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关于婚姻效力瑕疵的规定应该解释为具有封闭性。从法政策的视角看,欺诈行为只有在涉及婚姻实质时才会影响婚姻效力,而法定的涉及婚姻实质的欺诈只有隐瞒重大疾病这一种;重大误解不足以构成撤销婚姻的事由;采取虚伪表示不影响婚姻效力的立场,反而更加有助于减少假结婚、假离婚等行为,且有利于维护婚姻登记公信力,至于附带的经济损害则可以通过区分身份行为和财产行为的法律技术加以救济;除未达法定婚龄者外,其他人不纯因其行为能力欠缺而致婚姻效力受影响,否则相当于变相剥夺了弱势群体结婚的权利;《民法典(草案)》中曾规定“以伪造、变造、冒用证件等方式骗取婚姻登记”,是为了解决“被结婚”这种特殊的婚姻不成立问题。从教义学的视角看,结婚的意思可以分为实质结婚意思和形式结婚意思,在我国法中,二者只要具备其一,就符合“自愿结婚”的要求,可以成立有效的婚姻。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提出的普遍语用学是其进行理性重构的基础和“方法论”革命的标志 ,它以其全方位性和独特性实现了对主体交往行为的特殊规律或语言逻辑的结构的跨学科研究 ,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主体交往行动体系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也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重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照系和新的理论资质 ,对于促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转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信朋友圈“晒”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微信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各类人群。微信朋友圈中“晒”美食、“晒”心情等内容折射了社会进步引发的人们乐于接受新观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亟需精神慰藉的现状。晒微信朋友圈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种行为。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现状,揭示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倡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行为,并从中汲取正能量,实现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优先逻辑视野中的“私了”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了”是指发生纠纷的双方为了息解纷争,不经过法定机构和正式的法律程序,就有关争议事项私下协商自我解决的一种方式。目前在我国,存在很多案件优先选择“私了”解决。优先逻辑下“私了”现象的形成与主体特定的行为目的有关,有些则是主体对事物间的性态作一般分析后得出的结果。从优先逻辑系统的构造对“私了”现象进行优先逻辑分析为:一阶的好、一阶的坏、差等的好、差等的坏、一阶优先、差等优先。  相似文献   

5.
在性伦理中,"应该"与"合理"的矛盾冲突引起了人们对性行为的正当性与性规范的合理性问题的普遍关注。"应该"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一种行为是否正当或应该,取决于选择的价值主体。"合理"是合客观规律之理,某种行为是否"合理",取决于它是否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一致。对于所有的性禁忌、性规范说来,若其内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人类进步,则具备合理性的依据;反之,就不具备合理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问题。我国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转型期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中传统和现代因素交替并存 ,腐败现象表现得比较严重 ,成了一个人们切齿痛恨却似乎难以克服的痼疾。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一些思考。以荣获 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出版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为标志 ,经济学进入了广义化时代 ,被称为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 ,从政治行为到违法犯罪 ,从结婚到离婚 ,从生育到教育 ,几乎囊括了人类的全部行为。广义经济学认为 ,可以用“成本———收益…  相似文献   

7.
林璐 《理论界》2013,(5):78-79
当代中国的大学校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一些在过去被人们唾弃的道德失范现象,如今却被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理解、同情、接受、包容,甚至效仿,生成了一种“特殊包容心”。本文首先对当代大学生“特殊包容心”进行基本概述,并从原动因和致动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生成“特殊包容心”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消除当代大学生“特殊包容心”的途径。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特殊包容心”,对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与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重婚现象呈增多趋势,严重破坏了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违背了正常 的 伦理道德,败坏了社会风气,导致家庭的破裂;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引发其他治安案件和刑事 案件,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如何加大遏制重婚力度,成为婚姻法修改 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将对有关的二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重婚与“包二奶”之比较  重婚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 式 :一是法律重婚,即有配偶者又与第三者登记结婚,或者无配偶者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仍与之 结婚。二是…  相似文献   

9.
氛围,是时下报刊文章中出现较多的一个时髦用语,诸如舆论氛围、学术氛围、竞技氛围等。辞海上解释说,氛围是指笼罩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那么,文化氛围呢?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是一种与文化密切相联系、有着浓郁情感色彩、足以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及改变人们精神面貌的“人造气候”。文化氛围有其独特的时空性,大到一个  相似文献   

