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代中国在其发展政治参与和创建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始终受到政治谣言、政治牢骚、政治狂热和政治冷漠等非理性政治参与的严重掣肘。这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民主参与的程度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在实际调查基础上,从民主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方式、参与实效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和问题进行剖析,以期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参与能力,完善民主参与机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肯定合理利益动机、重视学生民主参与的作用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微博助力改变了中国政治生态语境。微博政治参与作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种新模式,加速推动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社会化进程,日益影响着政府决策。通过案例,解析了当代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过程、表征及原因,并从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四个维度提出了规范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是当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政治国家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公民参与不仅是其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政治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而高校党团组织在促进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公民参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本文从大学生公民参与的"两个领域"和"三个层面"对大学生公民参与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大学生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探析以高校党团组织为依托对大学生公民参与进行引导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浅析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推动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政治参与的特点是:整体参与呈加强的趋势,但缺乏理性;政治参与方式呈多样化的发展;更多的是关注民主最终的目标,而忽略了民主的渐进过程.青年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中坚力量,要重视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有效的行为投入。大学生非制度性参与属于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非常态",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有诸多消极影响,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兰州大学近500名本科生的实证调查,对大学生新媒体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参与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新媒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行为程度均低于现实政治参与,但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两者在客观影响因素方面存在差异;大学生的新媒体政治参与动机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但在总体上其对于新媒体政治参与以正面评价为主;此外,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新媒体政治参与健康发展,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和政府三方面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政治参与如何直接影响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实际并提出对策: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培育新型的政治文化;三是健全政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功能与内容的不断完善,它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愈发重要,而作为形势与政策课主体和未来社会发展动力的大学生,引导其合理参政议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主要存在参与政治日趋理性和功利、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方式比较有限等几种倾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指导思想、功能和作用、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都可以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培养当代80、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塑造其政治人格,完善其政治行为是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要责任。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角度上看,价值取向的迷茫致使其政治参与信念缺失和参与行为异化;政治心理的不成熟致使其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和参与行为的不理性;政治气质和政治性格差异支配其个体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的效率;政治能力的差异决定其个体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政治心理发展状况,有助于高校和社会在教育和管理方面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确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政治参与意识,养成健康的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政府承袭民国时期华侨参政的传统,尊重和保障华侨的参政议政权。但与此同时,新中国华侨参政议政权的维护和实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近年来,华侨可以"列席"各级政协会议,这是对华侨参政制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评论内涵丰富,仅将其视为政治斗争的需要失之简单。它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儒家的“大同”文化传统,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毛泽东这方面的思想既体现了他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意识,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意识。这充分表明,毛泽东确实堪称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社会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24年,国际妇女节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标志性节日。受政治环境和国共两党妇女政策的影响,妇女节庆祝在中国呈现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节日的庆祝,将广大妇女团结起来,以群体面貌参与社会生活,增强了妇女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作为节日,妇女节也成为政党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分配理论是理解不同经济学说的价值、伦理基础的关键所在。按劳分配规律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经济规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现了国家计划对劳动力与收入分配的严格控制。但按劳分配规律自诞生之初就蕴涵着导致自身崩溃的矛盾,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与中国的改革都是对这些矛盾的反应。中国分配制度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个体利益与权利的扩展,也就成为理解中国改革进程不可逆转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政治秩序新格局的形成中,媒体作用重大影响深广。这在当今亚洲均势博弈中尤为突出。媒体在这种均势博弈中,既起着“晴雨表”的作用,又是各方博弈的手段,同时还是博弈的内容之一。因此,我国媒体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维持亚洲均势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沿海沿江区域存在明显的城市化现象。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的研究成果甚少,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很不发达,加之那一时期中国政治长期动荡不堪,从而造成城市化统计数据的缺失或不完善,因而给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落后的民众文化素质急需提高,但经费的拮据、教育条件的短缺使冬学教育成为民众教育的首选。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建国后的冬学教育一度繁荣,为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和巩固人民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冬学自身的缺陷,冬学教育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范围来看,妇女比例制被世界上一半的国家普遍采用,以此来促进妇女广泛的参政议政。本研究着重对中德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妇女比例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在保障妇女参政权方面存在不足和差距,并根据德国的经验,提出完善中国妇女比例制的建议和对策:将妇女比例制写入宪法和党章;建立法律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民国肇造,“组党热潮”兴起。著名记者黄远生,依托新闻媒体,批判党同伐异,倡导两党政治,其政党观既颇为系统,又不失深刻,是民初社会众多政党言论中很具特色且重要的一种,值得认真整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