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因母语文化失语而导致交际失败或欠流畅。词汇匮乏和背景知识薄弱是造成EFL课堂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可通过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双向意识、设定大学语文为高校必修课、修订大学英语教材、考试环节设置母语文化内容考核等策略改善此现象。  相似文献   

2.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注意使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尊重文化差异,使他们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要求不仅是针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而且还应涉及国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同一主流文化中各亚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忽视尊重文化差异的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现行几种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内容主要以英语文化为中心,涉及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元素的题材极少,选题来源单一化.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探究编写出文化生态和谐的、富于人文气息的、符合跨文化交际需要的大学英语教材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材和教学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传输,造成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很好地用英文去表述本土文化而屡屡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模因理论是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当代大学生关注的跨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有网络流行语、名人作品与演讲、电影片名与台词等。分析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现象与传播新途径,有助于提高90后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英语语言的习得与英语文化的习得有密切关系。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首先得规范英语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编写。反省中国英语教材中的编写理论和方法 ,改造现有英语教材 ,科学而又系统地在中学英语教材和大学英语教材中编入英语文化的内容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教学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在多元文化框架下,跨文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实施跨文化教学的策略为:对比式跨文化教学、融合式跨文化教学和兼并式跨文化教学。在跨文化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开发本土文化英语教材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跨文化视角,从"文化共性""文化融合""文化适应"三个方面解析美国电影在全球的成功传播,及其所反映的美国主流价值观和信仰对全球文化的深远影响.好莱坞电影成功的跨文化输出策略,为我国电影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以此为基础,探寻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积极寻求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契合点,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文化传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提出了新要求。鉴于转文化传播已超越跨文化传播成为新的国际主流传播研究视角,文章分析2023年国家形象宣传片PRC的传播策略,从而探究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新趋势。研究发现,在语言使用维度上国家形象宣传片PRC使用了初级转文化传播策略全球本土化,而在价值观维度上该片使用了高级转文化传播策略本土全球化。据此推衍,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策略同时使用是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制作的新趋势。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均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杂糅现象,本土全球化概念的提出就是对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的强调,是在兼顾两种文化的同时“增稠”本土文化比例的过程,最终可达到文明互鉴、文化融合的转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转文化传播”是“跨文化传播”在新全球化语境下的升级。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洋网红不仅将国外的讯息带给中国受众,而且对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加工再生产,客观上践行了“跨文化传播”和“转文化传播”两种范式。本文从“洋网红”现象出发,结合“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以B站UP主“我是郭杰瑞”为例,从传播的广度、深度、参与度、情感评价四个维度比较“转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跨文化传播”能引起广泛的受众参与,在传播认同度、传播广度、传播参与度上优于“转文化传播”,但在诉诸情绪方面不如“转文化传播”更能引发受众深层的情感共鸣。本研究为“转文化传播”这一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我国的对外传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论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过去人们一直重视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移植,本土文化的缺失是很普遍的现象.其实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生英语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然而,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以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为主,中国文化缺失的文化失衡现象。本文以周雪林、束定芳等学者关于教材评价的理论为基础,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对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文化教学申,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却严重欠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内容,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失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在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建设中增加本土文化内容,英语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是吸纳异文化和输出母语文化的双向交流。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并且,通过分析得到此问题的根源是中国文化意识缺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大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的价值,并提出帮助学生构建"第三视角"来培养中国文化意识,从根源上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把我国优秀文化传播至全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本土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及其教学中,我们应以翻译和教学的目的论为基础,重视本土文化英语翻译和教学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交际功能特征,采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翻译和教学,确保中国本土文化英语翻译及教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目的的顺利实现.以湘西地区为例,从功能目的论视角对我国本土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及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达到该类翻译及教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理想目的,促进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1、立项理据本研究项目是基于我们近年在教学及每年主持高考英语口试中发现的问题而设立的。就是学生在表达英语国家历史文化时比较顺畅 ,当要求用英语表达中国历史文化时 ,却非常吃力。《光明日报》2 0 0 0年 1 0月 1 9日登载的南京大学外语教师从丛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育的缺陷”一文也揭示了我国青年学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把Men cious(孟子 )奉为异国圣者译为“门修斯”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此 ,反观近 2 0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用的英语教材 ,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极少 ,而由这些教材培养出来的 ,现在在教学第一线…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交际能力模式显示语言学习应涵盖多方面内容,其中包括目标语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研究人员更加关注目标语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本土文化。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跨文化角度设计了针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在职英语教师用英语词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发现,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基于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本土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抽取三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从内容与练习的编排上对其比较分析,进而勾勒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从语法到语篇再到语用的演进轨迹,以期对此后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导入已成为教学界的共识,但由于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也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本文分析了 "母语文化"在实现外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呼吁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还要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承,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采用旅游地理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探讨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现象 ,并以我国部分旅游目的地为实例 ,分析旅游和跨文化传播对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