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对多元国际社会概念作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多元国际社会形成机理作一考察。先是指出战时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的战时合作,弱化了战前意识形态间的对抗;其次二战造就了战后国际社会共存的现实政治情势(如超级大国的崛起和核武器的出现等);再者二战直接推动了战后亚非民族国家体系的兴起.使国际社会在政治和地理上具备了全球意义;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确保了多元文明共存共荣的国际社会在战后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朱大伟 《学术论坛》2008,31(4):127-13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惨重灾难的同时,也孕育、萌生了国际社会文明互动的曙光,它从多方面推动了国际社会的民主历程在战后的全面启动,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精神在战后的普及;民族国家主权体系的扩展;国际制度的发展;强权政治的式微和和平民主力量的崛起;多元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等.这些趋势的出现和巩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以来国际社会的政治生态与国际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中等国家"概念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二战及战后初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在战争中崛起的加拿大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根据自己的实力提出了新型的中等国家概念,在不断的外交实践中,中等国家理论也得到了发展,丰富了现代国际政治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1648年"威斯特伐尼亚和约"的签订导致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出现.从此,建立在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原则基础上的欧洲国家体系逐渐演变成由独立国家构成的现代国际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体系是不同政治制度、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以及美苏双方对当时国际环境错误判断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紧密交融,政治问题经济化和经济问题政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为特征的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向纵深发展.新出的夏立平专著<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以下称<当代国际体系>),以新颖的视角论述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特征,诠释在当今国际体系环境下大国战略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给英国带来了严重冲击,对大萧条的社会记忆也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国社会。在英国从萧条走向战争及至战后重建的历史过程中,大萧条记忆的内涵与特质也因应不同的社会形势而变化。在大萧条刚进入历史之际,失业、贫困和社会撕裂场景成为大萧条公共记忆的核心特质。经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话语的涤荡,大萧条记忆具有了追求团结的意识形态内涵。战后,大萧条记忆为英国各界体察社会现实提供了历史参照,其本身也超越了历史创伤,发展为英国社会上下改革与合作方面的共识。大萧条记忆内涵从集体创伤到社会共识的演变历程,反映了社会记忆与政治权力、群体认知、个体情感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其在传达特定价值意涵的同时,也从时间和结构的维度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6.
从中世纪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与德国曾结下了长达千年的世仇。但自从二战后,受国际和国内多种因素推动,法德这对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家开始握手言和。从战后初期至现在,随着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条约的不断签订,法德关系日趋密切,这也为战后开始的欧洲一体化运动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尽管如此,法德在欧洲一体化目标和共同防务等方面仍有分歧。因此,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能走多远,值得我们去关注。  相似文献   

