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语义的范畴划分到模糊语义的研究,模糊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模糊集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语境论等方面的研究,从中可看出,这些研究理论指出的模糊语言的研究向语用方向的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可以进一步地从语言的开放性来探讨语言的模糊性;从语言的社会性探讨话语受到权力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模糊;从语言的修辞性来探讨模糊语言具有的修辞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2.
歧义是一种模糊语义形式,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语言研究者却甚少涉及。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歧义这一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在言语行为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借助多层语义所产生的施事效果;简单回顾歧义的性质和分类、从语用角度探讨歧义在社交互动条件下对语言交际行为的意义和效用,这对语言研究与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义悖谬性结构,是汉语表达的传统,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比喻等修辞的思维模式。语义悖谬是词语组合所形成的语义关系与人的知识系统的悖谬,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语言智慧的言语结构,而非表达的错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存在着语义学机理。本文着重阐释此类结构的语义学机理和认知尺度、以及在汉语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模糊言语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文章分析了模糊言语的生成原因:词语本身的模糊性;语义的缺损;增大语义可及难度;言语双方对多项语义的不同选择;多向运用语义等。重点探讨了由修辞关联生成的模糊言语现象,总结其方式主要为:关联不同的语义亮点;利用语义的两歧;曲解、引申明示信息;利用语义的范围;利用虚假信息;无意为之的偏向关联等等。此外,文章认为模糊言语生成的过程往往也是创造动态语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流行语语义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语义的变异而产生的。流行语语义变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语义映射、语义别解和语义模糊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数字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英汉民族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使用数字的差异。笔者从英汉数字的语义模糊性着手,探讨了表达模糊语义的数字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用语中的修辞功能,即塑造鲜明形象和独特意境,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使言语表达更委婉、含蓄。  相似文献   

7.
论英语语言的模糊修辞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模糊修辞是有效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艺术手段。无论是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模糊修辞的踪影随处可见,它借助于不确定语义的模糊词语和在特定语境下表达模糊语义的精确词语等方式赋予并传达出英语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模糊语义的概述和定义;采用了黎千驹(2007)的关于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的分类,说明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及边界模糊性和中心明晰性,相对性和可塑性和双重性;并且阐述词的模糊性与概括性,歧义性与多义性的区别.从模糊语义的角度,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原则,并得出三种翻译策略,及模糊对等翻译,模糊语言转换成精确语言与精确语言转换成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对其翻译三原则和五种互译方法进行探讨,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语义语用模糊及其理论解释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语言模糊理论作了界定,然后在英国语言学家坎培森的语义模糊理论和语义场理论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对语义模糊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语用学理论出发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推导出模糊语言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指词语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而模糊语言的本质特征及成因则是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的关系、模糊修辞对象及模糊修辞构成手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的“比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比喻”的模糊性及其如何体现诗歌的模糊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比喻这种具有模糊性的修辞手段,使其更好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运用及两种英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中常见的现象。模糊语言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思对《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处理各有所长,他们成功的译例为研究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语言模糊现象在语言交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模糊现象大量存在于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之中。模糊语与语言交际密切相关。本文拟从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交际的角度,讨论语言的模糊性在语篇、文学、修辞和美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性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根基,其对意象和感悟的重视和把握使得模糊修辞成为汉语文学表现的主要形式,模糊美因此成为汉语的重要审美特色。针对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的磨蚀缺憾,本文从美的生成与接受之审美主体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诗性"与"理性"的审美意识差异是导致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磨蚀的根本原因;从读者接受角度分析,汉语"诗性"的模糊美感对于"理性"的英语读者而言势必出现审美接受限度。"诗性"于"理性"的消遁具有其哲学与美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广告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商业性的艺术。广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通常借助于模糊修辞的恰当使用来赋予并传达出广告语言的音韵美、意象美,以此来吸引受众,最终达到广告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在语言体系中还是在言语表达中 ,只要是可以互换的、并且互换之后其意义仍然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语言材料 ,都是属于修辞学上的同义手段 ,如果按照语言的三要素来分 ,同义手段可以分为词汇上的同义手段、语音上的同义手段和语法上的同义手段。按照这种划分来建构现代汉语同义修辞的学科体系 ,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隐喻由字面意义与修辞意义(隐喻意义)构成。古典修辞学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言--日常语言与隐喻语言,而今人则认为它们不过是语言内部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隐喻位于“意义与指涉”的“断堑”以及“所言说者”与“所意谓者”、常规或字面表达与迂回说法之间的“空当”(space)处。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隐喻的意义都产生并存在于意义的空白或断裂之中。因此,在语言内部进行着一场隐喻跨越意义断堑追寻本义的水恒游戏。  相似文献   

19.
简论词语修辞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语修辞是修辞的基础。词语修辞的特征,应框限在语言本体范围之内。其中的“语法化”更能反映语言内部的一种规律性,其走向代表了语言发展愈来愈趋于结构形式严密系统化,从而使之具有更严格的规定性;还有“修辞化”现象,首先应注意词类活用,即尽可能多地调动各样的语言单位进入述谓性词语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我们目前只能将这种现象称为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规律。  相似文献   

20.
广告语在传递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也可能在悄悄地制造修辞幻象。恰当的广告语修辞幻象能够巧妙地增强广告的推销力。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手段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中最为典型的修辞手段:比喻。广告语中的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相互映照、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不全同于本体,也不全同于喻体,而是一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的综合了本体和喻体部分特点或性质的广告语修辞幻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