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体现了不同阶级身份之人在法律地位和权利上的差别,使他们不平等地位合法地公开化。准确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须从亲亲和尊尊的角度出发,得出"礼下庶人,庶人有礼;刑上大夫,大夫用刑",以及礼与刑的等级性与阶级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必须彻底抛弃等级观和阶级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2.
礼与刑是西周奴隶主贵族维护其统治职能的权柄。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曲礼上》)则是贯穿在西周礼与刑中的最根本的原则。礼如同牧师,从道义教化的侧面去调整奴隶主贵族以分封、世袭、等级为内容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科关系;刑如同刽子手,从暴力刑罚的角度去维护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和奴役,它们成为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的两把利剑。这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最基本的含义。但是,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礼并非不适用于庶人,刑也绝不会放纵犯了罪的贵族士大夫。所以,我认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把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周礼与刑的实质。一谈及礼,就要涉及到宗法制度。它们相伴产生于原始社会。宗法制度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族属系统。那时,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不是国家强制力,而是具有很高权威的原始习俗。由这种原始习俗衍生而来的礼,则是用来调整和维持族属系统中尊  相似文献   

3.
从公元前475年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止,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的法律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了既不同于大陆法系,也不同于英美法系,而是深烙中国自身发展轨迹的一系列特征。笔者拟在下文中从7个方面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特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各个朝代法律状况也头绪纷繁,加之作者的学识水平有限,其论述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不尽不当之处望各位专家学者指正。一、礼法结合,礼刑并用早在奴隶制时代的西周,中国就形成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基本法律原则。说明礼和刑在封建社…  相似文献   

4.
《国风》中有大量的爱情诗,它们都与周礼有着某种联系。周代社会,“礼不下庶人”,所以民间自由恋爱较为普遍,出现了很多写恋爱、相思、欢会的诗;周礼强调“婚姻以时”,所以有一些写婚姻“即时”和“失时”的诗;风诗中的爱情悲剧,大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阻挠;弃妇诗,则是当时男尊女卑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5.
《政和五礼新仪》是北宋政府正式颁行的第二部国家礼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中国古代礼典传统,开创了“礼及庶人”的新局面,堪称古代官修礼典的典范。整部礼书的编撰过程和礼文内容都充满了封建社会礼仪教化的社会功能,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如宋徽宗的个人思想色彩,他甚至还予以亲自定夺。由于礼文内容不适合当时的民间社会,影响了礼书在各州县的推行,产生了许多问题,但是在当时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近百年的文化思潮中,"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古代文明,一直是作为负面认识进入学术视野的,在民间更被看作古代社会阶级压迫、社会不平等的关键所在.其实,这一古代政治文化的初衷有千古不磨的文明精蕴;只是在历时演变中先后被抛弃和歪曲,以至于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7.
裼袭礼与“礼不下庶人”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认为,裼袭礼在古代士大夫中是重要礼仪之一,但事过二千年,因衣饰之变,后人已无法理解裼袭之真实内容,因而也无法理解“礼不下庶人”的真实含义。清代汉学家读书多而仔细,且能别开蹊径,遂能比较完满地解决问题。江永、惠士奇都是清初汉学大师,有了他们的疏...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的情况在秦汉以后逐渐发生改变,原本施行于贵族阶层的冠婚丧祭诸礼日渐下移,到唐后期尤其是宋元时期基本实现了“礼下庶人”阶层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古礼中的丧礼也得到了复兴。礼制在宋元时期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士族阶层的衰落,以及士大夫复兴宗法制度和匡正世风的需要。司马光、朱熹、吕祖谦均试图在不违背古礼精神的前提下,对先秦丧礼礼制进行简化,以适应社会士庶礼仪文化的需要。相较而言,《朱子家礼》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北宋吕大钧等撰修的《乡仪》和元代郑泳撰修的《郑氏家仪》,则是民间依据古礼撰修家礼文献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国风》中有大量的爱情诗,它们都与周礼有着某种联系。周代社会,“礼不下庶人”,所以民间自由恋爱较为普遍,出现了很多写恋爱、相思、欢会的诗;周礼强调“婚姻以时”,所以有一些写婚姻“即时”和“失时”的诗;风诗中的爱情悲剧,大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阻挠;弃妇诗,则是当时男尊女卑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0.
贞观时期关于讳礼、婚礼、尊亲礼等的改革,直至《贞观新礼)的颁布,不仅使传统的礼制更加完善和进步,而且对贞观之治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贞观礼制改革后的礼的世俗化,使礼摆脱了“礼不下庶人”的桎梏,成为社会上人与人交往中所应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存在为嗣和不为嗣两类养子,人们分别称之为嗣子和义子。养子有来自于同宗和异姓之分,古代的礼、法都禁止士人以异姓养子为嗣,但这些规定却不适用于宦官。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与宦官在士人心目中的卑贱观念有关。可与之相参照的两个观念是“礼不下庶人”和“华夷异类”。  相似文献   

