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志菲 《山西老年》2012,(11):28-29
博学、魅力、恬淡、低调……这几个词汇都可用来描述杨绛和钱钟书伉俪的公众印象。钱钟书在世的时候,报刊和电视等媒体上几乎不见他的踪影,甚至一些学术活动他都不参加。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也如出一辙,只忙她份内的事,坚守她和钱钟书的文字世界。杨绛的作品曾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老人百岁华诞即将到来之时称她为“国家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正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因为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其实我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他家是旧式人家,重男轻女。女儿虽宝贝,却不如男儿重要。女儿闺中待字,知书识礼就行。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并重,女儿和男儿一般培养,婚姻自主,职业自主。而钱锺书家呢,他两个弟弟,婚姻都由父亲做主,职业也由父亲选择。钱锺书的父亲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3.
张小平 《社区》2011,(32):21-21
1956年,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他都非常热忱、认真。有一次,《文艺副刊》发表了杨绛的作品,到发稿费时萧乾才得知,杨绛已随丈夫钱钟书去英国深造了。  相似文献   

4.
记者社会资本是记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的资本,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新闻竞争的加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逐渐成为影响记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记者社会资本具有增值性、累积性、流动性、依附性等特征,记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为媒体带来某些方面的优势,跨越媒体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增强媒体的竞争力,改善媒体的传播效果,对记者成长和媒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个英国记者读了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后顿生敬佩之情,提出要见钱锺书。钱锺书不想见她。那么,怎么拒绝呢?当然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说:"我不想见你,你请回吧。"钱先生要这么说了,还是钱先生吗?他告诉对方:"你觉得鸡蛋  相似文献   

6.
每个媒体都有自身针对的不同的读者群体,不同的媒体在选择新闻素材或新闻体裁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不同媒体记者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新闻评判标准,弄清楚不同媒体以及记者的“胃口”,是企业公关经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笔者分别从专业性财经媒体、区域性都市报和网络媒体这三种媒体类型进行简要的定性分析。>三类媒体定性分析一、专业性财经媒体的发展及报道方向财经媒体到1998年才崭露头角,1998年之前的知名财经媒体,如《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都没有在市场上真正获得成功。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7.
以笨服人     
蒋骁飞 《可乐》2011,(7):13-13
钱锺书年轻时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锺书颇有些自负,甚至恃才放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锺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锺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谭湖 《今日南国》2010,(8):28-30
在2010的全国两会上,有一位“美女记者”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眼球。她在3月8日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提问卫生部部长陈竺关于农民工“开胸验肺”的问题,一打激起千层浪,成为两会上的一大焦点。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媒体都对她进行了报道,数百家媒体纷纷转载。  相似文献   

9.
莱辛的《拉奥孔》专论“诗画异质”,成为西方近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开端。朱光潜和钱锺书都以莱辛《拉奥孔》“诗画异质论”为契机,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从比较学上看,莱辛《拉奥孔》对于“诗”和“画”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本身属于比较性质,而由《拉奥孔》引发的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则堪称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典范。本文从比较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展开朱光潜和钱锺书对于莱辛“诗画异质说”的比较分析,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杨绛先生以其在小说、戏剧、散文、评论、翻译诸多领域的瞩目成就,显示出创造个性化语言的卓越才能.杨绛对人生和语言有自己独特的敏悟.惟其深味世态又超然物外,故语言自然醇真纯朴,拔于流俗.惟其热爱生活,留恋韶光,故喜欢用方言追忆往事,抒写亲情.杨绛以独特的性灵,融铸出心灵外化的个性化语言,形成鲜明的杨绛语言风格.近年来专论杨先生的研究作品虽然渐多,而对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却尚未充分论及,限于识见与篇幅,本文试作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于杨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只读过她的《洗澡》。最近,看了她写的《我们仨》,对她连同她与钱钟书的女儿“他们仨”多了些了解。          贤妻杨绛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说过,作为一个“贤妻”除了要孝敬公婆,还必须服从丈夫,这第一条杨绛做到了,她常去婆婆家“做媳妇”,但是杨绛绝不是一个对丈夫无条件服从的妻子。他们曾为了“bon”的读音吵过一架,结果杨绛赢了,但两人心中都不爽。后来,定下条约:以后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让人觉得杨绛刚硬十足,大有“我爱我夫,但我更爱真理”的味道。但杨绛也温…  相似文献   

