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小津电影"是日本电影史上的奇迹;是传统性与现代性唱和的典范;也是日本电影研究中恒在的课题.以"小津电影"的代表作<晚春>和<东京物语>为对象,考查"小津电影"的风格特征.民族性与现代性表征等指标,揭示"小津电影"的发展演变与审美魅力是"片论"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2.
数字特技对电影的长驱直入,使传统特技对电影的作用由"缝缝补补的针"变为"开天辟地的斧",并且对电影本体论进行了解构.数字特技使电影的本性--"奇观"得以彰显."奇观"的高难度极致状态有令人振聋发聩的美学效应,又具有"语言叙述"的叙事功能,更有象喻与点题作用.奇观与虚拟美学血肉相连,符合并满足消费时代的受众需求.所以,数字特技对电影本体论貌似颠覆性的解构实质是革命性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国内受"欧陆传统"电影理论的影响,电影语言学或电影文化学代替了电影学的研究,理论的滞后和实践的活跃矛盾重重.一方面,巴赞理论只是起到奠基作用,其非系统性和时代局限都有待再阐释;另一方面,创作界推出的轰动全球的科幻电影史诗巨作<阿凡达>对电影媒介特性进行了完美展示,客观上要求理论界对此予以回应.在"英美传统"中的认知理论回归电影本体研究的背景下,分析电影<阿凡达>的空间拓展和形式美学,以期重返巴赞"实在"论研究.继续经典电影理论的追问.同时从创作和接受两重视角建构的电影媒介特殊性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明星公司主要代表了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戏人电影"的创作倾向和潮流,文华公司则主要代表了更加注重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此也更富于艺术个性的创作倾向和潮流."文人电影"与"作者电影"具有较多可比性,其艺术上的异同及其所体现的艺术规律,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正显示日久弥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极一时的张艺谋电影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关于张艺谋电影的论争既为这道风景线增添了颜色,更开启了关于张艺谋电影作为文化现象的探讨.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武器,解析了张艺谋电影所开创的文化"中间地带"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第五代"电影作为从我们民族文化"原点"上绽放的艺术花蕾,标志着中国电影现代性的崛起.在质的意义上,它体现了由一代又一代中国电影人高擎着马拉松式的"文化火炬"所实现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但是,在我们的学术界却存在着一种所谓"后殖民"或新左翼激进文化批判的话语,对张艺谋和"第五代"电影给予了种种否定性的"盘点".这类"盘点",貌似激进,究其文化立场却退回到了前新时期式的保守状态,对于"第五代"电影给予了根本性的解构.本文则以史实为据,对于上述形左而实右的论点提出了质询和驳难.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化战略思想和学术研究方法,"第三极文化"理论可以在中国电影研究领域开辟一个具有广阔生长性的学术空间,指导对中国电影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并积极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文章以"第三极文化"理论为参照,梳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进程,并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考察,思考关于中国电影在文化自觉表现上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一部<疯狂的石头>在国产电影的湖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小成本电影.2009年,一部<疯狂的赛车>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众所周知,一部影片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合舷力的结果.由于两部影片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它们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因此本文试图从影片文本出发,通过对电影故事中的狂欢精神、电影语言的借鉴手法的分析,探究影片在游牧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出的独特魅力,并揭示出中小成本电影在后现代语境下多元共生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剑:中国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及其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座展现中国古代各类兵器的"军事博物馆".从刀枪剑戟到长鞭棍棒,武侠电影中无不俱有.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它们不仅是杀人的利器,而且还是武侠电影中印证人物性格的重要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置人于死地的利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被人所用的工具,武侠电影中最顶尖的制胜之宝是人的精神力量,最锋利的杀人武器是看不见的心计--它比所有看得见的兵器都更锋利、更危险、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11.
"游戏化"电影改编与"后现代"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化"的电影改编是当前大众文化思潮和现象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它与社会文化转型、消费文化繁荣和影视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也与日益明显的"后现代"思潮有直接的联系."后现代"不管作为一种理论或文化运动,反传统、反权威和消解精英文化一直是它们共同的精神内核,而日益走向大众文化和民间生活.在文化工业和商业法则的机制中,"后现代"的可视性特征更是与现代影视创作生产结合,使电影的商业性和文化商品特征格外突出,精神层面也体现出大众文化中无深度、平面化和游戏性的特质,导致了电影或影视活动中对经典(正统)作品的游戏化改编改写.  相似文献   

12.