12.
根据以预防犯罪为目的的理性刑罚观,金融犯罪的刑罚设置理念应当是“依罪设刑”。我国现行金融刑事立法规定的刑罚体系基本适应预防金融犯罪的需要,但还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个人金融犯罪的资格刑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罚金刑规定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处罚单一。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对金融犯罪个人完善资格刑”、对单位金融犯罪“完善罚金刑”和“增加解散单位的刑罚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而不具备“礼失求诸野”的价值追求。孔夫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天下无道”,则庶人议政(道),才是“礼失求诸野”的本质内涵。从社会实践看,孔夫子晚年的开门办学传授六艺,特别是修《春秋》等活动为“礼失求诸野”树立了典范。处在世界轴心时代的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礼失求诸野”的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化开放,更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保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失求诸野”既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道统”文化对统治阶级“政统”文化斗争的理论基础,又是“道统”对“政统”批判斗争的武器。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礼失求诸野”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而不具备“礼失求诸野”的价值追求。孔夫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天下无道”,则庶人议政(道),才是“礼失求诸野”的本质内涵。从社会实践看,孔夫子晚年的开门办学传授六艺,特别是修《春秋》等活动为“礼失求诸野”树立了典范。处在世界轴心时代的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礼失求诸野”的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化开放,更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坚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失求诸野”既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道统”文化对统治阶级“政统”文化斗争的理论基础,又是“道统”对“政统”批判斗争的武器,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礼失求诸野”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卫风·氓》中“复关”一词,历代注家着眼于“氓”,说法各异。结合上下诗意与春秋庶人婚俗,“复关”应是诗中女子用以搪塞他人的隐语,当指“返回的媒人”。春秋时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现于庶人婚姻,是基于消解原始对偶婚影响、巩固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特定背景,有其进步意义。庶人婚礼的基本框架是“三礼”。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当时,风起云涌的奴隶起义,给黑暗、腐朽的奴隶主反动统治以致命打击,整个社会在大动荡,阶级关系发生急剧变化。这是一个旧事物死亡,新事物诞生的大革命年代。在千百万奴隶奋起造反的革命洪流中,代表新生产关系的封建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它公开向奴隶主阶级展开夺权斗争。这在政治思想战线上,表现为儒法两家的论争。儒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思想,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思想。“法治”与“礼治”的斗争是儒法斗争的焦点。“礼治”就是奴隶主专政。“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集中地反映了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奴隶主贵族享有一切特权,代代做官,荣华富贵;而广大奴隶只是被作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法哲学是批判型的。他批判使用的思想武器就是哲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庄子崇尚自然法,对人定法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庄子批判统治者的礼、法、德、刑,他也批判“圣者”,反对“人治”,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不过,庄子以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为武器,对统治者的礼、德、法、刑的批判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孔子重"礼",对周礼的迷恋近乎痴狂,但他对周礼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改和充实,一方面扩大了"礼"的社会基础,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限制;另一方面提升了"礼"的内涵,将"礼"与"仁"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了"礼"以"仁"的灵魂.基于对"礼"的重新阐释和改造,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研探出孔子重"礼"的原因:一是孔子认为"礼"为个体趋"仁"的必然途径和桥梁;另一是孔子认为"礼"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周礼是周代社会生活的规范,它既包括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制度,也包括了人们社会交往、婚丧嫁娶和饮食起居等日常活动的一系列详尽的礼节仪式。这里所要说的主要是人们日常社会交往中的礼节和行为规范所体现出的一些原则。在周代是“礼不下庶人”的,也就是说,这些日常社会交往的礼节主要是适用于士以上阶层的,即它反映的是周代社会贵族的风范。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礼节的原则在当时的社会交往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古礼今论     
一、古今社会制度本质的差异,决定古礼并不下及庶人(平民,老百姓),今礼则应该而且必须下及于庶人。公元2008年5月19至21日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中南海怀仁堂前举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参加的向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致哀的盛典,实为共和国真正做到礼下于庶人的最典型最有力的证明。二、上个世纪的"五四"运动以及"文化革命"对礼义之邦的古礼和相关礼籍的批判未免过分。古礼当中反映古代圣贤思想认识高度的精华,古礼和相关礼籍的认识与实践意义,不应一概否定。三、部分旧礼与相关礼制思想的翻新、改造或适度回归,是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值得注意的文明建设的成就之一,也可以证明礼义之邦传统文明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