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研究,均认为当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以后,也就是在实现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不存在了。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恩格斯也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商品生产是私有制的产物、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基础的观点,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认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他们对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的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产生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一定的社会分工(指一定的奴隶般的社会分工)与一定的所有制(指与一定的奴隶般的社会分工相联系的所有制),不论是私有制,抑或是公有制,是一定的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每一个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生产之外,必然存在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生产;在公有制的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可能产生或保留私人商品生产;在私人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可能残存公有制的商品生产;还可能出现介于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不同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商品生产,即既不同于小商品生产,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发展缓慢,而且有危机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虽然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②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经济。其实,商品经济的基本内容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两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商品经济依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它的存在和发展及其特点都与特定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相联系。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的性质和地位问题,应从这些方面着眼。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但不排除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它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存在并得到发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而具有普遍性。商品经济是相对自然经济而言,它的出现和  相似文献   

5.
四、评所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的两种特殊形式”的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以下几点是十分明确的: 第一,商品生产是以私有制和自发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产品生产的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的观点正被作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但这个问题我认为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它与商品经济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显然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7.
一、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性问题的重新认识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交换的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公有制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所有制,这种公有制内部不存在私有制,因此,这种高级形态的公有制只能和计划经济相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以及商品经济及其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主义理沦与实际问题。一百多年来它一直缠绕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工作者。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问题上获得了重大的、新的发展,但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仍存在着较大的理论认识上的分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辨明是非。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总称。有人认为,有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其实,商品交换先于商品生产而产生。在最初的偶然的、个别的商品交换中,商品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它不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这时还没有商品生产,谈不上商品经济,只有  相似文献   

9.
在进入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为什么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斯大林曾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说:“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也象大约三十年以前列宁宣布必须以全力扩展商品流通时一样,仍是必要的东西。”斯大林主要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还存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就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以研究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为客体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有关著作中广泛使用了“市场经济”的同义词,如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货币经济等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11.
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可以说是存在着商品经济。不能认为只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成为普遍形式时才存在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仅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列宁谈到历史上商品经济时就不限于资本主义经济。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人的直接社会生产和交往的类本质出发,分析批判了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他认为货币是异己的媒介,是人的外化的类本质,是物化的社会权力。商品交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私有制为基础,是私有者之间相互外化的关系,是人与人的不信任。商品交换以谋生的劳动为前提,谋生的劳动是以谋取私利或以维持生存为目的的活动,是私利性生产与社会性需要矛盾的表现,是劳动和资本对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作过这样的分析——商品所内含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的进一步演变,必然表现为商品与货币外部对立的形式.在商品经济的上述矛盾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其它矛盾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在私有制条件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对矛盾就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是私人生产,商品是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相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计,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商品经济不再存在。他们之所以这样设想问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这就是把商品经济同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联系起来。人们解释商品经济同私有制的这种联系时,一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传统的观点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商品经济截然对立起来。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商品经济以及与其有关的经济形式都会消亡。经过社会主义实践,这种传统观念已经突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确认必须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然而,当我们强调要发展商品经济、要通过改革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理论界又出现了一种“新”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内在统一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界有过不同的表述。有些人着眼于商品经济,有些人着眼于计划经济。前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后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各有偏颇。我认为,还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十三大文献再次明确肯定的提法最为确  相似文献   

17.
一、市场经济的内容定界什么是市场经济?至今国内仍在百家争鸣,尚无定言。有的说,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同义词.理由是商品本来就是为市场而生产、在市场上交换的产品。这是把商品、商品经济、市场、市场经济混为一谈.理论上难以令人信服.实践也少指导意义。如果说.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既成事实,何须将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市场经济的内涵,当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它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这一内涵规定的和本文有关的定义相比,形式相近。西方学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不管加什么定语都属资本主义。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属中性,可以以私有制为基础,也可以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两者在内容上有相通点,即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经验表明还需要保存和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就给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商品经济发展同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自从商品交换产生,尤其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出现之后,市场调节就应运而起了。可以这样说,一有商品交换就有市场;商品经济由市场调节,市场调节是自发、盲目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顶峰,从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手段——所谓“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观点,已为历史事实和现状所证明。当然,资本主义国家也制订“经济计划”。不过,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的所谓计划,只是通过市场预测为垄断资本提供情报,通过增减税收、调整利率和信贷、实行补贴等办法来影响垄断资本的决策而已。这样的计划没有约束力,即使称之为调节手段,作用也不大。日本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见《决议》人民出版社81年版第55页)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能超越商品经济这一阶段,它可以消灭资本主义,但不能废弃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别象中国这样从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