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前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已经进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就读的学校可以分为以流动儿童为主、流动儿童与城镇儿童比例相当、以城镇儿童为主三类。从学习适应、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了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使用南京、杭州、苏州和绍兴的调研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与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学校相比,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会给流动儿童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但可以显著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同时会显著增加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但也显著增加了他们的朋友数量。总体来看,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显著提高了流动儿童的本地人身份认同,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基于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585名流动儿童的调查,探讨了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对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城市适应都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京市4所小学555名4~6年级小学生自填式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家庭因素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父母越关心子女学习、与老师交流越多、对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越支持、越注重亲子间交流以及父亲对孩子的管教越多,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度越高。但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影响流动儿童学校融合情况。据此建议政府依托社区,开办流动儿童家长学校,改善流动儿童家长的家教素质;学校教师需消除"刻板印象",增加"问题学生"的家校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4.
如今流行的亲子类节目试图寓教于乐,并为此而颇受大众欢迎,其呈现的场景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状况在父母角色的缺失、亲子对陌生情景的不同理解、儿童较强的独立选择、亲子社会交往边缘感知的不同等方面相类似。流动儿童教育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合力,而家庭教育理念则可以借助于亲子类节目的普及来进行一定引导。此类节目尤其有助于流动儿童家长教育理念的革新、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某民工子弟学校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作文这一文本,指出民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后果,如社会角色混乱、责任感缺失、能力弱化以及失范行为增多等,而且对流动儿童的心灵造成伤害。在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城乡社区等方面探讨产生流动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原因,指出流动儿童所处城市生活空间通过相互叠加的作用,对他们的伤害已经合法化了。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由此提出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儿童留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江苏南京市、张家港市、昆山市3所民工子弟学校中448名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南京市某公办中学228名城市户籍初中生作为对照组,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结合访谈法,对其主观幸福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接近中等水平,显著低于城市户籍初中生;流动儿童中女生的学校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中男生的自我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流动儿童中初一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显著高于初二或初三学生;流动儿童中初一学生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初二和初三学生;进城时间长的流动儿童的朋友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自我满意度都显著优于进城时间短的。  相似文献   

8.
郭书成 《社区》2014,(18):44-44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永安里社区是一个商务楼宇多、六小门店多、流动人员子女多的典型性社区,社区现常住人口8031人,其中有流动人口3719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46%,流动儿童近700人。根据调研,目前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边缘心理”严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往往对城市和社会缺乏归属感,因此关注社区内的流动儿童,引导流动儿童进行必要的社区融入活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近期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儿童,主要表现为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研究者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4个方面分析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现有研究存在缺少统一的研究工具、横断研究多、纵向研究少等不足,建议进行跨群体比较研究及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着重对流动因素(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和资本因素中的外出务工收入(打工收入)对农民食品消费倾向、耐用品消费倾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以及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对食品消费倾向有显著的负效应,对耐用品消费倾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外出务工收入对耐用品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贡献在所有收入变量对耐用品消费的贡献中比重最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倾向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但对食品消费倾向、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和外出务工收入对不同类型的农民消费倾向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论王绩诗文的独特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寂”是王绩生存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文章从两个方面探讨王绩“孤寂”的成因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第一,在隋唐易代之时,王绩选择了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与时代风尚、家族观念相背离,这是造成其孤寂最根本的原因;第二,虽然王绩选择了回归田园,但是无法真正将全部身心融入其中,加上好友的去世、知音的难觅,同样加重了其“孤寂”的心境,而这些无不体现在其诗文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中华“和文化”若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应厘清如下议题:1.中华文化缺乏跨文化能力的原因;2.到底什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传播什么;3.“一多不分”是“和文化”的特征:君子有“和”文化,小人有“同”文化;4.“一多二元”不是“和”文化;5.“和文化”是具有穿透力的文化;6.学习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阐释话语,是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根本能力。  相似文献   

13.
社交焦虑、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社交焦虑问卷(IA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3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因素之一,引导大学生采用“合理化”、“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遇到问题时注意避免自责,将有利于降低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  相似文献   

14.
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它主要来源于社会接触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孤独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甚为严重,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孤独心理必须正视,必须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排除孤独感。  相似文献   

15.
孤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它与人的现代性进程紧密相关。孤独意识是人的基本意识,而现代性孤独是孤独意识的现代性表达,是现代人对孤独意识把握的产物。现代性孤独问题产生于人的自我意识的构建过程,它是一种文化想象物。正确认识现代性孤独是自我意识构建的关键课题之一,对现代性的进程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宋文言小说集《青琐高议》所收146篇作品中有16篇是帝王题材的故事。与前代同类作品相比,这些故事的叙事重心由政治劝诫转向了娱乐媚俗,创作方法由纠缠于正史跃进到恣意虚构,语言风格由含蓄蕴藉变为朴野直露。造成宋代帝王故事世俗化转变的原因是:五代以降帝王权威的严重下降、创作主体社会地位与接受主体审美旨趣的变迁、话本小说审美趣味对传奇小说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人们普遍认为《变形记》表现了人类的异化,但其实《变形记》还暗含有一种更深的意蕴:人类需要语言来相互沟通,而已经变成甲虫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却失落了人类的语言,无法与他人沟通,最后在孤独中死去。因此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实际上还表现了一个具有现代性和哲理意味的主题:语言的焦虑。而主人公异化为甲虫则使得读者能够转换一种新的体验角度,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那种语言的焦虑及其折射出的人类的沟通困境。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随着中国跨国企业的成长和市场扩张,企业跨文化管理问题日益突显。作为跨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组织认同程度对员工行为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组织认同对团队绩效具有正向作用;中外籍员工的组织认同存在较大差异。要提高外籍员工对企业组织的认同,应加强企业形象宣传和文化建设;实行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化;建立外籍员工目标收入制度,以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从而改善跨文化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社会对极端冰雪灾害响应程度的定量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评估社会对极端冰雪灾害响应的速度和程度,以湖北省影响较大的媒体《楚天金报》2008年1月9日至2月5日每天刊载相关文章的版面位置、版面数、专版数为基础数据构成一个综合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综合指标的气象评估(预测)方程和社会应急响应程度的气象因子预测(评估)模型,划分了灾害等级及对应的气象指标,可供今后防灾工作借鉴。结果表明:(1)该指标能较好反映社会对冰雪灾害应急响应的速度和程度,其峰谷变化与积雪深度变化一致,并能反映灾害逐步加重以及认识逐步加深的3次过程;(2)该指标与积雪深度正相关且最显著,与低温负相关、与日雨雪量或雪量不相关,但与前2-3天的雪量正相关,与雪量累积以及低温累积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说明短期的降雪和低温对社会危害有限,只有持续较长时的降雪、深厚积雪、低温才会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3)当积雪深度超过8.0(19.0)cm,或者累积最低气温低于-7.0(-43.0)℃,或者累积雪量超过24.0(54.0)cm时,就会开始产生严重(极其严重)危害,社会关注度和响应度就会开始(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儿童同伴关系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44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1)根据同伴关系的多个指标可以将儿童分为自我知觉型、良好型、同伴拒绝型、友谊质量型和同伴忽视型五种类型;(2)自我知觉型儿童在社交自我知觉上得分很高;良好型儿童在负向提名上得分低,在其他指标上得分较高;同伴拒绝型儿童在负向提名上得分很高;友谊质量型儿童在友谊质量上得分较高;同伴忽视型儿童在同伴关系各指标上得分都很低;(3)不同类型的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关系网络存在差异;(4)与“两维五组”模型相比,聚类分析能进一步区分儿童小群体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