7.
“无赖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上一个重要而富有特性的派别。这一派别的作家是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二战后日本战败社会的混乱与凄凉景象的。他们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及其它社会“正统”观念给予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某些本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B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不正义战争所造成的恶果的严重性。同时,“无赖派”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主体性回归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多元社会的价值冲突与政治正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元社会价值冲突背后隐藏着的更为重要的问题是 :多元社会的存在方式与社会整合问题。政治上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 ,是多元社会多元价值合理存在的前提。多元社会价值冲突只有在一个政治正义的框架内才能维系其存在的合理边际。政治正义实质上给多元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价值精神 :民主精神、宽容精神与基准道德。面对国际社会中的多元价值冲突 ,现时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间关系 ,反对意识形态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9.
明浩 《理论界》2006,(8):209-2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主义与独裁政治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突出的政治现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战后第三世界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很少论及。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运动和意识形态容易导致独裁势力上台;独裁势力往往借助于民族主义来夺取政权并维持其统治;民族主义对独裁政治的促进和独裁政治对民族主义的利用是两者关系的主流。本文从整体上对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原因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在战时结成的同盟关系逐渐被新的矛盾所淹没。为了争夺战后地缘政治的优势,美英法与苏联在许多地区发生了冲突。其中,在伊朗、土耳其、希腊地区的冲突,是战后发生的第一场较量。其结果,苏联退出这些地区,美国的势力进入,对后来国际形势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日对待二战态度差异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同样是当年的战争发起国,德国和日本呈现在世人面前却是两个极端,两国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各自罪行的态度截然相反。本文从两国的政要和普通民众对待二战态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国的不同之处;试从地缘政治、各自历史发展过程的战争历程、对战争反省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源以及军队领导人的战后待遇的角度来说明两国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特别是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代人的和平发展、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局面,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超过了本世纪20年代的短暂的相对稳定时期,为现代史上任何阶段所不及。本文将简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着重分析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调整措施,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理论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交网络技术在政治领域的强势入侵,国际社交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带来革命性影响。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能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衍生机制和涌现机制对国家政权安全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恐怖主义扩散能够通过回音室机制、群体极化机制和非对称优势机制对社会安全与稳定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够通过分化机制、削弱机制和渗透机制对国家政治制度安全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跨境数据流动能够模糊政治安全的治理边界,削弱主权国家作为治理主体的权威性、合法性和独立性。因此,应利用国际社交网络掌握政治安全发展态势,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构建基于网络空间主权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政治价值的范畴.政治价值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即理念和思想理论形态,制度或体制形态,行为规则、规训要求或行动命令形态.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政治价值表现形态的状况大致决定或制约着意识形态反映形式的基本状况.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别,依其主体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三类,它们在表征政治价值特别是核心政治价值方面的特点和能量是不同的.我们讨论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关注政治价值诸形态和意识形态诸类别的有机转化,以丰富意识形态自身的表现形态,提升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就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与国际政治新格局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纵观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这样认为,战后建立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之上的美苏两极格局,它的发展演变和解体实质上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经济是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只有经济原因,才是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最深刻根源。旧的国际政治格局运转了四十余年,时至今日方被彻底打破,原因是很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全球化作为客观存在趋势,对国家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改变着二战以来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东亚经济的崛起,澳大利亚重新调整了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归属,把目光从欧美移向亚洲,澳亚关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从认识亚洲、亲近亚洲到面向亚洲、融入亚洲,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选择过程,其间有隔阂、有歧异、有对抗、有冲突,更有交往与融合。探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特殊的西方国家二战以来与亚洲关系的嬗变轨迹及其深层内在动因,对我们分析战后亚太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及其特殊性,加强亚  相似文献   

18.
一、国际范围内政治、经济、市场因素对亚太经济合作格局的促成及影响1、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亚太国家扩大区域性合作完备了政治前提。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根据当时美苏尖锐对立然而又不直接参与战争的国际政治格局,曾提出过“遏制理论”和“冷战理论”。不能不看到,冷战曾经对亚太合作构成严重制约。一方面,以印支半岛和朝鲜半岛为界把亚太地区长期分解为两个意识形态板块。因为意识形态不同的对抗性政治因素,这两个意识形态板块之间的经济关系一直处于零的阶段。另一方面,鉴于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给亚太地区国家造成严重战争创伤的历史因索,一直使亚太经济关系笼罩着一层阴影,意识形态相同的亚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仅限于局部型、松散型和低层次型。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出现了从对抗到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的新情况。同时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更是为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雅尔塔体制告终,柬埔寨问题趋于解决,中韩、中日、中澳贸易扩大,中国与印尼、新加坡等亚太国家陆续建交,海峡  相似文献   

19.
日本和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曾把世界人民拖入一场火海炼狱之中。由战败国向被侵略国家及民间受害者个人提供损害赔偿,是国际法公认的重要原则。欠债还帐,这也是国际社会交往中起码的道德。否则,即是对该国正当权益和人权的践踏。不容忽视的是日本和德国在战后国家间赔偿,以及向民间受害者个人直接赔偿问题上的行为、政策、态度方面都截然不同。 战后50年间,德国认真地支付了对欧洲各国的巨额战争赔偿。德国众多的企业还直接向民间战时受害者个人,即被抓的各国劳役及遗属们给予了大量的金钱赔偿。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其与意识形态共谋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实质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鉴于此,可将大众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高效传播的新形式,有计划地进行大众文化生产,以主流价值引领多元文化思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