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冬学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因为这一运动上有政府机关的明文要求与具体指示,下有从"自愿"与"群众需要"原则出发,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而产生的灵活而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地方领导的深入群众与相信群众。这些经验启示我们,要切实践行群众路线,政府机关必须要有强烈的群众路线意识,相关政策中要有明确的体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结合群众的需要,且能促进群众的工作,领导必须深入群众并相信群众。  相似文献   
2.
采用词汇判断法对多词义多义词(如:twist)、少词义多义词(如:pupil)、多词义意义多义词(如:bark)、少词义意义多义词(如:court)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类似twist之类的多词义多义词和类似bark的多词义意义多义词比其它两类都有显著提取优势。由此推知,引起多义词提取优势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多义词有多个...  相似文献   
3.
在美学基本形态的表述层面上,因了康德哲学的因素,以叔本华的美学理论为枢纽,济慈的"两个房间"和王国维的"两个境界"可相互映照.因此,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比较来理解和阐释它们的涵义,而且在论及"两个房间"和"两个境界"各自内部的关系时也可将它们联系起来,互为印证.在浅层次上,济慈和王国维分别认为各"房间"、各"境界"均无高下之分;在深层次上,因了时代的作用力,他们又各自认为,"无我"实质仍为"有我","无思"终不免"初觉".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由文字学衍生的文本解构策略综合了逻辑思维和空间形象思维的观照因素。在参照鲁迅相关文字学修养的背景下,按照德里达的文字学解构策略,提用鲁迅散文作品《秋夜》标题中"秋"的古文字字形意蕴,可以在整体上生动直观地把握《秋夜》的文本旨意,体会到文学审美的意趣。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文字学修养中含蕴了甲骨文和《说文解字》示意于象、藏神于形的思想菁华,而鲁迅的美术表现力加强了他对文字形象的把控力。这体现在鲁迅的若干作品中具有言简意赅、形神兼备的审美特征。关注文学鲁迅和画者鲁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其文本诠释意义上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发展文化学意义上对鲁迅展开的多元视角研究。  相似文献   
6.
就劳动的积极意义而言,由于古典经济学家理念的影响,黑格尔的主奴理论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在"人——自然——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但就劳动的全面意义而言,黑格尔主奴理论以劳动的精神形态为基础,只承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却把人与人的关系对立于"恶的循环"体系中;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劳动的物质形态为基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异化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并在对立关系内部酝酿着消解"恶的循环"的积极力量——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完全和解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7.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严峻抗战形势下的陕甘宁边区,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战时特点,其中"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即是其特点之一.在抗日的大形势下,这一特点的出现有边区政府大力投入群众教育困难重重的原因,也有干部是群众的先锋的因素,同时也能达到中共发动群众,控制乡村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集中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小逻辑》,一方面使自己彻底地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内在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伊壁鸠鲁唯物主义传统一道,为其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落后的民众文化素质急需提高,但经费的拮据、教育条件的短缺使冬学教育成为民众教育的首选。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建国后的冬学教育一度繁荣,为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和巩固人民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冬学自身的缺陷,冬学教育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