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添晚年乐     
杨新生 《老友》2014,(6):42-42
正我是个"老土冒",不沾花草,直到退休前,对养花种草还是全无兴趣。而老伴从小就爱花,对养花更是情有独钟。她常常念叨:"我还在娘家时,就挑水养花,靠花换钱,买油买盐。"如今,老伴已经年过60岁了,对养花种草依然痴迷,老姐妹们送她"花痴"芳名。此名不假。一次日近晌午,她外出买菜,看见菜市场有卖花的,便将买菜一事丢之脑后,只买了一盆花回来。等菜下锅的我,措手不及,只能做无菜之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回了。这些年来,老伴的花情更浓,住所偌大的一个阳  相似文献   

2.
碧芥 《社区》2012,(26):30-30
最近。妻子决定要绣一个十字绣的大件。即九尺的牡丹图。尽管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她执意要绣,也只好随她。但她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她绣时我得帮她把图案先画出来。无奈之下也只得答应了下来.在每天抽时间帮她画的过程中,我才深深地感悟到,原来人生也是一幅十字绣。  相似文献   

3.
赏花四讲究     
一年养花,几日赏花。养、赏相比较,历来有"乐趣就在养花过程中"之说。清人张潮云:"养花可邀蝶,垒石可邀云,栽松可邀风,种蕉可邀雨,植柳可邀蝉。"家庭  相似文献   

4.
吴迪 《新天地》2013,(6):18-19
"穷也要美"暮春时节,我和77岁的婚纱设计大师陈富美相约在一家日式小馆子见面。她穿了一件藏蓝色的粗布褂子,红色、绿色、黄色的装饰边让我立刻联想到藏族妇女的五彩围裙——"帮典"。她走了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8,(2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爱娇艳的鲜花,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养花的麻烦。常听人们说:"我喜欢鲜花,但工作、家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养花啊?"的确,花是生物,不但要吃要喝,而且就算满足了它的吃喝,有时还会生病,甚至死亡,实在太让人扫兴  相似文献   

6.
活着的理由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如今已是90多岁的高龄了,她每天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养花栽草,笑对人生。殊不知,她曾经历过丧夫失女之痛。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花园     
母亲在59岁的时候进了城,住进了父亲在退休5年后才买的集资房里,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可是这种在许多人眼里方便舒心的生活方式,却久久不能得到母亲的认同。进了城的母亲总也忘不了村里的老宅和她亲手栽种的花和树。她经常说:“坐便不得劲还费水,地板砖不停地擦还脏,煤气灶熬米汤不香还费钱,阳台晾衣服干得慢还挡住光线,防盗门一关亲情友情就全关在门外了。而最最主要的,是城里不好养花,无法种树,怎么也比不了我那村里的大院子。”每逢此时,我总是笑着说:“妈,没花可以养花,没树可以种树嘛!”于是,母亲便开心地点头。母亲爱种花,爱栽树。她…  相似文献   

8.
男生与女生     
正案例:晓晓,女,16岁,某中专一年级学生,形象靓丽、爱说爱笑、性格直爽,平时喜欢中性装扮,常与男生打成一片。本来这并没有什么,但许多女生在她背后议论,认为她爱在男生面前出风头,个别男生对她似乎也很"随便"——说话轻佻,甚至"动手动脚"。这些,都让她很困扰。她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相似文献   

9.
正曹青是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美容美体专业的一名教师。近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参加了数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晚宴化妆项目,取得了5个一等奖的好成绩,她也因此5次获得了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除此之外,她还是"上海市园丁奖"的获得者,是"上海市中职校学生技能金牌指导教师",今年还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这么多的荣誉,让曹青成了振华职校学生心中崇拜的"明星老师",而这也正是多年来她在教学中孜孜不倦、倾囊相授的初衷——做学生的偶像。  相似文献   

10.
"魅力女人本身就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与任何举世惊叹的艺术品相同的是,她的形成并非与生俱来;不同的是,她因修炼而提升价值。"毛秋月,一个美丽的缔造者。她是身经历练的女子,她的美丽气质恰是内外兼修而来的。与她交谈,你会被她举手投足间的魅力所吸引,但你更会为她言语间的睿智所折服。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7,(9)
廖静文声音颤抖地说:"我今天很坦率地告诉你,这就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一件事。"采访廖静文之前,我和同事们都认为她一定会谈很多她和徐悲鸿的故事,但我们想更多地关注她的人生。采访开始以后,我发现从廖静文嫁给徐悲鸿开始,她的人生故事中就没有了我这个概念。悲鸿一直是她生命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莳花养草,强健了体魄,陶冶了性情,更感受许多生命的律动. 初尝养花,是在二十年前.无意间经过色彩纷呈的花市,瞥见那花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四季海棠,不禁怦然心动,毅然端回一盆.整个春夏,海棠花开不断,清香满室,让我兴奋异常.可次年那花儿便"沉默不语"了,长势衰败,叶片枯黄--我只顾欣赏,未给她换土、施肥,盆中养分耗尽,"蜡炬泪干"了.  相似文献   

