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干旱是甘肃省最常见,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十年九旱”之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我省干旱灾害更加频繁,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成灾之重为历史所罕见。据统计,1950年~1989年期间,我省农田年平均受旱面积8326万亩,占农田受灾面积的552%;进入90年代以来,旱灾大有增长趋势,1990年~1996年,年平均受旱面积为1357万亩,占受灾面积的584%。干旱不仅给我省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危害,而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干旱气候的特点和区域划分甘肃地处中纬度大陆腹地,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全…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呈现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一些短期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并已引起了各民族自治区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说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内蒙古自治区为观测点,建立模型,选取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测内蒙古自治区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即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3.
防灾减灾,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持续发展影响极大。据前美国科学院院长、总统科技顾问普雷斯教授统计,全球70-80年代的各类自然灾害,已造成300万人丧生,8亿多人生活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我国1994年1-8月统计,受灾面积7.2亿亩,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中,成灾面积4.1亿亩(旱灾3亿亩、水灾1.1亿亩),损失近170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复杂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生态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特征。据统计,20世纪已发生的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中,有一半发生在我国。在过去22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了1600多次大小水灾,1300多次大旱灾。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相似文献   

5.
基于山东省2000-2011年间17市面板数据,探讨了本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动特征,尔后构建耦合模型,对二者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逐年递增,呈协调发展趋势,但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市域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变动差异.  相似文献   

6.
分析海南省2000-2012年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入境客源的变动和外汇收入;通过使用亲景度研究了不同客源对海南的偏爱程度;使用竞争态指标分析了海南省入境客源市场的竞争格局。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海南省的入境旅游发展迅速,13年间经历了2次大的起伏,在2003年和2009年出现2次低谷,在2007年和2011年出现2次峰值;(2)对海南省旅游偏爱程度较高的是俄罗斯、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3)13年间,海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明星客源市场是俄罗斯;金牛客源市场是香港、台湾、韩国、日本;(4)未来几年,海南省最重要入境客源是:俄罗斯、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  相似文献   

7.
一、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变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所占的比重高达97.6%。其人口婚姻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对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甚至对新疆人口婚姻状况及其变动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自1949年到2000年。新疆人口由433万人增加到1846.26万人,增长了3.26倍,年均增长6.4%,少数民族人口由1949年的404.2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096.49万人。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3.36%。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山西的旱涝等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位于黄河左岸,黄土高原东部,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带,境内山地丘陵破碎,沟壑纵横交错,植被森林遭历代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降水量不适农时,在空间及时间上形成“旱中有涝,涝中有旱”的特点。降水难以充分利用,农作物经常遭到旱、涝、风、雹、霜、虫等灾害,兹将明代到清代道光二十年(1368———1840)期间,全省性旱涝及相应的农业收成关系按年列表如下:从上表可知,明清时期的山西,大体8年左右大旱一次,其中在明代的276年中,就大旱44次,平均每6年一次。如果把部分地区的旱灾加上,几乎是十年九旱。旱…  相似文献   

9.
从有关桂东北农村的实证性材料入手 ,揭示 2 0世纪上半叶该地区农户经营项目两次较为显著的变动趋势 ,分析这两次变动趋势的具体特征。同时 ,以此为长视角从一个侧面透视整个桂东北区域农村的经济演化。  相似文献   

10.
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回顾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07年间的最低工资水平就业效应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低工资的提高并没有造成就业总量的损失.国有集侉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这三大不同性质经济体的最低工资就业效应性质不同,外资经济呈现负效应.制造业、餐饮业和建筑业三大行业的最低工资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建筑业呈现正效应.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都市区作为重庆经济的核心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对人口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而人口就业将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劳动力供求变动趋势十分重要.为此通过模型运算,对2000-2020年的都市区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的供求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2.
转轨时期我国粮食生产量的波动及其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在转轨期间,引发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有粮食播种面积的大小、粮食每亩平均 产量的高低、自然灾害成灾范围的多少、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 等诸多因素。但我国近半个世纪的粮食产量波动情况表明,引发粮食产量大起大落波动的主 要因素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因此,为了防止我国粮食产量大起大落的波动,国家必 须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注意政策变动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3.
一、“八五”时期,广东应基本稳定现有产业结构 1.广东现有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水平不宜急于大调整。近10年来,广东三大产业劳动者人数构成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而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却是扭曲的:第一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9.9%下降为1988年的27.8%,降幅为7.0%;第二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6.4%下降为1988年的40.4%,降幅为12.93%:第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上升为1988年的31.7%,升幅为33.76%。而三大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同时期内的变动幅度是:第一次产业降幅为27.12%;第二次产业升幅为80.36%;第三次产业升幅为70.04%。由上可见,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引起了产值比重的微小下降;第二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上升而产值比重却反而下降;第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  相似文献   

