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及Theil系数,着重从入境旅游人数及国际收入两方面,分析与探讨2005-2012年海西旅游区形成前后的区域差异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海西旅游区入境旅游发展的绝对差异在扩大,但相对差异却略有减小;(2)该区域的入境旅游市际总差异、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都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市际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区域内差异中,粤东潮汕文化旅游区各市间的差异较为突出;(3)海西八大旅游分区入境旅游呈现出以闽南滨海商贸旅游区为强力核心,其他旅游分区跟随发展的“众星捧月”格局.运用旅游资源指数和地理联系率研究发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是海西旅游区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的不同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6个旅游区,采用2005—2016年旅游经济数据,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山东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呈波状下降趋势,入境旅游收入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收入差异; 6个旅游区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 6个旅游区内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区域内的差异呈下降趋势,贡献率也呈波状下降的趋势;人均入境旅游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呈现出高速发展和低速发展两大集聚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是影响山东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比较优势突出,但由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之间旅游发展水平和速度总是不均衡的。文章运用旅游经济水平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定量分析了2005-2012年四省藏区10个州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旅游经济增速的耦合情况。结果表明:四省藏区旅游经济差异悬殊,表现为"单核"发展和梯度差异并存;总体上,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但国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入境旅游;四省藏区旅游经济水平与产业地位基本匹配,且呈梯度分布;根据旅游经济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率的耦合情况,四省藏区可分为明星双高、支撑稳定、潜力成长、潜力待挖四种旅游发展类型区。  相似文献   

4.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在2010—2019年湖南省十年入境旅游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基尼指数、首位度指数和泰尔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湖南省近十来年入境旅游时空差异和格局演变,并运用SPSS24.0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与地理探测器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结论:1)近十年来湖南省各市州的入境旅游业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湖南省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比较稳定,各市州区域差异较大,且从2013年起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湖南省入境旅游时空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在影响入境旅游规模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软件Mapinfo9.0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析福建省九地市1999-2008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显示:福建省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集聚度高,梯度明显;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差异呈现单峰结构,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差异逐步减小;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间及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波动下降;九地市旅游经济发展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近十年来,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并逐渐形成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南平市4个旅游强市,且沿海地区对福建省旅游经济起到了较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五省市区1997—2011年旅游外汇收入为基础,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衡量相关指标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进行时空差异演变分析,结果发现:(1)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总体不均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2)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现象显著,区域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3)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4)影响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区位交通通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经济学中的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对2003—2010年广西各市及桂北、桂东、桂南、桂西、桂中五个区域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进行区域性差异分析。研究发现广西入境旅游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各区域的入境旅游经济受国际环境、旅游营销措施、各地对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以及与主要客源国之间合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宁—北海"双核"经济发展空间廊道,建立现代国际旅游营销体系,加大对旅游发展重视程度,抓机遇、促发展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本文以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极差、标准差、极值比、变异系数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2001~2009年四川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情况。结果表明:四川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明显,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入境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差异,但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是造成四川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存在分异。根据倒U型理论,四川目前应实施旅游经济的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对落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全省旅游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又密切关联。采用重心模型,对1996~2011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和区域经济数值,计算出各年份的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客流量和GDP重心坐标,揭示浙江省入境旅游重心和区域经济重心变化轨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入境旅游重心整体向南向移动,且东西向呈现波动变化;而区域经济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入境旅游重心位于区域经济重心的西北位置,且两者的偏离距离整体呈现缩小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入境旅游重心在纬度上呈现高的负相关性,而在经度上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入境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及市场营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增加外汇收入,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民间交流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是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四川发展入境旅游的突破点在于面向入境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及市场营销。