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抗争与屈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情爱意识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副产品而出现在五四时代 ,它带来了爱情题材在现代女性创作中繁荣的局面。该文以爱情题材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家冯沅君、庐隐、丁玲、张爱玲等创作文本的研究 ,展现了现代女性文学爱情题材表达的多样性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女子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存状态 ,昭示女性在自我解放历程中的固有局限 ,心灵的真正解放仍然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女作家伊丽莎白·亚历山德罗娃-佐林娜是俄罗斯当代文学"三十岁一代"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她的小说虚实结合、风格独特,多以祖国历史和当下实际为背景,讲述当代女性与社会、生与死的故事,既有现实情节,又有魔幻桥段,兼具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欧美现代派文学的特质.以小说集《女反叛者》为中心,考察其创作中的女性主义主题和后现代风格,从女性与城市化浪潮、女性与生和死主题、象征和隐喻等后现代手法的运用诸方面加以分析,揭示其创作背后的道德诉求是由城市化浪潮下现代社会中爱的缺位所引发的对爱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整体与规范中的有限超越--十七年女性创作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女性创作同样处于"规范"中,但并非文学整体或历史的纯粹平淡部分.它拥有这一代文学中较多的一流作家.它淡漠社会性别意识,但并未使性别内涵完全消失.初期的女性社会动员题材结合婚姻家庭问题表现,契合"男女都一样"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转型时婚姻家庭变动.中期的女性成长主题,映照革命胜利历史与国家民族成长中的女性社会解放与成长.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多跨越题材"等级"局限,顽强表现了女性创作倚重"爱情"主题以及述写"自我"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辨能力和艺术欣赏力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是丰富而变化的,从早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写实到中后期的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及现代因素的现实主义风格,从对童年故乡农村生活的描写到对复杂城市中产阶级社会生活及矛盾的刻画,从单纯的外貌描写到描写复杂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等等。但她的创作有一个主题始终未变,那就是小说中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与诠释。并与女性文学结合,塑造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对道德主题的探索对女权主义文学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女性伦理在当时是具有先进性、预见性的,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5.
摘要: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情感的压制是西方作家的传统创作主题,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代表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延续了对现代工业文明下情感状态的思考。小说集包含的八个短篇小说构成了一张由孤独、荒谬和欲望其中又掺杂纯真在内的多重情感交织的网,以此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境遇。麦克尤恩的创作立足于当今英国社会现实,很好地体现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奥斯丁和张爱玲两位不同民族、时代的女性作家分别在《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从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丰富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征。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创作主题:爱情与婚姻,并都体现了作者对同时代女性生存地位的冷静思考与深切关怀。尽管伊丽莎白和白流苏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其不彻底性,但她们与男权中心的世俗观念的抗争体现了女性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病相报告》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主题误读。研究者们认为,文本书写了一桩生死不渝的爱情赞歌,并揭露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病相,其实作家的创作主旨在于通过对爱情的解读揭示人生的悖论,分析人性。造成误读的文本原因是史诗与人性分析的同时追求使表述发生了抵牾,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创作主体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向现代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转换过程中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抵牾和冲突形成了近年贾平凹小说创作与接受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奥地利女作家巴赫曼的广播剧代表作<曼哈顿的善神>自问世以来,备受争议.作者以其独有的女性视角,描述了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曼哈顿善神"摧毁一对虽偶然相识但疯狂相爱的青年男女乌托邦式爱情的全过程.运用互文性原理和社会心理学分析方法,解读了巴赫曼对传统爱情母题的颠覆,以期发掘巴赫曼现代社会爱情观的深层肌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平行研究角度分析萧红与曼斯菲尔德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异同。通过剖析中西方文化积淀、社会历史的异同,展示两位女性作家创作心理及表征的趋同性和差异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感幻灭感和死亡感以及作家的女性意识,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痛苦与焦灼。  相似文献   

11.
当代俄罗斯文坛涌现了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托尔斯泰娅、乌利茨卡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女作家。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否有必要将其从整个文学进程中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审视,引起了俄国文学评论界的热议。评论界先是整体上否认"女性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后转向对女作家创作艺术成就的客观梳理。女性作家笔下的童年、爱情、家庭等传统主题小说在当下人与人愈来愈淡漠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她们对日常生活的高度关注、对艺术细节的精雕细刻成为了当代俄罗斯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在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女性,她们坚持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结合莱辛几部有代表性的小说,从女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困境、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困境,以及爱情困境和身份认同困境几个方面阐述其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叶辛论     
对叶辛的知青题材创作进行全面评析。认为作家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现实。贯穿在叶辛作品中的思想是反对虚夸作伪、瞒上欺下,是反对不正常的徒走形式的社会政治生活,是反对不顾现状、光唱颂歌的反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子。文章对《孽债》的作品主题与爱情描写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评价与批评。  相似文献   

14.
与作家们喜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关,香港女性作家特别地关怀她们所熟悉的女性生活。由于香港在中国的独特性,香港女性作家笔下的那些女性人生对我们或许是有启发性的。香港女性作家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面对着女性人生的坎坷和困惑,香港女性作家以艺术的方式仿佛作出这样的回答:使女性成为女强人或把爱情作为商品。但这些没有使他们从生活和情感困境中真正地摆脱出来,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是一个是否能够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创作实践中,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坚持“女性主义”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沃克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双重压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建立起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艰难历程。《紫色》是其代表作。它从主题,姐妹情谊,两性和谐及叙事策略等方面彰显了艾丽斯·沃克坚定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浪漫是湖南现代话剧作家创作的一大风格,该风格的产生与湖湘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奇山秀水以及浓厚巫傩风尚的滋养与孕育下,湖南现代话剧作家或将丰富想象力投注于作品,通过非常态情节的叙述令其呈现出浓郁的传奇色彩;或借助爱情故事和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痴情男女形象的描绘,表达崇情尚性的情爱观。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湖南现代话剧作家笔下的浪漫还表现出集融地域文化与时代风雨的别样形貌特征,如直白抒发情爱欲望,表现主体精神自由“灵”与社会现实“肉”间的分裂与矛盾等。  相似文献   

17.
陈玉霞是20世纪小说创作"女性话语"成员之一。她在描写社会变革、时代风云时,总从女性自我支点洞察社会,绘出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科技女知识分子形象。她在揭示知识女性气质时,对女性生存的大环境,做耐人寻味的描绘。女性爱情追求和选择是陈玉霞的重要关注对象。她着力塑造集传统美德与现代风采于一身的新型女性形象,对女性命运进行反复咏唱、叠唱。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女小说家埃莉诺·达克的早期创作一直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为主题,展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妇女作家的觉醒和崛起.本文试图论证埃莉诺对于家庭中的女性这一主题的关注直接地并且深远地来自她同是作家的父亲道成尔·欧瑞利的影响.道威尔在埃莉诺童年时营造的文学气氛导致她自然而然的走上文学道路,同时,道威尔在女权问题上或进步或狭隘的观点叉成为了埃莉诺早期创作的矛头的直接指向.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代是一个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因此,作为现代文学发轫的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社会解放就成为其基本主题。丁玲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成长起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她沐浴着五四运动的光辉,浸染着五四文学的精魄,她对五四文学精神有继承也有发展。文章将从个性解放、女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三个方面来论述丁玲创作对五四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颓废而又毫无出路,挣扎来去,摆脱不了道德与金钱的双重枷锁,难以避免情感的悲剧.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也是女性文学的永恒主题--无非金钱与爱情.张爱玲与当代女性作家都没有解决女性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