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令人向望的神仙境界。论文对西王母崇拜在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神仙系谱中女神西王母形象的建构、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的内涵进行详细考察,认为西王母神话是昆仑山文化的要素之一,更与中国道教的神仙信仰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西王母神话与昆仑山神仙境界说,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道教女神西王母与昆仑山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关联。  相似文献   

2.
成仙方式和途径,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道教神仙传记《列仙传》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成仙方式——仙由技成,即一个人如果在某一领域的技能达到登峰造极、与天合一的境界,那么他就能够超凡成仙。这种成仙方式表现出道教早期神仙信仰重视人的现实性生存根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巴蜀初探(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蜀地区与道教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文化上看古代巴蜀文化中的昆仑仙山、长生不死、肉体升天以及诸神灵等思想都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从地域上看 ,五斗米道发源于四川大邑鹤鸣山 ,这是与当时蜀地的今文经学风气很盛、黄老道术流行甚广、西南少数民族中的神仙方术、巫术甚盛行有关。从道教政治实践来看 ,巴蜀地区先后有张鲁政权与李特成汉政权的存在。并且道教传统中神仙及后世著名道士及道教学者也为数甚众 ,在教内教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在笃守神仙信仰的崇高情怀下,积极反思人类生命的价值,冷静探究生命本质及其超越的可能性,客观求证成仙路径的现实性与实效性,表现出可贵而独特的理性求真精神.道教的生命理性与神仙信仰既对峙分有,又渗透交融.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在道教追求神仙理想的生命修炼活动中,即表现为人类信仰与理性精神的奇妙结合,为探讨宗教信仰与理性之普遍关系问题提供了特殊范例.  相似文献   

5.
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墓画像中多有孔子见老子图。学界的解释往往执著于历史上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文本,而忽略了汉代道教经典和仪式文本的存在及其直接解释意义。当时老子已是道教中极崇高的"太上老君",其神格仅次于西王母;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君,乃"得道受书",证明其命"上属九天君",不经北酆鬼官之考谪,成为仙界地位较高的真人。孔、老之间常见的稚童项橐也有相当高的神格。汉墓中孔子见老子画像须于宗教视野获得合理解释。其所表达的是,在地下的世界,死者将和孔子及其弟子们一样,往拜老君得道受书,将免鬼官之谪;而"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乃成仙。这就是汉代道教关于死者在冥界转变成仙的仪式逻辑。孔子见老子图乃是汉代道教墓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传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创造了作为至上神的西王母和影响更大的无生老母。与以往神话、仙化、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西王母不同的是,民间教派宝卷与信仰中的西王母神格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西王母的这种新的形象与信仰也随着民间宗教及其信仰载体宝卷的流传,扩布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7.
目前所见与汉代太一图像直接相关的材料中出现最高天帝神像的只有马王堆帛画和麒麟岗画像石三例,郝滩壁画墓中以帷帐代替,杨桥畔壁画墓中以华盖表现,三段式神仙镜上亦以华盖隐喻,这可能与墓葬等级有关。虽然汉武帝时才正式确认太一为最高天帝,但这种观念恰恰来自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楚地信仰的影响。在传统楚地信仰中,太一与东皇伏羲有密切关系,所以马王堆帛画上还保留类似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到东汉早中期的麒麟岗天象画像中,太一已完全以帝王形象出现。目前所见的太一图像,都出现在以昆仑、天门和西王母为中心的升仙信仰的环境中,表明太一图像和信仰与昆仑升仙信仰有密切关系,而且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汉代神仙信仰的发展与医学的兴衰相反相成。汉初,神仙信仰陷入低谷,医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武帝时期求仙热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却没有史料提及医学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武帝以后,求仙热潮消退,神仙信仰通过理论化、宗教化向道教的方向发展,医学再次取得空前的成就。汉代医学与神仙信仰相反相成发展的深层动因是人们对生命永恒的不懈追求,正是人们对不死成仙的渴望推动了医学的兴盛,也使医学的某些领域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9.
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化形式,其作用不仅在于满足其宗教功能,如祭拜、修行、举行斋醮仪式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道教建筑这种物化象征形式使道教信徒获得对生命的审美感受,并由此展现道教的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以及神仙信仰。道教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之美,二是"返朴归真",三是"天地为庐"的时空观念,四是重人贵生,五是重柔。  相似文献   

10.
道教聚落生态思想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教在致力于天国世界构建的同时,也致力于现实人间仙境--洞天福地的营造和理想人居环境--生态聚落的选择和建设.前者以神仙思想为基础,将洞天福地大置于名山大山之中.这里树木葱茏、环境幽雅,既是神仙居住之所,也是道士修道成仙之地.后者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倡和选择临水背山、阳光充足、交通方便、供排水通畅的理想人居环境.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道教聚落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中所包含的一些不健康、迷信、落后、愚昧内容应加以摈弃.  相似文献   