本文提出了四川省入境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思路及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重点,并对四川省入境旅游产品与市场的对接营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受旅游市场及环境影响,入境旅游对新疆旅游经济及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本文选取2003-2012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新疆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水平;进一步用区位熵测算时空差异程度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入境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仍处于不平衡发展阶段,但发展态势趋好;(2)空间差异呈南北疆两极分化格局,且差异逐渐扩大,南北疆差异由0.997上升到6.788,分化速度加快;(3)空间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再集聚的过程,集聚度由2004年22.2%上升到2012年40%,主要因入境旅游经济发达区向乌市经济圈集中,而落后区由南北疆向南疆集聚;(4)地州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空间差异梯度由3.716上升为4.951.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0—2012年旅游总收入作为测算指标,运用极差、标准差、相对极差、变异系数计算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运用Theil指数对西部地区进行地带分解,计算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及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西北地带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法计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便利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入境旅游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从测算结果看,福建省入境旅游带内差异大于旅游带间差异,旅游带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滨海旅游带内的差异造成的。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福建省旅游入境接待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福建省各设区市可以根据区域旅游资源优势、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旅游设施条件,通过提升入境旅游市场的战略,缩小入境接待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4.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旅游集聚对居民整体经济福利的影响,涉及全省和各市县两个空间尺度,同时比较旅游业总体及入境旅游业集聚带来的经济福利影响差异;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居民个体福利影响,主客观方法相结合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全省旅游业集聚对于经济福利各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各市县居民因旅游业集聚获得的整体经济福利存在地区不均衡性。主要原因包括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政策倾斜程度、各市县旅游发展历史及知名度、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游客停留时间长短及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差异等;居民个体福利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致,仅有50%的居民享受到旅游集聚带来的经济福利,尚有部分居民因为旅游业发展降低了经济福利水平。政策制定及旅游规划过程中需注意区域及市县旅游发展平衡问题,同时需考虑旅游收益转移及再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95—2011年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并对15个主要客源国市场潜力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受到客源国家的人口及其人均收入、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目的国旅游设施及人均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在任何样本下估计结果显示,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地理距离,影响最小的变量是收入差异;而其他因素则在不同样本下有不同表现的影响。未来需要加大力度积极引导和培育“潜力巨大型”的新兴旅游市场,进一步挖掘“潜力开拓型”境外重点旅游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19972011年我国28个省区服务业增加值和旅游外汇收入面板数据,建立了服务业与入境旅游之间关系的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这一实证研究表明,各省区入境旅游对服务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各省区在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条件、交通便捷程度、旅游安全等方面存在差别,各省区入境旅游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也就不同,需要在提高对入境旅游及其对服务业影响的认识的前提下,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加强与境外的联系和合作,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旅游地安全管理,以加快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基于1998—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市场结构、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省际外国人入境旅游在市场规模和消费规模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开展空间异质性与消费匹配度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根据热力等级变化,外国人入境旅游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规模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可划分为成长型、保持型、波动型和倒退型四种类型。根据市场规模和消费规模的匹配度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水平持平型、低水平持平型、高消费错位型和低消费错位型四种类型。从旅游动机、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三个方面分析影响省域外国人入境旅游需求的因素,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应采取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指标分析广西14个地级市2006年至2016年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并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广西区域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旅游收入有着绝对差异逐渐变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的趋势;空间布局呈极化式发散分布格局,且其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内部;人均GDP、公路里程总数对各区域的旅游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资源丰度、旅行社数量及星级饭店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不同区域旅游收入的增长。因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加强旅游资源品质提升以及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入境旅游在中国三大旅游市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中国1997—2015年的数据为例,综合马尔科夫链、重心分析方法、收敛性理论,以及脉冲响应模型,分析中国入境旅游时空演化及收敛特征,发现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出现减小态势,入境旅游在空间上出现微弱集聚态势,时空演化格局稳定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内生演化特征;入境旅游重心总体上向南偏西转移,基本位于安徽、河南、湖北3省境内;入境旅游具有显著的δ收敛特征,绝对β收敛仅在1997—2003年显著,条件β收敛同样不显著;区域经济、区位交通、市场化程度、城镇化水平是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并没有有效优化组合。未来需要根据入境旅游发展所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重视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能起到拉动作用。文章利用19972012年我国28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这缘于不同省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不同,同时入境旅游对经济的推动,又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或产品的吸引力和数量、区位与交通条件、社会治安和不可抗的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综合影响。为此,国家应加大协调区域发展的力度,各省区应结合自身实情采取针对性的旅游经济发展举措,坚持差异化原则,实施巧用优势和创造优势策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增强防范和治理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促进我国入境旅游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