12.
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中出现的倾向性态度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基于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态度模型,记者对报道态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负面新闻的接受程度和新闻的重要程度。仅当社会对负面报道的接受程度较高时,媒体内部报道态度才会出现差异,即关联度较高的记者会倾向于负面报道,关联度较低的记者则倾向于正面报道。基于《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纽约时报》记者比非《纽约时报》记者负面报道倾向性更高,新闻工作者相较自由记者更倾向于负面报道,这表明美国媒体对中国新闻的负面报道现象源于美国民众对中国新闻存在先验偏见。  相似文献   

13.
钱锺书先生走了,一辈子以“落索身名免谤憎”为悬鹄,一辈子誉、谤相缠,热闹于软红尘中的锺书先生,终于得以落索的方式,归于冥漠的大自在中:生不能如愿,死终得从心,杨绛先生言“喜丧”,诚有之矣;郑朝宗先生走了,这位锺书先生“知管仲惟鲍子”的素心知已,这位在散文创作和西方文学上造诣颇深的文人学者,整整前于钱先生两月(十月十  相似文献   

14.
杨绛与读书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已经103岁了。现如今人们提起杨绛,总要提起她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名声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国城》,这一局面才得以改观。杨绛的生命之乐源于读书。她与钱钟书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一同埋头于图书馆。两人比赛读书的数量,至年底统计时,钱钟书读的尽是大部头。  相似文献   

15.
在李贺诗歌批评和接受史上,钱锺书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位大家。在《谈艺录》中,他以其学识的渊博和睿智,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打通“中西”,对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艺术和思想特色、风格等进行了精到而全面的评论。研究和分析钱锺书先生对李贺诗歌所作的评论以及评论时所使用的方法.这无疑对李贺诗歌以及整个唐诗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钱锺书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色:内容特别稠密。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篇幅内,作者所提供的资料、传递的知识、表达的经验,以至创造的种种效果,都比一般作品多。这种特色,见诸作者的评论和散文,也见诸他的小说(尤其是《围城》)。在《围城》里,作者无论是比喻还是讽刺,都挟天风海雨之势出击;在极短的篇幅内,就可以叫读者目不暇接。本文旨在讨论《围城》的讽刺手法,说明钱锺书的讽刺如何全面,手法如何多变,其冷嘲冷讽和其他小说家的笔触又有什么不同;并且设法探讨,作者止于“几乎笑尽天下”,而不“笑尽天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初入社会,在学校里的各种淡定自若、侃侃而谈都不见了踪影,怕做错事,怕说错话,怕惹领导和同事不高兴,于是我经常选择沉默。现在想来,那段时间自己真是患上了职场“自闭症”。  相似文献   

18.
李芩 《人生与伴侣》2007,(11):15-17
近段时间股市火爆,数年不见的红火现象,引得很多人纷纷入市。可是,股市不是一帆风顺的,霎时天堂霎时地狱的心理冲击,并不是每一颗心脏都能承受得起。据记者调查,各大医院里,因玩股票玩出病的患者也悄然增多,高血压、血糖波动、干眼症、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问题构成了对股民健康的“七宗罪”。  相似文献   

19.
管辉 《今日南国》2008,(13):9-11
跨时空亮相哈佛商学院 有人说,在外国人眼中,Mr.Pan是个典型的中国企业家。因为他永远温和从容、处变不惊,说话充满中国哲学的逻辑。但在中国媒体眼中,潘刚却不尽如此。因为他锋芒内敛,谨慎低调,这并不是这个时代“明星企业家”的作风。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记者,没有一个敢轻易否认,当潘刚忽而凝视你时.总能分明地感觉到一袭来自北国草原的冽风:不见寒光,却生锐气。  相似文献   

20.
杨绛散文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轲 《南都学坛》2002,22(4):69-72
杨绛在文坛上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她打破了17年散文的沉闷压抑,延续了五四时期幽默散文一路的发展,并具有自己的个性。杨绛对“文革”的描写与反思,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带一种调侃与审视,因此显得超然而从容。文中流贯着一个侠骨柔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读来令人感动。而作者采取的冷静的白描这种写法,对于17年散文的滥抒情是一种有力的反拨和纠正。正缘此,杨绛在文坛既是边缘的,又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