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现代性体验是对现代生存意义的根本把握,审美是现代性体验最本真的形式,而其反思形式即美学思潮。前现代性的体验为崇高精神,由此产生了古典美学思潮。早期现代性体验为虚无意识导致的焦虑,由此产生了现代美学思潮。后期现代性体验为虚无意识导致的无聊情绪,由此产生了后现代美学思潮。但以解构主义、身体性为代表的后现代美学丧失了超越性,不能反思无聊的意义。美学的出路是超越后现代美学,以新的现代性体验建设新现代美学。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我国电视剧的艺术研究中,"审美现代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其中,现代性体验是审美现代性研究的逻辑起点;"春天中国"是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憧憬型"、"感愤型"、"回瞥型"是现代性体验的三种表现形态。就艺术研究而言,着意于审美现代性的现代性体验研究为分析和阐释"现代"这种审美新质预备了广阔的美学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深刻指向是人的一种"生活样态",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普遍遭遇了文化焦虑的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探索集中在技术理性异化危机、大众文化异化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异化危机中,他们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探索是对文化自觉的反省,是对现代性文化的重新建构。因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文化自觉的思潮对当代中国构建现代文化有着重大启示,这体现在要以益智、益心、益德和益生价值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场景下,人必须压抑实在界的意义叩问,拥抱现代性语言秩序,才能完成主体化过程。“主体”就是被文化建构起的大他者伪像,而真实的“人”则被湮没于现代性的喧嚣之中。主体化就是以对人的真实性的否定为代价。主体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创伤性经验,成为困扰现代人的“符号性账目”,构成了现代文学的主体诗学传统。因此,现代性文学就是现代人的文化体验史,也是主体对自我生存无奈的一种窥视。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根本维度在于传统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去神圣化而转向世俗生活,政治、经济、包括科学都开始了围绕人自身的利益和幸福服务的目的。造成这一价值翻转的根源在于现代政治对自身的不同理解,本文对开辟"现代性第一次浪潮"的托马斯·霍布斯进行现代性发端的分析,说明现代政治哲学不仅明确拒斥了古代超验自然法传统,而且通过建立现代自然权利论体系,完全彰显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为启蒙哲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性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内通过对现代自然权利论的重构论证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来探讨中国现代性问题,对中国现代性生成、中国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关联能够达成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6.
姜峰 《学术探索》2004,(6):107-1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沈从文的创作中对生存经验的复杂关照和对审美体验的丰富传达 ,使文本具有一种新旧杂陈的繁复的美感内涵 ,建立起审美主义的多重视野。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小说 ,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二为一 ,其现代性借民族性来实现 ,民族性在现代性中获得存在的理由。他的存在意义在于 ,对中国的现代性选择而言 ,是一种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规定性,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生存样式。如果把现代性作为价值观念来考察,那么其具有启蒙定向。启蒙既体现在个体自我的觉醒,也体现在民族国家的确立。近代以降,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性建构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境遇中,一方面,重申启蒙以促进个体自我的觉醒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迫切任务;另一方面,培育市民社会和国人的公共精神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8.
