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现象学改造阳明心学,须坚持胡塞尔现象学回到“原初给予的直观”这一根本原则。此一原则在中国哲学中具体落实为以“本体”概念为核心的“原生现象”。一切在原生现象基础上流变而来次生现象,亦必须“还原”到原生现象这种“原初给予的直观”中予以重新理解。依此理解路径,阳明心学中“良知”的真实内涵也就须统摄于“本体”之中,而耿宁所并列划分的良知三义说亦需要进行重新理解与厘定。将良知第一义的“向善”禀赋与第二义的善恶分别意识还原收摄到“良知本体”中来,将经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提升为先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不失为阳明学现象学化进程中的一条可能通道。  相似文献   

2.
耿宁新著《人生第一等事》中文版,极大推进了对阳明及其后学良知学说的现象学理解.耿宁从本已经验的角度,描述了良知思想突破的临界境况,并将其展现为本原能力、本原意识与本己本质的统一体.耿宁认为,通过交互经验,阳明及其后学在伦理实践中逐渐达到了这种统一.对这种统一的现象学描述不仅有助于中国哲学传统的现代复活,更有助于西方经院哲学摆脱伦理无力的状况.可以说,耿宁基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对良知经验而非概念的细致刻画,打开了良知向良言的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对于欧陆现象学运动知之甚少,维特根斯坦还是在他于1929年年初重返剑桥之际独立地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他的现象学观可以被归结为这样一个信条:用一种所谓的"现象学语言"来再现被直接给予的现象乃是可能的,而同样的任务则是日常-物理语言所无法胜任的.但通过对于"予料"之本性的深入探索,维氏最后却不得不承认了:再现直接经验的任何尝试都会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物理语言的表达式,而这种牵涉恰恰是以牺牲现象学语言的独立性为代价的.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维氏对于现象学的放弃.  相似文献   

4.
亨利通过区分两种现象性以及对意向性和时间性进行解构,推进了现象学的彻底化发展,将现象学彻底回溯到了非意向性的内在性的生命中.亨利推进现象学彻底化的工作是紧紧围绕普遍现象学的基本理念展开的,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物自身"在亨利这里具体化为"回到了生命自身".  相似文献   

5.
论米歇·昂利的生命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歇·昂利在发展新的生命现象学的过程中,改造了胡塞尔以意向性为基础的现象学,强调现象学不能把现象当成研究对象,而是要在生命本身中探索作为现象呈现的本体论基础的纯粹显现,深入探索双重地发生于人的肉体和精神内部的最原始显现的自我现象化过程,集中揭示内在性、超越性及其在生命现象中的呈现原过程,建构一个新型的资料现象学和非意向性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荣格心理学的现象学构成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将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种“禅触”,即触及本质的动态方法的内容。荣格心理学的理论特色正在于它的触及本质和动态方法。因此,荣格心理学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文化),极具原发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出于对精神现象及其复杂性的高度尊重,他采取了“现象学的”态度,对无意识的梦幻和想像进行直观,认为无意识或精神的本质是集体无意识或原型。尽管荣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家,但荣格心理学与现象学却有一种很明显的内在联系,现象学的构成识度正是荣格心理学具有上述特点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瑞士现象学家耿宁先生把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入世界哲学的视域,并以现象学的独特视角将王阳明“良知”概念三分为本原能力、本原意识和始终完善的良知本体,开启了阳明学在现象学观照下所呈现出的不同视域境界和理论气象.通过指明王阳明哲学最终并非建立一种“宗教哲学”,“性”为“本善”还是“向善的秉性”之辨析,以及对良知“本在”和整全具足的特征的描述,从“用”的维度阐述“良知”作为生命之本、知性和理性之本、德性之本和情感之本的“统体”,或许可视为对“现象学的阳明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从现象学还原的层面比较了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了阳明“真己”与萨特“自为”的相似点,阳明“人心遮蔽”与萨特“意识物化”的相似点,以及阳明“致良知”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认为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之间可以相互诠释,从而使王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找到对话之点。  相似文献   

10.
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不仅奠定了他本人思想的基本特色,也对后来的法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深度和时间性这两个关键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现象学的核心是一种先验结构.这使得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既不同于传统的意向性现象学和主体性哲学,但又没有完全摆脱它们.  相似文献   