以第五代为核心的中国新电影在1980年代辉煌崛起,构成了新中国电影从极端政治化向高度商品化转型的理想主义阶段,造就了人们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基本想象。利用突出意象造型的现代主义电影语言,第五代电影缔造了新的电影神话、主体神话和家国神话,成就了其在文化大众化、商业化过程中的先锋身份与经典地位。第五代电影的崛起与陷落,表征了1980年代的新启蒙话语的悖论:启蒙与神话、先锋与媚俗、自由与禁锢的二位一体。追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历史转折,重估第五代电影的文化价值,见证一个启蒙电影神话的兴衰起伏,可以更加辨证地理解、分析当代中国电影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可能。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与电影语言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影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电影语言经历了蒙太奇理论的诞生、声音的运用、色彩的运用、长镜头理论的出现等主要变化,这些变化都引发了电影的影像和叙事表意手段的深刻变革.数字技术拓展了电影的造型手段和表现领域,促进了电影制作理念和方法的变化,但是从建设电影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并没有直接导致"电影语言系统"的建立,没有促使电影语言的语法实现根本性的超越.数字技术的运用给电影语言带来的是一种"局部的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15.
仪式思维是反对二元对立模式、强调"中介阶段"的反结构主义新型思维方式,它具有"过渡"、"模拟"和"无神话的仪式"三大特征.近期中国先锋电影在仪式思维的影响下,运用反结构隐喻的方式阐释性、死亡和世界等人类生存状态,使中国先锋电影产生一种深刻的话语嬗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影理论论著论文在中国被译介并产生影响。电影史论方面:60年代就在中国"内部发行"的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正式出版,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沟口健二的世界》、《上海电影港口》、《中国电影百年》等文发表对中国电影的指导意义很大,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用历史比较方法进行电影研究的成功尝试具有普遍意义。电影导演方面:山本萨夫的《电影制作的实际》对刚进入电影学院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山田洋次的《素材与剧本》指出导演和编剧一样需要有源于生活的创作"冲动",大岛渚的《日本电影的形势和主题》对画面以及蒙太奇的强调给人启发。在电影编剧方面:田板启在中国所做的系列讲座提出电影观念问题,新藤兼人的《电影剧作中的改编》讲述如何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脚本,野田高梧的《电影剧作结构论》中谈到"事实"和"真实"的区别很有见地。在表演艺术方面:山田五十铃的《演员的直觉与训练》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浓厚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兴趣,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模仿对象。对于刚刚走出"文革"的中国电影来说,这些电影论著论文往往以自己的电影实践为例证,真正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数字技术对电影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数字化技术进入电影制作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对电影的技术和艺术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电影语言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进入在镜头的性质、技术维度和叙事语法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和颠覆.数字技术的介入也对电影语言产生新的内涵与意义,它分别从"物化"生存、"物态化"存在和媒介技术特性等方面对电影语言进行了拓展与创新,使电影语言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者论”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特吕弗的说法,提出"电影作者",就是为了强化导演个性,把导演个人的理念与设想带进影片之中。"电影作者论"随着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而得到扩展。在其后的传播过程中,"电影作者论"成为了一种电影的批评方法或策略;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电影理论;嗣后更成为了一种电影历史研究的新角度。但将"电影作者"当作导演是电影单一作者的等同概念,同样遭到了理论界的质疑。"电影作者论"自被提出开始,始终是从其与文学作者的相比较中来展开概念和含义阐释的,并没有认识到"作者论"对电影的这种历史性意义,因而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果。显然,"电影作者论"的真正含意与意义一直未被发掘出来,甚至出现歧义。"电影作者论"表面上将电影导演视同为文学的作者,其背后揭示的却是对电影性的确认: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发明,从娱乐的"玩意儿"到叙事的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经过近60年的历程,才使发明电影的人类真正认识到电影的本体特性,将电影真正从西方以文字阅读为中心的传统中彻底解放出来,还电影的影像本位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好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电影艺术的终极命题。"三种电影"的概念及一套标准可以试着探讨当代中国电影史和电影批评方法。"通俗电影"以娱乐宣泄、满足好奇梦幻、疏通道德情感为功能;"社会电影"以经世致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集体意识为使命;"探索电影"以形式实验、叩审人生哲理、揭示社会问题为追求。在当前中国电影多元并存、分化互渗的格局中,笼统区分优劣高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真正确立电影功能"多元分工意识",分清电影批评标准,给予电影以"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的定位解析,才能有效过滤无序争论,从学理思考的源头上减少率性粗鄙的攻讦谩骂。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作品的特殊光晕(aura),解释他何以能够凭保守的姿态赢得普遍的赞美。希望在解读了小津电影的根本情节、主要色彩和精神结构后,能够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小津何以不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