13.
正案例:小文,一个典型的90后女孩,玩心重,经常白天黑夜地上网,是个十足的"网虫",最后索性"宅"在家里,连门都不愿意出。她曾有过几次工作经历,不过最长的也只持续了四个月。父母希望她再找工作,但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再加上自己非名校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小文感到力不从心。而长期宅在家中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她越来越没有求职意愿,也越来越害怕面对社会竞争和压力。  相似文献   

14.
10年前,本刊由《北国风》改名为《北京纪事》,同一年里,在北京,美术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决定搬迁--从繁华的王府井迁移至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四环东北角花家地。当时很多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有高兴的,有伤心的。那年,我们采访了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她说:"中央美院是培养真正艺术家的地方,政府应给她最好的条件,不应要做商业区就让美院搬迁……"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宜先生说:"我原来也不同意搬,但由于政府统一规划,王府井是商业区,也为了美院的发展,我就同意了。"版画系主任广军先生说:"我对学校有感情,一下搬得很远有点小遗憾,大家对变化有点不适应。"国画系主任姚有多先生说:"我是主张搬的,画画儿的人在繁华的大街上是画不出好画的。"10年过去了,除了姚有多先生已经去世,其余几位都还在为美术界奉献着自己的知识与才华,我们决定对这件事进行回访。  相似文献   

15.
美丽谎言     
《可乐》2006,(8)
有位女孩报名参加了"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所谓"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就是照顾一些身患绝症、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的起居。女孩照顾的是一位癌症患者,老人的子女在国外,但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反倒老人自己有不少积蓄。女孩去之前,医生告诉她,老人已经对自己绝望了,希望她能安慰他。每个星期六,女孩准时来到老人身边,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并在护士给他打吊针的时候,帮他揉手臂。医生发现,自从女孩来了之后,老人的精神有了很大改善。他开始主动配合医生治疗,病痛发作的时候,也不再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忍着,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有了变化。医生为老人的变化感到高兴。但医生渐渐发现了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每个周末,每当女孩离开时,老人  相似文献   

16.
罗伟 《老友》2008,(4):42-42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迷上了篆刻。离休后,她全力以赴学习篆刻。近20年时间,她的各类篆刻作品达1300多件,参赛获奖30余次,并得到"十堰第一女篆刻家"的美誉。她就是曾任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公司党委统战部部长的徐美善。  相似文献   

17.
<正> 她给他买的领带就挂在敞开的壁橱门上。多好的领带呵!有飞鸟、舞女图案的(全是手工绘制),有大小圆点交织的。有大红、土红、墨绿,还有一条紫色的,上面缀着一颗金星。就连领带上那白亮的饰针也是她给他的。此刻,她正在翻看那件他昨晚才勉强穿头一回的黑皮夹克,以及三件西装、一条牛仔裤、一件带风雪帽和口袋的旧毛衣。这些衣物都东一件西一件地扔了一床。她手里这件崭新的夹克,也是她买给他的。那三件西装,一件是浅蓝色、两侧开叉,一件是金黄色带绿点儿,一件是淡红色,配一银白人造丝背心。夹克口袋翻了出来,就象两只皮包骨的小白鼠。空的。她靠床慢慢坐下来,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 《社区》2014,(32):1-1
德国人爱花,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感到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19.
《可乐》2006,(8)
他自己经营着一家公司,每天忙进忙出。她早几年便辞了工作,回家做全职主妇,照顾老人,抚育幼子。他一门心思扑在事业上,几年下来,做得风生水起。她也体会到了做他太太的妙处,花钱不愁,还受人尊敬。但后来心里却是越来越荒凉。他有开不完的会,出不完的差,很少回家。即使回家,和她也说不上两句话,他们亲热的频率越来越低,两三个月一次,壮年夫妻却过着老年人一样的生活。他的变化她尽收眼底,从头到脚都是名牌,有些是她买的,有些则是他自己添置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别的女人帮他挑的,但她只能自己在心里疑惑。他好像特别喜欢换手机,换了有十来个了吧,她不知道他现在用的什么号码,他每次换手机,也从来没有对她说过。记得他们恋爱那会儿,他用的是砖头机,号码却好,最后三个数是"520",他说,他会永远使用那个号码,只要拨号,就是"我爱你"。其实,想知道他的手机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直接问他,或是问他的秘书,知道他手机号码的人成百上千呢,但是她不  相似文献   

20.
一夏 《成才与就业》2014,(20):59-59
正近日有新闻报道,重庆一女大学生小蔡,到某家公司应聘办公室文员。好不容易进入复试阶段后,公司要求她填写一份简历,其中包含400字的个人介绍。谁知她写完,400个字里就有24个错别字,经理又觉得她的字很丑,就直接拒绝了她。因为这件事,网络上有人发起了"以字取人该不该"的讨论。很多同情小蔡遭遇的人说,网络时代,提笔忘字是一件可以原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