11.
教育现象学与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现象学从理论现象学中汲取营养,是实践现象学流派的组成部分。现象学为教育现象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决定了教育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范式,也为教育现象学提供了本体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哈贝马斯、德雷福斯三位哲学家观点具有相通性,他们的共同方向是以公共性理论为切入点,来批判现代科学以实证科学为主导的机械性:胡塞尔从现象本身,来介入"主观体验"的认知科学,哈贝马斯让认知科学与实证科学构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德雷福斯最终完成以自然化现象学的视角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发挥现象学理论的优势,最终让现象学这一哲学理论介入认知科学的发展,令认知科学与实证科学构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法国现象学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不断对现象学自身及其历史,特别是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原有理论和方法,发出“回问”(Rückfrage)、反思,甚至批判,另一方面,遵循“回到事物自身”(zu denSachen selbst)的原则,针对现实生活世界所遭遇的问题,试图开辟和扩大其理论视野,同时尝试改进原有的现象学方法,创造了新的“生命现象学”、“伦理现象学”及实现“现象学的神学转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事件,不但使法国现象学运动本身发生新的重要转折,也引起当代整个法国哲学领域的重大争论,预示着法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又一个创新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钱特皮是宗教现象学方法的创建者,他从宗教学视角对神话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这代表了比较神话学的一个重要取向。从这一方法出发,他对神话现象进行了非历史的或系统的、非神学的以及反化约论的解释,对当时的主要神话理论进行了批判总结。他反对神话学中的各种寓言式解读,包括实用式解释(犹希迈罗斯主义)、心理式解释与自然式解释,而强调要重视神话本身的特质。他认为神话学必须依靠直接的直观来把握住神话的有机整体,让神话的精神自己起作用。这一视野预示了20世纪神话现象学发展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学问,但是这种“纯粹意识现象”是一种意向性对象。现象学以这种意向性对象来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这种关于意向性对象的观点在哲学本体论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以这种现象学的意向性对象来分析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却是一种揭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审美主体性和主客体统一性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显现—显现者"结构的现象在胡塞尔那里被理解为"意向性活动—意向性对象"的意向性关系,而意向性关系是以先验自我为前提的。逆意向性则以显现者的自我为中心,更加符合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德国胡塞尔创始的现象学,以意向指涉的对象为先验意识的现象,因此他的现象学还原并不能真正走向事物本身,而只能是主观经验的表现。由于现象学在发展中广被多家引发,已不是一个前后统一的学说和学派,要归纳其基本特征非常困难。但它的几个基本范畴,却有相对稳定的原始内涵,而且如意向性、现象、未定点等,虽有解释上的错误,但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本文以此为题进行是非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意向性现象学方法的批判,亨利揭示出胡塞尔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与现象学的对象之间的矛盾。这一批判表明,有必要抛弃意向性的还原,以便重新获得现象学的对象。亨利提出的"现象学的彻底化"首先是在现象学的对象方面实行的,因此,对于理解经典现象学和"未来的非意向性"现象学来说,现象学方法的批判具有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米歇尔·亨利首次提出"有多少Schein(显现、假象),就有多少Sein(存在、是)"是现象学的"第一条原则",并将其解释为:研究Scheinen(显现)的现象学相对于传统Ontologie(是态学)具有优先性。由而这一原则也被亨利理解为:"只有有多少Schein,才有多少Sein"。然而实质上,亨利在诸多方面误解了这一原则的原初含义,也就使得这一原则所蕴含的丰富的现象学含义迄今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实际上,这一原则是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把钥匙。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第一条原则"一直被解释为:"只要有多少Schein,就有多少Sein",它不仅完全没有如亨利所说,与其他现象学原则"回到事情本身"和作为"原则中的原则"的直观相冲突,反而一方面可以纲领性地指导人们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真"概念以及现象学直观与还原思想之精髓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理解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这一公式,完成了从胡塞尔"一般体验学说"的意识现象学向是态学的现象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科学论是胡塞尔的重要思想,也是现象学哲学的核心概念。胡塞尔在《观念III》中以自然科学为例,探究了自然区域内科学论的两个基本主题,即不同科学之间以及自然本体论与现象学之间存在何种联系。本体论关注的是本质间的结构关系,它是胡塞尔哲学的核心课题之一。但科学的基本概念,本质及本质间关系,甚至整个对象区域的基本公理,都只能在理性现象学的语境中才能获得最终理解。通过现象学的阐释,可以发现本体论与现象学论题之间的交互性,然而整个科学论的奠基关系只能是单向度的,即现象学原则上独立于本体论,但本体论的证成却必须绝对地依赖先验的、构造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