈的斗争.男性对于自身在创造生命方面具有与女性同样的价值的发现和确认是父系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价值在于照顾公婆、生儿育女,女性角色是贤妻(媳)良母。然而,近代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妇女有的采用“自梳”方式,终生不婚;有的出嫁后“不落夫家”,拒绝与丈夫同居,从而向儒家正统的女性观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住娘家”婚俗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长住娘家”婚俗起源的讨论蒋炳钊(厦门大学)“长住娘”(或称不落夫家、不落家或坐家)婚俗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相异的观点:一是认它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所发生的风俗”①:二是因两性分工不同而引起②;三是因“早婚”而成俗,“构成了...  相似文献   

7.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36-36
客家人办喜事,娶新娘一般都在下半夜进行。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嫁,第一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要离开父母依依不舍;二是哭好命,意味着到了夫家会有好运气。同时一定要有送嫁(伴娘),体现新娘人缘好。出嫁时一定要换上新衣服、新鞋,还要头插富贵春加茉莉,意味着富贵常存。到了夫家,首先拜过天地,见过公婆,进入洞房。进入洞房后,要择个吉时吃“十二碗”。婚桌中摆有十二只碗,碗中装有十二种食物:白米饭、红枣、黑豆、清丁(冬瓜条)、龙眼、红圆、糖、猪腰尺、小母鸡(一只)、糕仔、鱼、蛋酒。吉时一到,媒人便指着十二只碗为新郎新娘唱好话:“吃白饭穿…  相似文献   

8.
<正> 侗族社会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婚姻家庭制度的残余,本文根据这一遗俗对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进行探讨。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详细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清楚了解,但从其历史传说、文献记载和残存下来的社会风俗中,仍然能看出它的大致轮廓。群婚,作为一种婚姻形态,在侗族社会中早已绝迹了,但它的残余还一直延续下来。侗族中的“兄终弟及”、“娶姊妹婚”等婚姻习俗,以及留传下来的充满神话般色彩的描述人的起源、兄妹结亲的情况,证明群婚和母权制确实存在过。至今侗族南部地区还保存着“戊日玩山、打狗定情”的习俗,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到游猎时期群婚制的遗  相似文献   

9.
神秘的惠安女子,一直作为独特的形象在舞台、银幕和文学作品中被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由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惠安地处福建省泉州市东北部,临海傍山,虽与开放的古城泉州相距不远,但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惠安女子悲剧性的人生为人们所传说.当年一部电影《寡妇村》更使无数观众掬一把同情的眼泪.福建诗人舒婷的那首诗《惠安女子》,将惠安女勤劳、倔强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读过不忘.惠安女子中的汉族人,其衣着、习俗也很奇特,历史上有早婚风俗,婚后不落夫家.惠安女自十四五岁出嫁,至24岁才能与丈夫相会同房,而相会一年只有一次.由于长期的压抑和对爱情的渴求,许多惠安姐妹曾因忍受不了而结伴集体投海、上吊自杀,酿成一个个悲剧……今天的惠安女,境况已有所改变,早婚习俗也在被慢慢摒弃,这当值得人们欣慰.那么,惠安女何以有今天的独特形象?何以形成种种与众不同的奇特风俗?本刊特请陈国华先生撰写《奇特的惠安女风俗》一文以飨读者朋友.陈先生系惠安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惠安各民族的研究并颇有建树.此文对我们理解神秘的惠安女子或许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 即使从宋代文献较多地记载侗族款组织活动算起,侗款的历史也至少石一千年了,而且实际上它的历史会更早些。长期以来,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思维方式,无不与款有关。有的同志说侗款制是侗族文化的最基本牲征,确言之有理。①然而,关于款的名称,即它的含义是什么,是侗族固有词还是借词,目前学术界还众说不一,很有必要讨论讨论。何谓款?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1、据说,很多研究侗族的学者认为,由于侗族款约这种口头法规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条款”,因此称之为‘“款条”,其词也称“款词”,所以“款”这“词的发音是来自汉语措词②。有的说“款”是个古代  相似文献   

11.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人类对自己整体装扮的总称,也是塑造人的外观形象的重要手段。从美学观点看,服饰是人体穿着打扮后的一种形态,它通过人的体貌与服装及配饰的色彩、造型、款式、材料、质地的和谐组合而产生美感,达到审美国的。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因其聚族而居,山地的自然阻隔,文化、经济、习俗等方面与外界的差异,形成了侗族服饰的十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内涵。 一、侗族服饰的外观造型 1.款式: 侗族服饰的外观造型,大多还留有古百越人“贯头左衽”“短袄攘卷”的特征。当然,也有接受外…  相似文献   

