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及其对20 世纪初中国戏曲变革的影响。指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在样式、题材、人物、情节与冲突、语言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历史走向,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实践经验和创作教训。他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成就一道,构成了梁启超这座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 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钟麒不仅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小说戏曲理论家,而且是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但是他戏曲创作与发表的情况长期以来一直鲜为人知。依据新发现文献资料,考辨王钟麒创作四种传奇的相关史实,并对王钟麒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观念之关系做一初步讨论,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与评价王钟麒及其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动画创作的现状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戏曲以开放的姿态,融合舞蹈、音乐、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综合体系。时至今日,戏曲仍旧以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国动画界根据树立本土动漫品牌的战略需求,也开始了对戏曲元素的挖掘与利用。戏曲动画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目前戏曲动画的创作仍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故应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果断调整创作思路,对戏曲解构式融入动画创作,对戏曲动画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进行全新的探索,创作出好看又有意味的中国戏曲动画,从而为树立中国本土动漫品牌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焦循与俞樾戏曲观的基础是性情说。以性情为根据,他们描述了文学、文体的发展脉络,戏曲则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从而使戏曲的存在获得了学理上的依据。二人又视戏曲为学问并进行研究,且俞樾的戏曲创作将知识学问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通过戏曲这一文体展示出来,体现出教育普及与救亡图存的倾向,在客观上拓展了戏曲教化的范畴,对清末民初梁启超等人的理论与创作起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国巍  杨经华 《殷都学刊》2007,(2):87-90,127
集句诗是勃兴于宋代的一种杂体诗,是盛行于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一种诗学游戏。然而这种诗学游戏在明清时代,却大量越界进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创作。这种现象曾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但从整个中国戏曲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集句诗与戏曲的全面融合,提升了戏曲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位,标志着民间戏曲迈向雅化、案头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在戏曲创作和改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明确树立了“情节可观”和“不甚奸律”两条原则,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戏曲改编理论。他的戏曲改编思想论和戏曲改编艺术论的建立,为以后中国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社杰出文学家、戏曲家洪炳文以传奇杂剧为中心的戏曲创作,以广泛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了近代戏曲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探索,反映了传统戏曲的重大发展和深刻的近代转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从而使他成为南社最重要的戏曲家之一,也是代表了近代戏曲史上最高成就的戏曲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播媒介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发展空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国戏曲电影作为民族记忆的一种方式,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载体,也是实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重要途径。在现代传播媒介下,戏曲电影的创作需与时俱进,在充分了解现代传播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传播优势对自身创作理念进行新构建,以此探索出一条未来戏曲电影的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学、文学诸方面多有建树的傅山 ,亦擅戏曲创作 ,因不见著录而未受人们的注意。其实傅山的戏曲创作自有特色 ,其《红罗镜》 ,借儿女之情抒发对清代官场的愤激之情 ,其艺术构思与《桃花扇》如出一辙 ,表现出傅山在明清变革之际可贵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延续与变异、形式批评的崇尚和反剧场化的艺术追求.这是时代思潮规训和文人戏曲评点家忽视戏曲综合性艺术的"类"特征二者合力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戏曲评点日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2.
黄霖认为,从经济生活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研究的基本路数,但过去被简单化、庸俗化了。今后的研究一是要与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各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是要与创作主体、文本、接受、传播等各个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文学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真正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王兆鹏认为,稿费作为一种创作目的而被追求时,能够刺激作家的创作欲望,促进文学的生产;当它作为一种额外的经济来源而补贴作家的生活时,它能够改善作家的生存条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风格。王毅指出,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或生动地再现官商的暴虐,或写经商者不可避免的悲剧以及对于清官、天道的幼稚幻象,淋漓着古代中国皇权经济的血腥气。张兵认为,经济生活不仅对于戏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戏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扩大戏曲的表演领域、调动演员的积极性、促进戏曲艺术水平提高、影响观众的精神生活。李桂奎认为,应加强从文本内部研究经济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个体的经济生活——“财色”——对小说叙事结构的统筹与调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李渔的戏曲活动总体上是以商业经营与赢利为旨归的.论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李渔出身和经历形成的商人品格、以出版为依托的商业戏曲活动、戏曲创作中鲜明的商品化色彩、李渔家班演出活动的营业性等方面来论述商业化的"治生"方式对李渔戏曲活动的影响,说明李渔的商品意识在戏曲活动中的谋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庄清华 《东南学术》2023,(2):208-215
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诗歌、小说以及山水画、文人园林等在空间艺术上的呈现方式,创造了作为场所空间的“物境”、作为意象空间的“情境”、作为诠释空间的“诠境”和作为幻化空间的“幻境”等四种空间类型。当然,在具体的戏曲作品中,空间形式常常是丰富多样的,作者往往综合运用多种空间类型的叙事功能,创作出多种空间形式相互叠加但又层层递进的复合型空间。戏曲文学这一意蕴丰厚的空间形式,与写意、灵动的戏曲表演空间相得益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文学观念在中国近代的引入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它大量吸收了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学说和哲学理论,以西方美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或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改造,或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寻找理论依据。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也表现出中西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清代戏曲审美风格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戏曲理论是对晚明时期已初显端倪的种种戏曲见解、倾向的发展。清代初期的戏曲风格理论,有苏州派作家以素朴为美,自浅见深的自觉的审美主张与创作追求;有李渔在理论上对文词与本色兼擅、素朴与华丽并美的系统论述;有洪、孔尚任走的与汤显祖比较接近的侧重华丽又兼有素朴的思路。清代中期,昆腔衰落,花部繁兴。这一时期少数有真知灼见的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如徐大椿、黄图等对戏曲风格理论提出了许多十分深刻而准确的见解。尤其是焦循,其戏曲审美风格论直逼中国戏曲本色素朴之美的本质,在中国审美文化传统资源中,最终确立了以自然素朴为美的文艺样式———戏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慧 《东岳论丛》2012,33(12):186-188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和话剧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相比,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曲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与戏曲自身音乐、舞蹈的审美并重,甚至后者超过前者,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8.
郭英德 《学术研究》2008,5(3):123-130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进而培育了文人戏曲家"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的创作理念,促成了独特的戏曲之道. (二)文学思维与戏曲叙述的生成.八股教育所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与戏曲叙述的生成有直接关系,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为戏曲的长篇叙事结构所借鉴,而其"代圣人立言"的文体特征造就了戏曲叙述的深层结构. (三)文学表达与戏曲语言的生成.文词派戏曲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是"以时文为南曲"的产物,更进一步看,则与戏曲家早年接受的蒙学教育有关,传统蒙学教材大都是整齐、对偶、押韵的诗歌,这种诗歌教育对戏曲语言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清文人士子经由特定的文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曲文学生成的催化荆,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戏曲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明清禁毁戏曲对戏曲生态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禁毁剧本剧目的影响是有限而隐性的;对演剧活动的禁毁则走向目的和效果的悖论;禁戒戏曲参与主体而屡禁不止;在禁毁与评赏之间,则反映了统治者对待戏曲的矛盾和困惑。禁毁戏曲与戏曲生态发展参差交锋、利弊相依,显示了官方文化政策的复杂性与封建文化的守成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不仅受到西方戏剧的明显影响 ,它还与民族戏曲传统有着深刻的审美联系。正是在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从相互碰撞、冲突到渐趋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中国戏剧家才从戏曲中继承了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 ,将“舶来品”的话剧逐渐创造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戏剧。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 ,而民族话剧的现代化创建 ,则是中国话剧借鉴戏曲传统的民族化创造的最根本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