10.
198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上曾一度出现过抢购狂潮,而在1989年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以后,尽管消费品物价一再下降,却出现了全国性的市场疲软现象。按照价值规律的一般原理,在市场物价上涨时,需求会受到压缩;市场物价下跌时,需求会增长。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物价上涨时人们进行抢购;物价下跌时,人们反而持币待购。是价值规律作用变形了呢?还是它不再起作用了?经济学界从市场、供给、需求、产业结构、利息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的行为机制的探讨。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消费者的行为并不单受经济利益(即经济因素)影响,还要受社会环境各种因素以及人的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仅凭单一的经济因素是不能说明人的行为产生、变化的原因的。能否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正确地控制、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呢?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社会以“养生送死”为原则的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到人们对“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畅想,无不体现出社会保障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影响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置及其运行,甚至影响着我们对西方社会保障政策的吸纳和改造。通过探索《孟子》中所蕴含的社会保障伦理思想,从中寻找一些智慧和启迪,以利于建设和完善我们今天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大中城市劳动就业工作中的“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愈来愈显得突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什么一方面“有事无人干”,一方面又“有人无事干”呢?我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待业人员的择业意识失当。所谓择业意识,是指人们依据自己对职业的认识与态度而选择职业的一种行为动机,它包括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兴趣、情感等等。它支配和趋动人们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政府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这么说,改革的每一项措施出台,本质上都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调整。特别是当前由于原有体制缺乏有效约束和风险责任,微观经济主体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速度,以及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健全所导致的经济管理秩序混乱等种种问题,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什么时候政府行为规范化、合理化,什么时候经济发展才能摆脱“整顿——发展——整顿”的怪圈。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建设后的政府行为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政府行为还不完全一致,后者往往更复杂,更特殊、笔者以为,从理论上分析和研究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政府行为优化问题,是当前我国宏观体系经济改革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过渡时期我国政府行为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复杂系统的目的性与深层生态伦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杂系统具有目的定向行为 ,即目的性 ,并因此具有内在价值。根据控制论 ,在控制系统中“是”与“应该”的划分以它的原始形式出现了 ,而复杂控制系统的多层目标的控制行为的出现 ,则为解决“是”如何转变为“应该”这个“休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并进一步为深层生态伦理学的可能性论证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美学研究的人文立场问题,必然关系到两种或以上文化的主体、主体意识理念及主体性,必然涉及所谓主体间性与此人文立场的关系问题。作为人文学科之“边界作业”的跨文化美学研究,与其人文立场相关的是所谓“视界融合”。“跨”的结果,有可能生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或达到价值理念的“融合”。这种“新”与“融合”,依然从一定的“我”的人文立场出发,它不是“价值中立”。跨文化美学研究,有可能使得各自族群的草根性得到进一步的历史、人文的陶冶、锻炼与成长。所谓“和而不同”而不是文化趋同化,正是跨文化美学研究有待于实现的一种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一、从“不理解”到“误解”广义而言,解释学是关于人的理解与解释活动的科学。人的行为和表达蕴涵着意义的成分,理解这些意义成分并把它转化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这项工作促成了解释学问题的出现:上述理解和转化的过程如何可能?主观的意向意义如何经过解释者的中介而成为客观的,而这种解释者的中介本身是否也是主观的?换言之,所有具有意义的人文现象构成了有待理解和解释的“本文”,当我们无法直接理解“本文”的意义时,便要求一种解释学的努力。时间的流蚀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解释者同“本文”之间的间距,从而导致了对“本文”…  相似文献   

17.
在司法实践中,对“捉奸证据”的效力问题存有争议。笔者认为,鉴于离婚过错赔偿制度的本意和“捉奸证据”取得过程的特点,不应将其作为定案证据。 一、“捉奸证据”不能证明重婚或同居的事实 重婚行为,是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其中的结婚,既包括法律婚,也包括事实婚。法律婚指有配偶者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者无配偶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登记结婚。事实婚指虽然没有进行登记结婚,但却公开以夫妻关系长期共同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和传承形式都应当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些特殊的形态和形式也应当成为人们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主体的关键性因素.“西藏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充分适应了传承人既是制作者又是创造者的特殊地位,包容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传承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战国前后,随气化宇宙论的逐渐成型,“风气”一词作为天象的标记诞生了。先秦到汉代,“风气”在气化宇宙论中因与时空秩序关联而屡屡出现于当时的知识生产活动中,形成了风气/时空—生成物的关系模式,词与物是统一的;中古时期,“风气”成为人物品藻与艺术品鉴的审美用语,词、物分离,成为一种隐喻,而风气/空间—人的关系是其原型;宋代以后,风气—四时的关系模式被扩展为风气—时代的关系,使其由自然时间中的天文现象变为人文时间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风气”一词也成为重要的人文概念,构筑起一条富有特色的历史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教育部2005年9月1日颁布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这一现象既不禁止也不反对,但不等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关注、不引导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