14.
乾嘉之际社会经济衰微,天人观念下的官赈独尊陷入困境,统治者对捐廉助赈犹疑不定。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南发生受灾七十余州县的大旱灾,民变继之,合省各级官员两次捐廉助赈得到皇帝默许与支持,并在以后作为各地官员捐廉助赈的成案,推广至全国,渐趋常态化。这一转变肯认了捐廉助赈的作用,开启了清代中期荒政施赈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传统荒政的近代转型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非凡成就,但地区差距显著.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探索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新趋势.利用泰勒指数与基尼系数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形成结构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1)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总体上以1990年为时间拐点,呈现"U"型变化,但是2003年后又呈现缩小趋势.(2)东中西部地带之间的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后已经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3)第二产业的地区差距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主要因素.贡献率维持在50%以上,但其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地区差距正演变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6.
中央提出:种植业用地以深度开发为主和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事实表明,这“两个为主”的方针,同样也适用于新疆。主要根据有: 1、新疆耕地现有85%即700万亩休闲,复种指数1990年为96.5%,比全国少58.6个百分点。目前搞农业生产当然应首先充分利用现耕地,包括大力提高其复种指数。如果到2000年休闲面积减至400万亩,农作物复种面积由1990年的528万亩增至800万亩,大约就可节省相当于开荒造田560万亩的20多亿元投资。  相似文献   

17.
一东莞县桥头公社桥头大队邓望成生产队,地处东莞东部,与惠阳、博罗县接邻,属丘陵地区。这里是东莞县的老灾区。全队有二十七户,一百二十三人(其中劳动力五十二个)。耕地二百一十一亩三分,其中水田一百一十一亩(有二十七亩是单造田),旱地八十九亩,自留地十一亩三分。解放前,这些耕地不是高旱的坑田、冈田、梯田、段田,就是受涝的低洼湖田和埔田,一个星期不下雨就成旱灾,下雨三天就汪洋一片。低洼的湖田和埔田更是十年九不收,往往是一年下几次种,插几次秧也没有收成。解放前在地主阶级残酷的压榨下,人们过着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饥寒交迫生活。许多农民在插完秧后就不得不出外做苦工,或到香港为资本家搬煤灰度日。过上灾年,更是饿殍充途,流离失所。解放后和土改后,特别是合作化后,这里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但粮食亩产也只不过在五、六百斤左右。人民公社化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1988年底人口已增长为4169.85万,比1949年的2083.07万人净增加了2086.78万人,39年间人口翻了一番还多,平均每年净增加53.5l万人。我省人口增长呈现三个高峰:1952年至1958年是我省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7年共增加401.1万人,约相当于增加挪威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57.3万人,年递增率高达2.5‰;第二个高峰是1962年到1971年,10年间共增加756.7万人,相  相似文献   

19.
李喜霞 《兰州学刊》2011,(1):140-143
文章通过全面调查历史文献,针对现有研究未能给予关中水灾以充分重视的缺憾,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晚清关中地区水灾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晚清时期关中水灾频仍,呈周期性分布,且有不断加剧之势;水灾区域分布很不平衡,渭南地区最甚;然1852—1876水灾平缓年间,水灾旱灾交替出现,其交替期最初为十年左右,后转变为两年左右。究其原因,19世纪以来的西北地区气温进入寒冷时期是水灾出现的自然原因,而政治格局的动荡使水灾呈现更为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广东农业生产结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突破了长期存在的“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格局,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结构.下表反映了广东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情况,到1990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低于50%.其结构变化值,1949—1978年29年变化只有19.2,而1978—1990年12年变化却有37.8,说明了改革开放期间结构的剧烈变动.在这一变动过程中,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亦由1978年的68.4%降至1990年的46.1%,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93.7%降至67.7%,分别降了22.3和26个百分点,反映出在农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