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措施与制度,从古代到现代是不断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性质从古代农业文明时期补救性质,向现代社会的制度化方向转变,社会保障范围从狭隘性、单一性向社会公共性、综合性转变,社会保障理念也从传统的注重社会整体和国家控制,到现代的强调个人权利和政府义务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工商管理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绍强 《东岳论丛》2000,21(3):71-7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中的私营工商业基本取自由发展的态势,山泽鱼盐之利采取放任私人经营、官取其税是此时期发展的主线。自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之后形成的国家控制工商业的理论──轻重论,成为其后历代封建王朝制定工商管理政策的理论基础。唐、宋时期,刘晏、王安石等继承传统的轻重论并有所发展,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政策进行修改,使之继续发挥了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的作用。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作用的扩大,轻重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逐步为主张发展私营工商业的理论所代替,中国封建社会由国家直接控制工商业的政策也逐步向官督商办的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3.
刘高林 《船山学刊》2009,(2):200-202
信用在传统中国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秩序,与传统的农业经济与身份社会达成和谐。但在现代以来,随着工商业经济和“陌生人”社会的发展,信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了断裂。这也是现代信用危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由于普通法的僵硬体制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英国法上发展出了衡平法制度,这也是神权、王权、贵族和法律阶层之间斗争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的兴起,大法官身份的世俗化转变,促使衡平法的管辖权逐渐发展起来,最终实现从"良心"裁决到"法律"规则的转型和发展,成为英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地考察这一制度的形成过程,可以为当前推进我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育率转变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人口学根据西方国家人口转变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生育率转变的标准模式,即经济发展是生育下降的唯一动因。本文在研究中国农村生育率转变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农村生育率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标准模式,即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的创新为生育率下降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表明中国农村生育率转变走的是一条计划生育与社会发展并举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6.
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晚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析许苏民从明代正德年间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到嘉靖年间的“商贾既多,贸易纷纭”,再到万历年间的“金令司天,钱神卓地”,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悄然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适应这一转变的过程,明王朝实行了一系列有限的改...  相似文献   

7.
郑东升 《学术探索》2008,2(2):98-101
北洋时期的宗教学校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宗教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宗教学校教育体系,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宗教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世俗化的人才,活跃在当时中国的政府部门、工商业、文教事业等各个领域。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急剧的变动。作为历史存在——宗教学校教育也给予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社会的八大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变动时期。这一变动的起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终点则将是整个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告别了对原体制修补、改良的阶段,也意味着中国社会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型的实质,是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型的内容,包含着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深刻转变,其中既有从传统到现代的一般共性,也有中国原体制造成的自身  相似文献   

9.
林滨 《晋阳学刊》2004,(5):99-101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也在开始形成与发展,它体现为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中国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村政治稳定的总体评估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目前正处于向小康目标迈进和社会结构转变之中。根据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农村在实现温饱以后的发展和结构性变迁是整个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瓶颈"时期。从经济发展看,处于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爬坡阶段;从社会变迁看,处于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阶段;从政治发展看,处于不稳定因素相对增多到趋于稳定的过渡阶段;从文化发展看,处于从落后愚昧状态到开放文明状态的升华阶段。在这一时期,农村发展和政治稳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走向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以小康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便农村政治稳定保持良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论清代华北乡村工商业的扩张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商业几乎是与农业同样悠久的谋生领域 ,因而它们在文明史中不是有无的问题 ,而是怎样发展 ,对城乡宏观经济的作用大小问题。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但其局限性在于偏重于城市范围之内 ,基本不与农村经济发生直接的联系 ,因而对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日常生产活动影响甚微 ,即使定期集市普遍存在 ,也不能改变这一判断。市镇和逐日市的崛起虽然有助于弥补前述的局限 ,但它们的不平衡发展仍不能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然而 ,华北农村的工商业在清代有较大的扩展 ,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有所调整 ,乡村中经商人口的比例增大 ,工…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春芬 《人文杂志》2004,(3):170-174
中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 ,而且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 ,农民数量大、素质低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制约因素 ,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它们不仅构成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而且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社会学角度 ,论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三农”问题 ,实现三个转变 ,即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3.
张磊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94-100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话剧开启了新的阶段,话剧叙事的空间场域呈现出从乡土社会到都市社会转变的显著特征.这一转变,既是对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呼应,也是对话剧艺术关注“人”的本体特质的凸显.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既能看到都市的发展与建构,也能倾听到女性作者的声音;而话剧中的都市图景,也以先锋戏剧、商业戏剧和主流戏剧等多种路径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0,(6)
有别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从察举到科举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使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名望这些在传统社会中结为一体的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选拔来实现,终于使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尤其在宋以后,"士大夫多出草野",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正是基于此,用"选举社会"的概念来解释从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结构的演变看来是有相当多证据支持的,比较符合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上的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理解。另外,比较起其他解释这一历史时期的概念,--例如侧重经济社会的"封建社会"概念和侧重政治上层的"官僚帝国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看来也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从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社会结构的观察角度,沟通了政治与社会、上层与下层。同时,"选举社会"这个概念还是一个最能显示中国历史文明所独具的特色的一个解释性概念。  相似文献   

15.
青年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是适应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是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这也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写照。不仅如此,青年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它影响着毛泽东的一生。今天研究这一问题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熊亚平 《学术研究》2012,(7):115-120,160
铁路所具有的近代企业和交通工具这一双重属性既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大规模的近代企业,又为农矿产品的大规模流动创造了条件,由此促进了沿线乡村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地理空间流动和职业变动。同时,乡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动和人口社会流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又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部分乡村地区居民逐渐向近代产业工人或工商业者转变,由村庄居民转变为市镇居民以至城市居民,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身的现代化。铁路由此成为影响沿线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上下曾出现过一次空前一致的政治局面,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总督巡抚到民间知识分子,变法维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清政府不再坚持洋务运动时期发展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的政策,而转向鼓励发展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恤商惠工”政策,这是近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改革举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如果这一历史时期的安定局面得以保持,中国的近代化步伐本不至耽误太多。可惜改革领导者人为政治运作的失误,使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招致挫折,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其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18.
王艳芳 《理论界》2003,(1):64-64
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拓展农村经济发展领域,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举措。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化过程中,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其中一部分在农村人口较集中的小城镇发展小工商业和各种服务业,他们对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部分走进城市,逐步融入了城市建设的洪流中,一些小型工业因势利导地到小城镇去发展,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是  相似文献   

19.
转轨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重构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由工农分供分治的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向城乡一元的农村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转变,也包括由重工轻农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向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转变。这是一项量大面广的长期工程,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国际经验、中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目标,确立系统改革与分步推进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 ,重商思想已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 ,并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清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规 ,刺激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同时 ,重商思想对资产阶级的形成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