12.
侗族婚俗如一束春日绽放的山花,清丽芬芳,富有人情味。人们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前一代人走过,后一代人走来,鞭炮唢呐,改髻哭嫁,纺车嫁妆……盈盈新娘,铮铮汉子,在这条婚娶路上吟诵的篇章格外动人。【半夜迎亲】 夜半迎亲,在侗族的婚俗中也叫偷亲、偷妻。“偷”是因为娶亲的先不张扬,等到新娘进屋,鞭炮鸣响,寨上的人方知又有新娘进寨啦。 冬天是偷亲的季节。偷亲之夜,后生男家里一片喜气,一位被公认为命好福高的妇人,被请来装凳和打油茶。后生和找好的一两个陪郎去新娘家。他们一路歌唱到女方木楼下,就像往日走  相似文献   

13.
侗族民间防偷惩盗习俗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侗族民间防偷惩盗习俗初探杨进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侗族民间对偷盗有独特的防范、惩治方法,历史上曾形成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本文试图从民俗学角程探讨侗族民间这一习俗。一、历史背景及民间组织侗族先民的原始社会相当漫长,大约在隋唐王宋初才先后出...  相似文献   

14.
贵州的天柱、锦屏、黎平、三穗一带的侗族婚俗中,有一必经程序叫“卡求”(侗语音),当地汉语叫“卡舅公”或卡舅“,就是在结婚之前,男方必须提着一笔钱财和肉、粑、酒、糖果等礼品送给女方母舅家。古代们家联姻同姓不能通婚。极少数姓氏虽行同姓结婚之习俗,但也有极严格的宗支限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表示侗族婚俗中近亲禁婚,其实不然,侗族婚姻由于受氏族社会固定婚姻集团古俗的影响一直崇尚“老亲老成”、“亲上加亲”的陋俗。据清代有关记载,康熙年问,侗族婚姻仍以“母党为重,婚先中表而后外人”。常选“姑表”、“姨表”、“…  相似文献   

15.
满族及其先民都曾盛行妇女寡居,则夫家近亲接续的收继婚风俗。收继婚,亦称“转房婚”,这一婚俗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蒙、满等民族中广为流行,它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史载:“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这种接续婚的习俗在早期建州女真社会中比较盛行。建州女真始祖之一猛特木父挥厚死后,挥厚弟包奇即以其嫂为妻。满族的先民有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满族是否承袭了这一习俗呢?答案是肯定的。到努尔哈赤统治前后,满族社会还保留着早期女真人不论辈份及收继婚的旧有习俗。《建州闻见录》载:“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岷峨山人泽语》也记载说:“胡俗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董家遵先生的研究,以及对于满族社会组织作过研究的史禄国先生(Shirokogoroff)也说满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另外,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与皇太极曾下令取缔这种婚俗,从侧面也说明了满族确曾盛行收继婚的风俗。  相似文献   

16.
侗族的服饰与侗族建筑在工艺构思以及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兹撰文论述如下。一、葫芦崇拜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始祖崇拜的习俗,都有兄妹乘葫芦舟在滔天洪水中得救才繁衍人类的传说,这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传说相似。根据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在地球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冰雪溶化,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的时期。一个葫芦能载两个人吗?人们因此怀疑神话中洪水泛滥的事实。但史籍中确有大葫芦的记载。唐代樊绰《蛮书》载有“瓠长丈余,皆三尺围”《国语·鲁语》载:“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可见千多年前的葫芦还能…  相似文献   

17.
侗族生活习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沉积、世代相沿而成的,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间文化、地理环境等不同,因而风尚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本文对侗族生活习俗作些浅疏的探讨。一、社会性和集体性是侗族生活习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侗族社会中,传统的居住形式是以鼓楼为中心聚族而居。一般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具有血亲关系。鼓楼象征一个家族,侗族称这种形式为“补拉”,意思  相似文献   

18.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体现在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崇拜等多个方面,蕴含着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并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体现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俗。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侗族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他们生态伦理观和环保习俗的内在动因,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生态和谐,这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侗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侗族人民爱唱歌,也爱跳舞,所以,在侗乡有“饭养身,歌养心”,“耶求旺,舞助兴”之说。侗族民间舞蹈文化与侗族的其他艺术文化一样,是侗族人民为了再现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而逐渐创造出来的艺术。它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起源和发展,民间流传的几种主要舞蹈及其独特的风格,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操办婚事攀比摆阔,常使亲友伤透脑筋,您可知道,湘西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一带的苗族地区,男女婚礼却是俭朴风趣。六亲客“六亲客”是新郎家从本房族请到新娘家迎亲的六位能歌善说又有酒量的礼客。苗族人民重感情,轻钱财。青年男女相亲恋爱,女方不会索要男方的彩礼,姑娘出嫁也只带一些生活必需品。没有繁多的嫁妆,迎亲就不必兴师动众了。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早晨,“六亲客”身穿长袍,头围包帕,手持雨伞来到女方村寨,齐声高唱《娶亲歌》、《进门歌》,新娘父母闻讯便请人将“六亲客”迎进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