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非洲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面临着选择叙事形式的问题。女作家要以"边缘叙述"来对抗黑人的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叙述"主要指区别于白人主流文学的"黑人性",即在完全不存在黑人性的西方主流的语言和理论中安插一种"黑人本体"。作品《天堂》从遗留的口述形式、碎片记忆式叙述模式、指涉性人物形象,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叙述风格等几方面表现了黑人文化的特点。莫里森要以边缘叙述来对抗主流话语对弱势民族的文化殖民,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淹没的种族记忆。  相似文献   

2.
非洲古老的原始图腾和神话仪式为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她巧妙地使用非洲的民谣、神话和音乐等文化仪式,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来呈现多彩的黑人文化,消解黑人民族的"缺席"和"失语",疗救黑人的精神创伤,激活长期患有"集体无意识"的黑人民族的集体记忆.莫里森以原始图腾和神话仪式的文本策略和叙事策略来表达那些"言说不出的东西",重新审视和阐释黑人文化的民族特性,建构独立的民族属性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张海燕 《兰州学刊》2012,(9):191-194
《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在女主人公争取和捍卫女性自我言说、自我命名、性主动地位、与白人同等工作权利的故事中,表现了黑人女性构建自己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主题,其中寄予了黑人民族的希望与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西江流域流动生存的"水上人家"中,女性长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他们对女性祖先、生养女孩的认同及对姻亲网络关系的重视上,可以看出这些长期靠水在船谋生的"水上人家",在性别角色、男女平等等方面与早期定居的"岸上人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和文化身份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西方学者有关东方民族女性地位研究的见解。因此,对"水上人家"群体进行社会的、文化的田野调查,可以为西江流域华南族群的文化身份建构与族群融合机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黑人艺术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非裔女诗人,玛亚·安吉罗表达出了美国非裔黑人作家特别珍视的黑人心智的完整和人性的复杂,记录下了一位黑人女性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思索和探求.多层次的文化身份意识成为玛亚·安吉罗诗歌一个核心的因素,是贯穿她长达20余年诗歌创作的主线.种族意识、女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交织和融合构建起玛亚·安吉罗诗歌中完整的文化身份意识.更为可贵的是,玛亚·安吉罗不但在诗歌中实现了自我身份的构建而且把曾经私人的、艰涩的诗歌变成了简单的、公共的话语,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位成功的入世诗人.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在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展示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从懵懂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在此将从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并得出其身份认同的最终构建得益于小说中三位女性的影响及社区文化带给她的归属感和黑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7.
张晔 《北方论丛》2002,(6):105-108
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从黑人和女性的视角出发,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及个性,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占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王冬梅 《宁夏社会科学》2010,(4):162-164,169
种族、性别和文化寻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小说一贯的激进主题。其代表作《紫色》从政治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展现了了美国和非洲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以及她们在这两种压迫下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小说中黑人女性通过对于其文化本源和女性传统的追寻和求索,构建了自我身份和完整的生存,体现了身处美国白人文化主流社会中的艾丽斯.沃克对于其黑人传统的热爱之情和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中出现兼具艺术创作和艺术中介性质的新艺术实践。这一现象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在文化交流中被建构的特征有极大关系。以"长征计划"艺术项目和"长征空间"画廊交织在一起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和运作为例,民族身份建构过程凸显出三个理论焦点:首先,从当代艺术的文化视域见出从艺术创作到艺术生产理论讨论范围的转向;其次,通过把当下文化生活与中国革命史并置来建构当代艺术中的民族身份,这种对社会发展史进行反思的宏观视野为原本西方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史所缺乏;第三,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弱势文化身份的转化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现实性和幻象性双重性质。对这三方面的反思结论是尽管这一交流过程以文化妥协为前提,但它带来平等交流的希望,具备文化对话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12-116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论"从解构主体性入手彻底否定了性别身份的确定性,进而认为性别身份通过反复操演处于飘忽不定的流动状态;20世纪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两部经典作品笔下女主人公的性别身份并没有被赋予一个静止的"文化标记",而是处于不断被建构和解构的开放场域;借助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麦卡勒斯独特性别理念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这种不稳定的性别身份从根本上剔除了南方霸权文化对二元性别规范的强制性逻辑,真正达成"消解性别"的要求,从而为女性发掘出更具多元的个体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1.
骆洪 《学术探索》2009,(4):109-114
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强种族凝聚力,与白人种族主义分庭抗争;三是建构其美国人的身份,同时强调其黑人性。这些倾向也是广大美国黑人寻找文化身份时的心理写照。文化身份具有客观、本质的特性的同时又具有主观、建构的特点。双重意识问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经历的变化,美国黑人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也会随之出现差异或者由差异走向趋同。  相似文献   

12.
从源流来看,自然环境是中国端午节风俗类型变异和文化多样性的地理基础,包括生活方式、区域经济、地域文化氛围等在内的人文环境决定了风俗发展走向。比较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异同,中国是源,传到东亚文化圈其他国家不排除与当地的文化整合使其地方化。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否则影响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民族主义情绪,同时,有丧失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的危险。我们既要批判"文化帝国主义",摒弃狭义的民族主义,也要彰显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保持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32-140
英国黑人经历了从二战前的被迫隐身到当代逐步现身的过程,而在这历史长河中,当代英国黑人的总体变迁最为多元与复杂,尤其是在浩浩荡荡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英国国内政策的调整,英国黑人不再是封闭、独立的个体,而是与英国白人的命运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在短短的60年间,英国白人和黑人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又主要体现在"黑人性"、"英国性"和"英国黑人性"三个概念的变迁上,基于三个概念的相关关联性,受全球化思潮普及的影响,它们均呈现出"混杂共生"的特点。随着黑人文化被英国主流社会所承认,黑人文化研究必将成为学界一个极具研究潜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黑人表演诗歌植根于黑人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黑人族群表达心声的特质符号之一。在梳理黑人表演诗歌起源、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其特征,进一步评析本杰明·泽弗奈亚的表演诗歌所体现出的白人对黑人身心的压迫和奴化,黑人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诉求。表演诗歌不仅成为英国黑人真实生活的一面折射镜,更是他们获取话语权、增强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利森在其作品中表现了黑人精神生态困境及其成因,并为非裔美国人摆脱精神危机、寻找精神家园提供了精神通道,即重新继承黑人文化遗产、唤醒黑人民族文化意识、促成非裔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走出历史阴影并创造未来、参与交流与融合并通过超越强加给他们的名字重塑自我身份.这个历程也是打破黑白、男女、个体和群体、南北、城乡之间二元对立界限、学会包容异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剧烈动荡的政治、文化场域里,中国知识分子遭遇了从国家、民族、文化到自我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必须重新定位并建构新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位与建构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形态与特征,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学翻译向现代翻译规范的转型。而翻译主体不同的身份结构、身份认识与定位、文化立场与心态等身份认同问题,也决定了现代文学翻译规范的形成与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中国正在出现以"中国元素"为振兴内容的"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这既是中国文化主动融入世界主潮的文化行动,又是一场民族"本土化文化的保卫战",似乎全球各国都卷入了这场"全球化与国家民族个性文化生存"的世纪冲突之中,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是一场全新的现代"城市革命".  相似文献   

20.
男权社会下的中国,妇女的地位相对低下。而中国多年来所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还在延续着。西南这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呈现出"时髦"的男人和"守旧"的女人这种奇异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妇女成为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而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则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掮客。反映出当代族群认同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男性客位化与女性主位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千百年来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