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对于人都是一样的,但生命的价值却各有不同—— 有的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死了,却永远活着。 有的未老先衰,有的老而弥坚。 占今中外,这都不乏其入。 但能创造生命奇迹,105岁的高龄还怀抱鸿鹄之志,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昼夜操劳的,在这个大千世界上,我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山西孝义市政协名誉主席、私立五爱学校董事长兼校长侯佑诚。  相似文献   

2.
格言警句     
《可乐》2008,(5):76-76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我不能说我不珍惜这些荣誉,而且我承认它很有价值,不过我却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法拉第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终身不懈的追求。——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3.
声音     
如果女人不存在,世界上所有的金钱都将失去意义。——船王奥纳西斯生前有言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横幅人有三图:一图工作舒服,挣钱多少无所谓;二图能被重用,钱少也认了;三图高薪,累点就累点。  相似文献   

4.
格言警句     
《可乐》2007,(11)
学习earn学习不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屠格涅夫我活着为了学习,学习并不是为了活着。——培根必须学习再学习。可学的东西真是包罗万象,人们为你们积  相似文献   

5.
生态视域设置了过去凭啥活着、现在怎样活着、未来如何活得更好三个时段的维度问题,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散文体和韵文体结合,对于族群起源有着自身特有的生态想象;活态仪式的善待万物展现了和谐的生态实践;诉求自由、探求真知为未来向好的生态建构——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诗意生活感性的、审美的呈现为民间文学的艺术创造,以其特有的神话、传说、歌谣、仪式等成就了稻作文明——“那[na^2]”文化生态叙事。  相似文献   

6.
素食的滋味     
《北方人》2007,(12)
如果我不去苏州西园的素菜馆,我绝不会知道素食的妙处。在此之前,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很想知道吃素人的心理。不论他们由于信仰由于慈悲或由于健康的考虑,难道每日面对肉香他们就真的不为所动?人活着却没有肉,那活着还  相似文献   

7.
名言警句     
《山西老年》2012,(1):29-29
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么罕见难得,但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贝弗里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相似文献   

8.
脑筋急转弯     
《新少年》2011,(5):33-33,23
1.为什么一瓶标明剧毒的药对人却无害?2.一只鸡,一只鹅,放冰箱里,鸡冻死了,鹅却活着,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信念的力量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国女消防员,在一次救火中被车子弹了出去,身体滑进了一辆两吨重的车身下。情形很惨,她的内脏被挤了出来,盆骨大腿粉碎性骨折,浑身上下支离破碎,然而在她昏迷前,只对医生说了一句话:“让我活下去。”现在她活着,历经了几百次大大小小的手术,有过无数次与死神的碰触,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只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她。我要活着——这便是信念的力量。有的人认为信念是一种精神,是支持自身行动的力量。人从出生开始,这种信念便逐渐牢牢嵌入脑中——活着,努力地活着,更好地活着。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活着》展示了一份活着的执著与精神重量;从一个对立的角度,发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与自我的脱落。《活着》是对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种艺术阐释,也是一种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在古老的巨野县城东郊,327国道北侧,崛起一个占地50亩,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集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冷藏厂、技术服务中心,物资供销部于一体的私营综合养殖龙头企业——东昌综合养殖公司。舞动“龙头”的人就是东关居委会青年民兵排长——陈华。今年35岁,前些年,他购买了两部汽车跑运输。由于他服务态度好,待人真诚,信息灵活,积累了一笔资金。按说他应该是志得意满,他却陷入了沉思:人活着难道只是为着钱?他  相似文献   

12.
诗魂,这样孕育产生——《有的人》探魅崔石岗臧克家的哲理诗《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写下的第一首诗,也是一首登上了高峰的诗”①。它以深邃的思想力量和隽永的艺术魅力叩击着读者的心灵。这首诗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两种人的描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虽然故事简单,但主题内涵却深刻而丰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从"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追问"和"对人性的展示"三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主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直指人的内心,叩击人的灵魂,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力,体现出作品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那子 《北京纪事》2010,(7):74-76
很多含冤而死和死因不明的人,无法面对活着的人,讲述死亡的过程。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法医能够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破译死因密码,面向法庭,真实地转述死者的死亡信息。 ——王雪梅  相似文献   

15.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 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  相似文献   

17.
兵团故友     
《新天地》2007,(3)
记得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这些故去的兵团战友属于后者。一我刚返京上大学时,常收到战友来信,每次总是异常兴奋地  相似文献   

18.
死亡重击下的生命承担与温情救赎——余华《活着》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是余华创作转型后第一部描写温情对死亡和苦难的救赎的长篇小说,接踵而至的亲人死亡无疑带给主人公福贵极大的失落、痛楚和遗恨,但主人公最后仍然能安适地活着。这部作品说明了人与命运的关系在于承担,死亡重击的考验让生命更为丰厚、坚韧;人要好好地活着,才能获得生命的尊严和温情的慰藉,才能超越死亡,获得救赎。  相似文献   

19.
母爱无敌     
周海亮 《今日南国》2007,(16):50-51
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千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的恩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最大的悔恨莫过于此!不要等到自己"年纪一大把"了,才突然醒悟要孝敬养育自己的人,要回报栽培自己的社会!活着,人就要有良心;活着,人就要有孝心——自他考上大学,就很少回家。五彩迷离的城市生活让他眩晕、痴迷、幸福、不知所措。他拼命学习,只为城市能够将他接纳。最终他真的留在了城市,并目通过贷款,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宅。婚礼是在乡下举行的。母亲没有来过城市。婚后好几年,除了春节,他从来不曾回过老家。儿子想奶  相似文献   

20.
(一)人死不能复生,但您却永远地活着。(二)翻开历史的书页,泛黄的文字在抖,百年沧海桑田。从单薄的十多人小组到几百万坚不可摧的大军;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大江南北的燎原之势,从大渡桥冰冷的铁索到跨越滔滔的长江;从黄洋界的炮声到百团的胜利到天安门的宣告,这气惯如虹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