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图书在“文化力”中的特殊作用广琳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提出过“文化力”的概念,他说:“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近些年来,在研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又比较系统地思考了“文化力”的问题。所谓文...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增强,被称为“现代管理之魂”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如何在经济转轨时期,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赋予企业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已经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读《理论与现代化》去年第5期《论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文化重塑》一文,引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本文试就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者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在中国文化系统内产生的 ,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特质。今之学者通常站在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它 ,往往忽视了其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问题的性质。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语境角度去解读 ,可以发现“白马非马”论实际上不属于逻辑问题 ,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认识论问题。它是“责实”问题 ,而非“共相”问题 ;采用的是“辨物察类”型分析法 ,而非概念逻辑 ;它是公孙龙特有的借以阐述其思想智慧的“道”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集中在“轻重论”与“善因论”的论争中,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体制。“轻重论”与“善因论”的长期互动、融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综合辩证思维模式的特点,强调经济政策调控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政治、伦理等问题,推动政府与市场互为支撑、相互协调,有力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和思维模式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超越,也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视觉”是一个并不显见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首先,技术作为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起点,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生成及其内在价值主要是以视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得以呈现的.在一个关乎技术与文化再生产复杂关系的问题域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因素成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借助光晕与震惊、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政治审美化与艺术政治化等一系列关键概念,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的现实功能指向问题,可以在视觉维度得到充分的揭示.最后,对于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理论效应问题,不仅要立足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全球语境,更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生态,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视域中予以审慎考察.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以来,学术界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夕研究主要集中在:该思想的提出问题;肯定其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以及思想的主要消极认识问题。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今,学术界逐渐转换视野,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开创比较角度的探讨;否定该思想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突破“中体西用”不变论,提出变流论;以中国近现代化关系为视点;基于文化、教育视野等方面的新趋向。当然,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不足与尚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真善美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但其内涵的确定性和完整性 ,尚无较统一的认定。在中外文化史上 ,哲学或科学求真、伦理或宗教求善、艺术求美确实是思想家们关注的永恒性话题。西方文化传统偏于将三者的关系统一到经验科学和认识论方面 ,中国儒道两家则偏于将三者的关系统一到伦理主义或本体论方面。现代中国学者希望用本体论与人生论统摄这三组概念 ,本文则是对这种努力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古诗论体系的核心是意境.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意境就是意与境的统一体,也是情与景的统一体.“意”在意境中占主导地位,“情”在情景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情”就有意境,无“情”就无意境,“情”是意境的核心,因此,以意境作为中国古诗论体系的核心,不如以“情”作为古诗论体系的核心更准确些.本文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抒情现代性”是王德威继“晚清现代性”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学术范畴.一方面,它的命题与问题意识直接来源于普实克、夏志清、李欧梵等人代表的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它借鉴了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上世纪中期在北美和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开创的有关中国古代的“抒情传统”的思考.王德威尝试将二者嫁接在一起,重构现代中国的情感结构与文学谱系.“中国抒情现代性”接续了他在“晚清现代性”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将对“中国现代性”的寻找由晚清延伸到中国古代——进一步拓展到中国思想与情感的内部,表现出海外中国研究者对文化多元主义、“后学”、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理论等在内的当代西方人文思想的回应,同时也表现出这一代海外中国研究者独特的文化乡愁.虽然无论是以“抒情”这一西方诗学概念来描述中国古代美学传统,还是以“抒情”对“史诗”的对抗来描述现代中国历史,王德威都面临着一系列知识难题与思想陷阱,但王德威的“抒情”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运动与“非殖民化”相结合是阿尔及利亚政治发展的特征之一。伊斯兰改革主义通过复兴民族文化、唤起穆斯林政治觉醒和实现伊斯兰与民族主义的合流,推动了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斗争。伊斯兰拯救阵线通过“非殖民化”话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向国家的权威提出挑战。总体而言,伊斯兰改革主义是关于政治“非殖民化”的文化表达,而伊斯兰拯救阵线是对经济和文化“非殖民化”的政治倾诉。当前,“非殖民化”的历史描述仍是伊斯兰运动获取力量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对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其中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本文试以“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对这个问题作一点初步考察。一、讨论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应分清的概念讨论文化与人格的关系,首先应分清的概念就是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多种定义,笔者采用这样一种说法,即把文化分为“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与此相应,文化与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有关论述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等方面的考察研究 ,对尚延龄、尚缨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与政治观》中 ,“破天荒地”对毛泽东“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论断的确切性提出的质疑 ,进行了全面的辨析和反驳。文章认为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套语” ;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以及不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形成了种种理论思潮。“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其中依次出现的、最有影响的两大理论思潮。  相似文献   

16.
王超品 《学术探索》2014,(10):15-18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处在一个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之中.本文旨在阐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深入理解“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协调三者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美丽中国”何以可能?这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将这一理论议题置于资本逻辑的语境中进行审视,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深刻的辩证关联:资本全球化及其生态后果是“美丽中国”命题得以凸显的基本历史语境与历史前提;资本自我扬弃所带来的生态逻辑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与动力支持,驾驭资本的生态逻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现实路径.辨析“美丽中国”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澄清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存在的“拒斥论”和“一致论”的片面认识,从而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是否矛盾?怎样正确地处理经济、科技和文化增长中发挥科技的作用和发挥人的作用的关系?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最早是马克思提出来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自然的物质转变为由人类意志驾御自然或人类在自然界里活动的器官。它们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的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他还说:科学的力量是不费资本家分文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英国“适当法理论”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适当法理论”是英国学者创立的一种冲突法学说。它发端于合同法理论,而后扩展到侵权行为及其他领域。其宗旨是以“适当”为原则来确定准据法,以期公正地处理涉外民事案件,合理地裁判当事人各方面之权利和义务。它提出的“当事人意图”和“最密切联系”的规则,实际即“适当”原则的具体化,是为确定“适当”的准据法所提供的准绳。它强调依据涉外民事关系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反对传统冲突规范的僵固性和封闭性。“适当法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根源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反映人们对法律的公正与合理精神的追求,为正确解决法律适用问题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