杨春时  朱盈蓓 《中州学刊》2007,1(2):230-235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五四”以前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滥觞阶段,形成了三种倾向: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古典主义,反思、超越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这三种文学潮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也影响了“五四”及其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建勇 《江淮论坛》2012,(5):100-104
现代性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歧义纷呈,莫衷一是。究其根源,从纵向上看,就在于现代这个概念其主要内涵是属时的,处于动态之中;从横向上看,在于相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由于发展程度迥异,各自处于不同的情形之中。因此,现代性这一现代或现代人的性状,就是动态中的连续的点状,犹如一连串不规则的省略号。尽管如此,现代性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核却是一定的、不变的,这就是新与旧的对照,并从时间、价值、存在、对立等向度上表现出来。而思想上的现代性概念,更是思想家们依据现代性的性状所提出或设想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阐释原则.其根本立场就是“我们要现代”。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存在十大问题:(一)漠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多重难堪及其回瞥与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二)淡漠了边缘文化存在的必要性。(三)无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极端态度。(四)缺乏对西方现代性之悖论性与自反性的理解。(五)缺少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的考察。(六)对审美现代性作了狭义的曲解。(七)忽视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与操守。(八)对民族化与世界化之关系做以化约化处理。(九)对反传统的极大误解。(十)急于建构一种十全十美的圆满的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认为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对手,因为艺术是社会反题,而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即前者反抗着社会,后者维护着社会。艺术之所以痛斥大众文化,不在于后者威胁着艺术既有的神圣地位,而在于大众文化加剧了人的异化,阻碍着现代性的进步。阿多诺这种思想的二重奏是"无调的",即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始终是不和谐的,因为阿多诺强调艺术的自治而悲壮的"晚期风格",其实这种"无调"中贯穿着一个宗旨:对人的深切关怀,即这是一个有调的无调式二重奏。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视角来透视和检讨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命运,无论对于深化辩证法研究,还是推动中国现代性课题的探讨,都是十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辩证法在近代思想史上是作为现代性论证的人文解放叙事而产生的。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后,它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内在关联,辩证法解释模式在当代中国哲学中的演化,表现着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性建构认识的变化与深入。但面向未来,批判性地反思辩证法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中所蕴含的总体性逻辑,是辩证法研究必然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赛伯空间、虚拟现实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体现了技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但它们背后有深刻的文化成因。沉浸性是虚拟现实的本质属性,是当代技术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交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当代网络文化的困惑,也体现了现代性的核心基础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批判——关于现代性的几点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富 《河北学刊》2007,27(4):18-23
鉴于人们在"现代性"的名义下谈论的具体内容或对现代性的潜在理解多不相同,为了能够认真对待所谈论的现代性,以及有效地展开对话,本文根据语言实践中对"现代"以及相关术语的实际使用,详略不等地揭示与考察了"谈论现代性时"所涉及的一些前提性问题(主要是和现代性的实质、类型、评价有关的前提性问题),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15.
靳凤林 《河北学刊》2005,25(1):106-111
所谓现代性,主要是指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类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秩序转型。它以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理性作用的张扬和肉身美丽的凸显为主要标志。致使这一现象得以生成的精神动因是人类生死观由前现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而这种生死观的转型与变异又与现代人超拔"现在",贬抑"过去"与"将来"的断裂性时间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新型现代性及其在中国的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互构论主张的新型现代性,既与旧式现代性不同,也与后现代性划清了界限,它较好地把握了当今越来越明显的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世界潮流,因而是有生命力的。新型现代性在中国的前景无可限量。  相似文献   

17.
张志忠 《晋阳学刊》2009,(3):96-104
与卡林内斯库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不同,米兰·昆德拉提出的“欧洲小说”观念,是以审美现代性对抗“资产阶级的现代性”的源头所在。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对资产阶级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和对审美现代性立场的坚执中产生的反省,阐述了他独特的“欧洲小说观”与审美现代性起源新说。他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以审美现代性的态度,审视和评判现代生活,深入地考察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一系列现象:媚俗,舞者,轻与重,快与慢,记忆与遗忘,革命、鸟托邦与抒情姿态,等等,犀利地揭示出其中的现代性悖谬。  相似文献   

18.
吴武洲 《云梦学刊》2001,22(6):63-64,76
“现代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其理论内涵一直无法界定。学术界对于“文学现代性”的讨论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与时尚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国后27年文学现代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世连 《齐鲁学刊》2003,1(6):42-46
建国后27年文学是否具现代性的问题是近几年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否定论者把个体人性价值作为文学现代性的唯一标准,并将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解放与个性解放完全对立起来,从而认定现代性断裂的观点难以让人接受。文学现代性应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以具有内在联系的多种形态存在于27年文学之中。个性主义作为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压力下也顽强地存在于一些政治化文本的潜在层面,留下了难以擦抹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作为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独立性和自由的追求。当我们把这种追求与男性精神相比较时,会发现现代性与男性精神不谋而合!但另一方面,在现代性遭遇困境时,男性精神也随之面临困局。可以说,现代性蕴涵了男性精神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