11.
道教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为圣典,近两千年来历久不衰。对《老子》作宗教性比附始于西汉初年。汉初提倡用黄老之术治国,神仙家则视《老子》为治国、修身、修养成仙的经典。东汉太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九玄帝君”“太上老君”。至南北朝,老子的教祖地位已为道教中人所公认。唐代皇帝以老子为族祖,追封其为“玄元皇帝”,奉《老子》为《道德真经》。道教神化老子受了?纬之学神化孔子的启示,佛教传入也起了催青作用,唐朝皇帝攀附老子,又使之加温。《老子》含有可供宗教援用附会的神秘主义因素。道教的根本信仰为《老子》的“道”和“德”,道教徒的修炼就是“修道养德”。道教经典所宣扬的义理,无不与《老子》在形式和思想上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神仙境界是道教美学的核心。神仙境界的创造经历过三个重要环节:(1)本体的衍变:道的神化、人的神化和人的仙化,道本体演变为仙本体,道成为成仙的手段。(2)主体的演绎:神仙作为道教的主体,其本质可以从超越性和世俗性两个维度来演绎,前者体现出神仙自由的一面,后者体现出神仙享乐的一面;前者体现出神仙的非人性,后者体现出神仙的人性。(3)环境的建构:道教神仙学有关仙境的描绘集中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注重环境对人的肯定,生态与人的统一。道教神仙学全方位地开拓了生命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生命美学的集中代表。正是因为有了神仙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才在厚重深刻之外别添了美丽和浪漫。儒家的实践理性与道教的审美感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尚贵羡仙"。  相似文献   

13.
敦煌297窟中的带翼彩塑一直被认为是源自我国古代的神仙信仰中的形象,因此大多数学者将其定名为"羽人"。但与我国两汉以来的帛画、墓砖、铜镜中的传统羽人形象相比差别较大,反而更为接近佛教中的造像风格。另外从其所传达的宗教含义看,也不应是"臂化为羽,乘龙升天"的道教羽人,而应是佛教中守护佛法的护法神——迦楼罗。  相似文献   

14.
河源信仰植根于黄河文化,与古代的水崇拜、河神信仰相关联。河源信仰是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产生的昆仑崇拜、昆仑仙乡信仰的综合文化,是昆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河源信仰特征,认为"河出昆仑"之说影响深远,河源信仰与昆仑信仰密不可分;历代人们追寻河源昆仑是一次精神长旅,却也最终探明了河源之所出,显示了国人务实进取的理性精神;在河源信仰中始终体现了"国家在场"。  相似文献   

15.
文昌帝君的信仰及其神仙思想的道德决定论卿希泰,姜生文昌帝君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神灵之一。文昌信仰向世人所提供的,不是传统的道教炼养术,而是阐扬老子“重积德”的思想,宣扬通过以“善”为价值导向的内在行为控制,可以达到人间理想或成仙不死。文昌信仰的社会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刘宗迪博士以汉末"传西王母筹"运动发端于关东为据,提出西王母信仰或神话发源于我国东部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其所说《管子》中《轻重己第八十五》中有关"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出祭王母"的记载也不能作为西王母信仰或神话源于我国东部的根据。仔细推敲,其"西王母信仰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尝仪式"、"西王母的原型则是秋尝仪式上祭拜的祖妣之神"的观点也不乏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加上其以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渊源,勾勒出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线索,展现了道教强调生命之美、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特点;道教美学理想人格是独特的由人而仙、即身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美学具有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和中国人以善为美的人性追求。道教美学思想史及道教审美文化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重视、发掘和实事求是的文化史定位与评价。这不但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清当代邪教的反传统、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民间信仰神道教也不例外。本文将重点讨论道教思想在传入日本后对神道教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其基本教义、神仙体系、祭祀修行、主要典籍四方面的分析研究,说明道教是神道教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9.
周可真 《学术界》2013,(1):150-157,286
本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老庄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生与死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辩证矛盾;(2)宇宙是生死无限循环轮回的无穷生命过程;(3)"道"是宇宙生命的本原和原理;(4)"气"是构成具体生命存在物的元素;(5)身体内阴阳之气调和是生命的最佳状态;(6)"无知无欲"是生命达到最佳状态的精神条件;(7)道家只是期望通过修道而达到自然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有别于道教幻想通过修道而达到肉体成仙或羽化升天成神仙的"长生不死"论。  相似文献   

20.
汉文化系统中的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早期道教孕育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吸纳西南诸族民间信仰因子。早期道教神灵体系中不乏西南少数民族神灵,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亦深刻地形塑了道教斋醮科仪。唐以来,源自西域地区的民族音乐亦在唐王朝推重道教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到道教仪式中。道教是各少数民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桥梁,并积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